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阐释学译学研究:反思与建构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5121197
  • 作      者:
    徐朝友著
  • 出 版 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就研究内容而言,《阐释学译学研究:反思与建构》主要想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收获:(1)纠正伽达默尔阐释学译学、接受美学阐释学译学研究中出现的偏颇,拓宽阐释学译学研究的视野;(2)纠正海德格尔、本雅明以及斯坦纳阐释学译学研究中出现的错误,还它们以本来面貌;(3)探讨阐释学译学一些基本概念的内涵,提炼并发凡阐释学译学的锋芒,并就阐释学译学视野里的一些译学基本问题,做比较深入的探讨或建设性思考。
展开
精彩书摘
  有意为之的情形,可以充分说明:一是,理解是到位的;二是,表达与理解是错位的;三是,表达与理解之错位,恰恰说明理解非常到位。
  无意为之的情形,至少说明理解不尽到位。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译者学养不够;二是译者以自身的东西不知不觉地“同化”别人的东西;三是两者兼而有之。
  应该说,理解与表达错位,翻译中司空见惯。正因为如此,更有必要将两者区别对待。译文表达上的不恰当,账不能记在正确理解的头上。否则就是张冠李戴。如果由此再从所谓阐释学的角度,为所谓的“错误”理解辩护,那就更是一层糊涂账、以讹传讹了。
  有一种情形需要提一提。这就是,具体翻译实践中遇到所谓的“不可译”、“文化”空缺等现象,主要指的是表达层面面临的问题。道理明摆着,如果觉得原文内容“不可译”、有“文化”空缺现象存在,那已经是对原文理解的结果了,而所谓的“不可译”、“文化”空缺,说的则是表达层面的困难与障碍。
  最后,还想强调几点。
  第一,理解不等于表达;被动不等于主动;经过表达阶段的选择,理解已经由很大程度上的无意识性质转变为意识性很强的活动了。
  第二,翻译的困难,应该主要指的是表达层面的种种难题,“翻译中的中心问题是再表达”(引自蔡毅、段京华,2000:171)。原因在于,首先,理解并不是翻译的特质——哪种活动没有理解的成分?哪种对象不需要理解?其次,语言结构与性质的差别是客观的,相互转换的困难是客观存在的。
  第三,首先,表达的错误可能不等于理解的错误,所以,如果把表达的错误归诸于理解的错误,并不恰当。其次,如果把表达的错误归诸于理解的错误,又借助于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阐释学,把理解的错误视为一种客观必然,这就更不恰当了。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海德格尔阐释学译学
第一节 理解(“三先”)
第二节 概念
第三节 语言观
第四节 话语
第五节 翻译论(一)
第六节 翻译论(二)

第二章 伽达默尔阐释学译学
第一节 视域
第二节 效果历史意识
第三节 前见
第四节 几点思考
第五节 翻译论

第三章 本雅明阐释学译学
第一节 精品意识
第二节 救赎情结
第三节 语言哲学
第四节 商榷(一)
第五节 商榷(二)
第六节 商榷(三)

第四章 斯坦纳阐释学译学
第一节 《通天塔》译评
第二节 斯坦纳译学的本雅明渊源
第三节 斯坦纳译学的海德格尔渊源
第四节 斯坦纳译学“阐释四步”
第五节 斯坦纳译学关键词再探
第六节 《通天塔之后》的一个悖论

第五章 接受美学翻译研究
第一节 英伽登现象学美学
第二节 姚斯接受美学
第三节 伊瑟尔接受美学
第四节 鲁迅早期翻译观管窥

第六章 余论
第一节 理解与表达
第二节 罗宾逊谈异化译学
第三节 韦努蒂译学关键词刍议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