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13(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5712319
  • 出 版 社 :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13(下)》主要内容包括:
  广播电视观察、新媒体评论、媒介前沿、理论与历史、书评等。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13(下)》:
  一、新闻:寻找新的舆论监督增长点
  2013年对中国媒体来说是充满新的希望的一年,特别是在新闻报道方面,因为十八大刚刚开过,新一届国家领导人展现出了新的风貌。以往,我们能够看到中国媒介存在一种信息的外循环模式,通俗地说,就是出口转内销,一些大新闻,特别是负面消息常常由外媒先透露,然后内媒才予以证实。长此以往,国人对内媒的信任度就会下降。而在近几年,我们会发现中国领导人给外媒的信息首发权越来越少,这种情况在2013年看得更清楚。这种做法也许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中国的媒介自信和新闻自信,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信息的内循环模式未必适合中国,理想的信息循环模式应该是内外结合。
  单纯从政治传播的角度看,领导人形象的国内传播和国际传播是不同的。一般来说,领导人的国内传播是一种对位传播,而领导人的国际传播是一种错位传播,属于比较传播。因此,国外受众或者说国际受众在接收信息方面往往有很大的区别,在领导人形象传播上就更是如此。2013年10月14日,互联网上出现了一则名为《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的动漫视频,引起网友热议。两天时间内,点击量超过了100万次。这个5分多钟的视频分为中、英文两种版本,叙述了中、英、美三国的国家领导人产生之路。国家领导人以动漫卡通人物的形象出现在中国公众面前,这是史无前例的。视频从选材到制作,周期不会太短,如果不是确定能播,一般人是不会并且也不敢碰如此话题的,因此,很多人怀疑短片署名“复兴路上工作室”有官方背景。
  2013年,央视延续了这两年的街头采访报道方式,“爱国,让你想起什么”在国庆节登陆,每一期采访都有不同看点,包括“你在公开的场合对别人说过爱国吗”,“小的时候父母教育过你爱国吗”,“什么样的行为是不爱国的呢”等。
  “爱国,让你想起什么”报道的突破在于,采访不再只是正面一刀切。我们能够看到大学生在校园里遭遇提问时说“这个问题不适合我回答”。报道选择了一个政治性很强的播出时间点,但一改过去套话的方式,提供了一个接地气的路径。主题报道虽然有主题先行的色彩,但是,目前它已经成为国内新闻界的一个职业产品,因此,寻求突破是在所难免的。
  主题报道能够避免主题先行吗?当然不能。虽然这只是新闻界内部使用的业务概念,但是,它也在公开讨论的范围中,并且在中文里,这种主题并非指向客观,相反,它包括了更多的主观臆断。这样的主题报道面临的最大挑战恐怕来自受众。比较起来,人们似乎更容易接受观点传播中的主题。
  同样是央视,2013年4月上旬推出了大型直播特别节目《探潮亚马孙》,召集了100多人的国际化报道团队远赴巴西,这是对雨季亚马孙雨林无人区的全球首次直播,也是全球电视媒体第一次全景式直播亚马孙大潮。
  从难度、规模和视野来看,此次报道应该说是对央视国际报道能力的展示,但是,播出后却遭受了一定的舆论压力。很多观众对此次报道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两点:(1)在国内H7N9肆虐的时候,央视为什么舍近求远?(2)团队规模庞大,花费高昂。其实这也不是新问题,央视对非洲野生角马大规模迁徙的直播也引起了类似的质疑。
  这不禁让我们想到一个问题,就是媒体有没有国际公信力?假如有的话,通过报道国际新闻,是否就能提高一个媒体的国际公信力?并且媒体的国际公信力和国内公信力是什么关系?换句话说,国际公信力不是建立在国内公信力的基础上吗?如果一个媒体在国内都没有公信力,谈何国际公信力?归根结底,媒体还是一种国家产物,它的主要读者应该在国内。
  2013年,央视舆论监督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是批评星巴克。央视以“星巴克,全球市场调查”为专题,报道了星巴克在中国的高价现象,并对比了北京、伦敦、纽约、孟买的星巴克同款拿铁咖啡的价格,北京最贵27元,孟买的最便宜,只有人民币14元多。中国星巴克市场价格足足比美国的贵了1/3。然而,央视这场看似为中国消费者维权的行为并没有得到消费者的一致叫好,反而招来一些质疑。
  网上批评大多针对的是央视避开与老百姓相关的房价、药价、油价等话题,而去关注一个并非日常必需品的价格问题。还有部分人炮轰记者与编辑缺乏经济学常识,将价格完全建立在成本之上。
  怎么看央视对星巴克的批评报道?在《焦点访谈》节目影响力下降以后,看上去这种针对有社会影响力的企业的批评变成了新的舆论监督增长点,甚至类似的报道已经被视为独家新闻。这也许是对今天的中国社会的某种适度解读,会有老百姓喜欢,也有网络效应,批评有影响力的公司会增加批评的影响力。
  在2013年,不得不提的是陈永洲事件,因为一波三折,因为涉及新闻伦理,还因为警察跨省抓人。怎么看这个问题似乎比这个问题本身更重要。
  ……
展开
目录
广播电视观察
2013年中国媒介盘点
2012年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突破经验主义藩篱,迎接电视媒体的下一个“春天”
——浅析电视媒体发展战略转型
当前国际电视频道竞争的四大特点
2012~2013年美国三大商业电视台及公共频道发展态势综述
3D时代影像语言新变初探
伊拉克战争中的第一人称纪录片
中国纪录片产业链生成模式
从传播学角度看“李敏镐现象”

新媒体评论
融媒体新闻报道特征及发展趋势探析
媒介格局重构背景下我国城市电视台的困境与出路
分裂的移动场域与虚拟关系
——重读微信朋友圈的人际互动及传播行为
浅谈云计算与教学科研素材的跨平台存储与调用
新媒体生态下的信息解读:以图言物的数据可视化

媒介前沿
当前的社会观察与治理逻辑的创新
——对于日益成为显学的传播学的观点
微博使用与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建构
——基于在校大学生“新浪微博”使用状况调查的研究
新媒介时代的公共新闻实践及其对“共同体”的社群建构
风险社会与媒介角色

理论与历史
视觉新闻:观念的缘起与演变
在文化理想和商业利益之间
——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成功之道初探
国际新闻中批评性报道的优化策略
——从两则中文国际报道展开

书评
纪录片:如何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评《纪录片下的中国:文化外交视角下中国题材纪录片的
国际传播效果与策略分析》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