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风四谈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0106083
  • 作      者:
    梁衡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商品《文风四谈》有两种印刷封面,随机发货!
  

展开
作者简介
  梁衡,山西霍州人。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记协常务理事、《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全国记协特邀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著有散文集《觅渡》、《洗尘》、《把栏杆拍遍》,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写作研究集《为文之道》,政论集《继承与超越》等。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全国好新闻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有梁衡散文九卷。先后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夏感》、《青山不老》等多篇作品入选中学和大学课本。
  主要的学术贡献,新闻方面:提出新闻的新定义、报纸的4个属性、新闻与文学的12个区别、新闻与政治“四点交叉统一律”等理论。文学方面:第一个系统提出对杨朔散文的批评;首倡写“大事、大情、大理”,开创政治散文写作;提出散文美的“三层次”理论和“形、事、情、理、典”的“文章五诀”写作法。
  学术风格:实践与理论并行;多学科交叉研究;深入浅出,笑谈真理。
展开
内容介绍
  《文风四谈》是在全国上下一致倡导践行转变文风、会风的背景下编辑的。选编了著名散文家、政论家梁衡的最新力作,透辟阐述转变文风之理,深情回溯伟人文风典范,犀利盘点当下“假大媚空”文风陋习,建言正本清源重拾好风,以清丽而又不失纯厚的风格,以敢于说真话的气魄,表明了实干兴邦,应该从转变文风、会风开始!
展开
精彩书摘
  会议之风<br>  这些干部怎么不会说话<br>  在一次干部座谈会上,主持人一再提醒与会者讲实例,讲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但一天下来仍是千篇一律,个个如念文章、读文件。结果弄得听者呆坐,记者叫苦。现在某些干部学历挺高,文化不低,却为何“不会说话”了呢?<br>  细细观察有三种“不会说话”:一是离了稿子不会说。某些干部张口就是拿稿来。讲话必要稿子,甚至主持会议的几句开场白、结束语,包括感谢、鼓掌之类的话也要打印工整。真不知道这样发展下去,请客宴宾是不是也要备下“请饭词”,与菜单同步置于桌面,每菜一句,直到“再见,慢走”。讲话不是不能用稿,重要的场合不仅必须用稿,而且还要反复讨论几易其稿。但如果没有稿子就不能讲话,这已不是说话的能力问题,而是为政者的为政资格问题。<br>  二是交流性的话不会说。常见一些讲话者,一念到底,听者反应如何、会场效果如何全然不管,讲完了就完了。讲话是一种交流,在会场上讲话虽不能如朋友聊天那样一来一往,但总要看看听者的眼神专注不专注,会场气氛集中不集中。现在科学已发展到人机对话、人机交流,连电脑都能感知人的情绪,根据人的要求应变,而我们一些干部反倒成了落伍的机器,许多会开得不生动,讲话不引人,就是因为讲者缺乏这种随机应变的本事,而这本是一个常人最普通的本能。成语“对牛弹琴”,就是说不看对象,不求效果。人家来开会,听你讲,是带着问题来,想解决问题。对这些不管不顾,只能说明讲话人或是官僚主义应付差事,或是不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变的智慧。如果考察干部,只看这一条,就能看出他的工作态度及智商的高低。<br>  三是举例说明不会说。这说明他没有干多少实事。人总是在用思想指导行动,干部指导工作除了有思想,还要有典型,这叫有虚有实。但许多干部在讲话时却只虚不实,你让他举例说明,他做不到,即使做了,也例不证理,驴唇不对马嘴。平时本来就少调查研究,心中没有典型,没有自己的切身体验和悟出的道理,从来没有完成过一个实践—理论—实践的全过程。中央文件传到省,省到县,县到乡,等到向上汇报时,嘴上说的还是文件上的话。一个不会用自己亲历亲为的事例来说明问题的人,在思维上必然没有从感性到理性的转换功能,在工作上也绝对不会有什么新创造。<br>  如果离开稿子不会说,回答问题不会说,举个例子不会说,还会说什么话呢?就剩下官话、套话、虚话、假话,工作也成了演戏、念台词、走过场了。这种干部要之何用!