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语用认知视角下的指称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37277
  • 作      者:
    陈静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后期资助课题成果文库:语用认知视角下的指称研究》将从语用和认知的角度出发,对语言中指称表达式进行尽可能全面的描写和梳理。基于对传统指称理论的分析和补充,并利用当代语言学最新研究成果,重新探讨指称现象(包括常规和非常规的指称现象)背后的语用认知机制,最终在关联激活和认知概念的理论框架下建构起一个新的有关指称运作的认知模型。因此,《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后期资助课题成果文库:语用认知视角下的指称研究》基本上是以语用指称性为主线,对指称现象从语义、语境、认知等方面进行多维度的综合考察。《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后期资助课题成果文库:语用认知视角下的指称研究》首先从指称性定义、话语规则和指索词应用三个方面来阐述指称表达式的常规用法中语用指称性的问题,然后在语用认知的视角下对指称表达式的非常规用法——延指——的语用指称性问题进行研究的初步尝试。
展开
作者简介
  陈静,女,浙江杭州人,1978年1月生。2000年毕业于杭州师范学院英语教育专业,获学士学位;2006年于华东师范大学获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学位;2010年于浙江大学获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学位;曾到香港大学语言学系访学一年。现任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当代语言学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语用学、认知语言学、英语教学等领域的研究,主持教育部课题一项、省课题一项,参与其他课题多项;近五年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SSCI收录八篇,出版译著一部;2011年获浙江省社科优秀成果奖和省高校科研成果奖;2013年入选国家公派访问学者、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杭州市高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杭州市“131”人才培养计划第二层次。
展开
内容介绍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后期资助课题成果文库:语用认知视角下的指称研究》从语用和认知的角度出发,以语用指称性为主线,对语言中的指称表达式进行尽可能全面的描写和梳理。《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后期资助课题成果文库:语用认知视角下的指称研究》一方面在语用指称性的界定、话语规则和指索词应用的讨论中,对传统指称理论进行了分析和补充,另一方面利用当代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指称的一些非常规现象进行深入探讨,揭示了指称现象背后的语用认知机制。《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后期资助课题成果文库:语用认知视角下的指称研究》视角新颖,结构清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选题具有前沿性,为指称研究建构具有兼容性和解释力的理论平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展开
精彩书摘
  另一种情况是,没有言者想要指称的事物,那他就不能表达出一个关于该事物的特称命题。如果言者有指称的意图,听者也可以识别他的意图,但成就该意图的事物并不存在,那么言者的指称意图得不到满足,交际也不会获得成功。例如:
  (16)A:电视上有什么节目?
  B:没有。
  在以上这段对话中,A很可能把8的话语理解为“电视上没有好节目”,因为A的话语中所指称的就是“电视上播出的节目”,而事实是“电视停播,没有节目”。所以,除非B接着加一句“电视发射塔出了故障,还在修理”,这段对话显然没有获得交际成功。
  还有一种情况是,言者只是假装指称某个事物,比如说欺骗听者或开玩笑。那样的话,尽管他没有想要指称某个事物,而如果听者错误地相信了他的指称,他仍能取得指称的成功。但是因为世上没有这种东西,所以该指称也不能形成特称命题。例如:
  (17)[两岁的小宝]妈妈说:“说谎会变长鼻子的。
  《木偶奇遇记》中匹诺曹因为说谎,鼻子变长的故事家喻户晓,而家长都知道说谎是不会变长鼻子的,只是用这个童话故事来教育孩子们要从小培养诚实的品德。虽然小宝相信说谎的人都会鼻子变长,但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所以,“长鼻子”这个指称不能构成特称命题。
  言者在形成一个指称某个事物的意图后,会选择一个表达式,其表达式的使用在一定语境下能使听者知道这就是言者想要指称的东西。所以,在使用一个特定的表达式来向某人指称某实体时,言者试图通过使用该表达式的这个事实,来使听者以他表达意图的方式来考虑该实体。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西方语言哲学中指称理论的研究
一 弗雷格的意义和指称理论
二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三 斯特劳森的语境论
四 克里普克的历史一因果论
五 小结
第二节 国内指称理论的研究
一 中国古代哲学的指称论意义观
二 现代汉语语法的指称研究
三 小结
第三节 指称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 语用转向:从语义到语用
二 认知转向:从反心理主义到意向性
三 小结
第四节 本书概况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理论和方法
三 主要内容
四 创新预期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语用指称性
第一节 语用指称性的成分
一 存在预设
二 特定指称
三 言者意图
四 小结
第二节 指称性的语用制约(pragmatic constraints)
一 听者导向(audience-directed)
二 认知状态(cognitivestate)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话语中的指称
第一节 指称的简化
一 话语指称模式
二 话语指称的原则
第二节 指称的还原
一 零形回指的语用理论
二 话语主题构建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指索词(1ndexicals)
第一节 指索词的定义
第二节 指索词的指称
一 指称性用法(referentialuse)与归属性用法(attributiveuse)
二 语义编码(semanticencoding)与语用推理(pragmaticinference)的结合
第三节 不守规矩的(1esswell-behaved)代词
一 英语中第三人称复数代词“they”的单数用法
二 汉语中第三人称复数代词“他/她/它”的复数用法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延指(Deferredreference)
第一节 延指的产生机制
一 语用规则——经济性和关联性
二 语义修复——异常性和接受性
三 语法化过程——创造性和规约性
第二节 南博格的延指概念
一 函数对应(functionalcorrespondence)
二 值得注意(noteworthiness)
第三节 对南博格的疑问
一 指称转移(referencetransfer)VS.意义转移(meaningtransfer)
二 延指等价句
第四节 延指等价句的认知过程
一 国家语委现代汉语通用平衡语料库简介
二 延指等价句中同位基的可及性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隐喻指称(Metaphoricreference)与转喻指称(Metonymicreference)
第一节 隐喻指称和转喻指称的差异
一 隐喻指称
二 转喻指称
三 两者区别
四 成为延指的条件
第二节 隐喻的认知语用方法
一 隐喻理解的认知研究
二 隐喻理解的语用研究
第三节 非常规指称的共性
一 关联激活(activationof:relevance)
二 认知概念(cognitiveconcept)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第一节 本书总结
第二节 主要创新点
第三节 问题与局限
第四节 研究展望
第五节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现代汉语语料库中的延指等价句样本
附录二 《钱江晚报》(2005年8月)新闻标题中的隐喻样本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