疏证:獾,《说文·豸部》:“獾,野豕也。从豸,藿声。”朱骏声《通训定声》:“貔,形如猪,穴地而处,善攻堤岸。按,有猪獾,亦有狗獾。”《本草纲目·兽部·编》:“(猪獾)处处山野间有之,穴居,状如小猪,魏形,体肥而行钝。”貊,《山海经·北山经》:“谯明之山有兽焉,其状如貊而赤豪。”郭璞注:“貊,豪猪也。”《明一统志·广西·南宁府》:“貊猪,身有棘刺,能振以御人,常百十为群,以伤苗稼。”今按,雚声与亘声相通。如:曜(见纽元部)——垣(匣纽元部)。《玉篇·目部》:“矔,转目视。”《方言》卷六:“曜,转目也。梁、益之间嗔目日矔,转目顾视亦曰矔。”《古文苑·刘歆(遂初赋)》:“空下时以曜世兮,自命己之取患。”章樵注:“矔,转目视也。”《说文·土部》:“垣,墙也。”《广雅·释室》“院,垣也”王念孙《疏证》:“垣之言环也,环绕于宫外也。”《苟子·富国》:“垣穷仓廪者,财之末也。”杨惊注:“垣,筑墙四周以藏谷也。”马王堆汉墓帛书乙本《老子》:“天将建之,如以兹(慈)垣之。”唐韩愈《许国公神道碑铭》:“初公有汴,承五乱之后,掠赏之余,且敛且给,恒无宿储,至是公私充塞,至于露积不垣。”“矔”为转目视,“垣”为筑墙围绕,它们在“回转”义上同族①。又如:罐(晓纽元部)——趟(晓纽元部)。《说文·言部》:“罐,哗也。从言,藿声。”《史记·陈丞相世家》:“诸将尽灌。”司马贞《索隐》:“矔,哗也。”《苟子·儒效》:“通于四海,则天下应之如矔。”杨惊注:“矔,喧也。”《玉篇·言部》:“諠,諠哗。”《慧琳音义》卷四十五“諠哗”注引《声类》:“諠,大呼也。”《广韵·元韵》:“諠,趟哗。”“矔”为喧哗,“諠”为喧哗,二者当同族②。又如:矔(晓纽元部)——喧咺(晓纽元部)。《玄应音义》卷二十引《声类》:“矔,呼也。”《大戴礼记·易本命》:“咀矔者九窍而胎生。”晋葛洪《抱朴子·酒诫》:“仰卿矔天堕,俯呼地陷。”《洪武正韵·寒韵》:“矔,喧嚣貌。”《玉篇·口部》:“喧,大语也。”《小学钩沉·声类》:“喧,惊呼也。”《集韵·元韵》:“叩,《说文》‘晾呼也’,亦作喧。”《礼记·大学》:“赫兮喧兮。”陆德明《释文》:“喧,本亦作嗄。”《方言》卷一:“凡哀泣而不止日咺。燕之外鄙、朝鲜洌水之间少儿泣而不止日咺。”钱绎笺疏:“喧,与咺通。”唐刘禹锡《答道州薛郎中论方书》:“愚少多病,犹省为童儿时,夙具襦祷,保姆抱之以如医巫家,针烙灌饵,咺然啼号。”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