<br>  (《人民日报》2002年4月1日)<br>  <br>官员答记者问的14个“不要”<br>  因为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经常采访官员和参加各种官员举办的记者招待会,总觉得我们官员答记者问的水平还待大大提高。这首先是一个认识问题、态度问题,然后才是技巧问题。答记者问是现代政治的一种运作手段,是政治文明的一部分,是主动提供信息、沟通意愿、争取民心、获得支持和改进工作的重要途径。切不可有应付、对抗的心理。以低标准来要求,起码须做到14个“不要”:<br>  1不要做报告。答记者问是有问才答,不问不答。虽有时也可借题发挥,但不可太多。常见的毛病是不管人家问什么,只管念自己事先准备好的稿子,做了一个小报告。甚至是故意占住时间,怕人多问。<br>  2不要抖家底。一些地方官,不管回答什么,总要不厌其烦地将自己所辖地的土地、人口、物产、产值,甚至山川、历史、气候,全都抖落一遍。这些并不能见报,也无人关心。<br>  3不要居高临下。答记者问就是答客问。对客人要尊重、客气。和气生财,谦虚生威。<br>  4不要环顾左右而言他。这样不礼貌,人家觉得你心不诚。相反,答问时你最好始终看着对方的眼睛,人和人的交流主要靠语言,而无言的交流主要靠眼睛。语言加眼睛,诚恳而生动。<br>  5不要以不变应万变。不要用外交辞令,这样给人“滑”的感觉,自以为得计,其实有损形象,吃大亏。<br>  6不要有对抗心理。所提问题有时可能尖锐,但不必介意,不要立即摆出一副防范、抵抗状,这样问答将无法进行。<br>  7不要念稿子。凡问答都是即时的,试想,你与亲人、朋友谈话,或者你年轻时谈恋爱是否也先有一份稿子?有稿,就有其心不诚,其人无能之嫌。<br>  8不要上专业课。答记者问就是通过媒体普及你的思想、你的观点。你讲得又专又深就等于白说。钱学森要求大学毕业生交两篇论文,一篇专业论文,一篇科普文章。真懂是能深入浅出。官员也要有两种本事:一是起草文件、写工作报告;二是动员群众,包括回答记者。<br>  9不要假装幽默。幽默是宽余的表现。是达到目标的同时还有一点花絮,如篮球的空中扣篮,足球的倒勾射门。没有真本事,不要幽默。许多官员以为答问时,幽默就能得分,结果,身子能倒勾,球却进不去,弄巧成拙。<br>  10不要借机捧上级。大型记者招待会,有时是各级官员出场,由最高官员主持。常有低级官员借答记者问,捧上级,让人肉麻。虽面向记者,却心系领导。这是封建政治、奴性人格的表现。无论民主政治还是现代传媒都无此内容。<br>  11讲话的前奏不要太长。答问,是借问作答浑然一体,如太极拳之借力发力,四两拨千斤,一开口即要接上记者的问话,不要自加前奏,自泄其气,反招人烦。<br>  12讲话不要超过5分钟。长则有水分,长则惹人嫌。<br>  13不要讲空话、套话。你要明白这些话统统不会见报,所有的记者都是挑最有个性的材料和语言来写稿。<br>  14不要向记者发脾气,更不可动粗,弄不好身败名裂。就算已看出是对方设的圈套,也要机智地、有风度地绕过去。<br>  这14个“不要”都是我在记者招待会上屡屡看到,现仍在发生着的。特整理奉上,以资官资政。<br>  (《人民日报》2010年3月24日)<br> 
展开
目录
山重水复,又说文风
说文风
开会与讲话
笑谈真理又何妨
回看来路,想起毛、邓
文章大家毛泽东
邓小平认错
谁敢极言,谁能极言
邓小平的坚持
盘点文风,假大媚空
会议之风
这些干部怎么不会说话
官员答记者问的14个“不要”
关于改进会风的两点建议
官场之风
工作不要挂在空挡上
碑不自立,名由人传
当官何必秀才艺
老百姓怎么看政治
警惕学习的异化
莫要急着修“自传”
假不觉耻,行同演戏
媒体之风
先弄清什么不是新闻
消息要七分肉三分骨
“哇”字牌通讯
“要”字牌言论
你有什么资格向全国人民说“要”
一把跪着接过的钥匙
对领袖人物不要称爷爷
创作之风
肢体导演张艺谋
文化贴牌是自杀
题为根干,戏为枝叶
砍的不如旋的圆
为文要认真,模糊不是美
正本清源,重拾好风
政治之理
权与德
浅谈什么是政治
上北戴河不办公书
大干部最要戒小私
居官无官官之事
用其力还是用其心
朱镕基改稿
宋子文怒辞外长
人格在上
传播之理
谣言止于透明偏见化于诚恳
机关报要克服机关化
新闻的生命力即政治生命力
评论是报纸的宝塔尖
每一篇评论都要有一个真靶子(每一个将军……)
头版是脸,头条是眼
消息不能散文化
一个记者的责任与成功
文章之理
文章五诀
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
用文学翻译政治
为文第一要激动
文章要当钻石磨
文章为思想而写
书与人的随想
书籍是知识的种子
附:曾经有这样一种虚假的文体
学问之理
语言文字是民族的生命
怎样区分低俗、通俗和高雅
什么是美
匠人与大师
说经典
石头里有一只会飞的鹰
手中一管墨,胸中墨一桶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