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数字读物论:论公众学习效率反馈模式的变革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36263
  • 作      者:
    余效诚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余效诚,男,1954年4月13日出生山东青岛,祖籍浙江绍兴,大学本科文学学士。
  1969年随母下放农村,1972年任农村中学教员。1982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1985年在天津市政局职工大学任教被评为局级先进教师,任政教处副主任。1986年调入天津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参加创办《企业之友》杂志。先后取得编辑、副编审职称,1995年起任常务副主编及学院办公室副主任。曾以开益国际咨询研究中心咨询副部长身份参与撰写《关于建立天津自由港区的咨询研究报告》(现称天津滨海新区)任课题组成员兼报告专著责任编辑。课题获天津市政府社会科学类科研优秀成果(专著)三等奖。还曾负责该机构《港口经济》杂志的创刊编辑工作。2000年天津工业大学成立,任学校教育技术中心负责人。2005年后天津工业大学成立文法学院新闻传播系,调入该系后2007年被聘任为副教授。先后在本校担任:经济应用文写作、大学语文、社会调查、写作基础、摄影基础、报纸编辑、文化产业概论、文化市场统计分析、文化经纪人基础、文化市场政策法规、广告学概论等各类课程。
展开
内容介绍
  《天津工业大学影视与传播丛书·数字读物论:论公众学习效率反馈模式的变革》以“数字读物”为核心命题,将“及时反馈的互动性”概括为数字读物区别于传统媒体成为新媒体的根本特点,提出了划时代的观点:数字读物发展了传统媒体,“根本原因在于,公众学习效率反馈模式的变革,迟滞型反馈模式变成了即时型反馈模式”。这是对“数字读物”概念史无前例的根本性学理界定。《天津工业大学影视与传播丛书·数字读物论:论公众学习效率反馈模式的变革》具体地阐释了数字读物的本质、性质、特征、种类,从而以传播学、编辑学的视角构建起一套较为完整的数字读物理论体系;在该理论框架下,分析了数字读物对企业管理、政府活动、教育教学、文化消费等领域的影响,证明了反馈模式变革的客观性和复杂性;还简要探讨了目前数字读物发展的羁绊和未来的发展研究方向。
  《天津工业大学影视与传播丛书·数字读物论:论公众学习效率反馈模式的变革》的研究命题涉及诸多新问题、新领域、新学科,尤其数字时代文化传播发展中备受关注的各类矛盾的解决。数字时代的脚步匆匆,亟需相关理论的发展和支持。作者积八年时间将教学、管理实践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做了跨越多个学科的理论化阐释和融汇多个领域的体系化尝试,在写作的过程中,既有丰富的实践作为支撑,又有理论的抽象和提炼,是对数字读物这一新兴事物的一次系统理论回应,是一本质量较高的研究性作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该领域理论发展的空白,对未来传播学、管理学、教育学及社会学等各个领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展开
精彩书摘
  于是带一圈放射线的太阳变成了圆圈中间加一个点,再后来在中国汉语里变成了“日”字,这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这个学习过程的反馈模式是经过很多代人不断的比较、回忆、思考才完成的。
  我们愿意把这个过程,即每次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被符号化的过程称为一个知识产生的过程,也是人类学习效果产生的过程。又如,慢慢地人们把可以饮用解渴并没有形状的液体称为“水”,把流动着这类东西的沟槽状地形称为“河”,更宽的地貌叫做“江”;把黑夜出现在天上的亮的东西,大的叫做月亮,小的叫做星星。每个事物都要经过某人发现,说给旁人,逐渐大家才能都知道。没有文字,这类知识传播只能在有限空间时间条件下实现,最关键的是只有知道的人多了,才会产生更丰富、更复杂的联想、认识,才能产生下一批知识。这就是本书想交代给大家的关键概念:人类公众学习效果。人类有元文字,公众学习效果差别很大,有文字的学习效果和无文字的学习效果,关键在于文字的记载扩大了信息传播的空间和时间的范围,不是同一个地域和时间的人通过文字可以学习同样的知识。实际上今天人类发现一个新知识,也有很漫长的过程,但是可以掌握发现新知识的人是很多人,而不是一小部分人了,提供这种社会机制的是数字读物。有人称它为新媒体。其实最关键的是数字时代的到来,带来了很多学习方式、学习效果的改变,媒体的新旧永远是相对的,单纯的新旧不能概括其实质。新媒体的“新”模糊了数字读物的本质特征。
  (二)人类不同历史时期学习效果差别很大
  人类有了工具后生存方式逐渐改变,于是公众学习效果慢慢扩大到阅读学习效果。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没有文字的历史阶段,这个过程非常漫长,大概伴随了多少万年的狩猎文化,以及岩画、甲骨、肢体、声音等原始传媒形式。
  二是产生了文字并使用了文字的历史阶段,这个过程在汉语言文字民族至今大概经历了五千年历史。世界上有几类文字,拼音文字和表意文字。汉字以象形文字为基础,附以其他文字形式,会意、形声、指事、假借、转注等。
  ……
展开
目录
第一篇 数字读物概述
第一章 关于名字的分歧
第一节 新媒体与现代媒体名称的局限
一 关于名称出现时间的理解
二 关于传播信息方式的区别
三 关于传播信息功能的分化
第二节 明确新概念的意义
一 数字读物的新概念体现了观察媒体的新角度
二 数字读物的新概念提供了研究媒体的新思路
三 数字读物的新概念开辟了思考媒体发展的新视野
第二章 媒介的时代划分
第一节 媒介时代划分的要素
第二节 数字读物带来的时代文化
一 人们也许没有留心,人类采集信息其实就是从影像开始的
二 人类已经适应甚至习惯了用文字符号记录信息的方式
三 新时代的开始,就是一个刚刚启蒙、萌发的阶段
四 记录信息的方式影响着一个文化的发展走向
五 我们人类感官的需要,永远是数字化DV技术要改进的方向

第二篇 数字读物的几个关键文本概念
第三章 思辨阐述类文字文本
第一节 词语使用在网络上、手机上出现了新的变化
一 词语本来是有口头语和书面语的不同区别
二 网络微博出现了词语更大的使用环境的变化
三 书面语中的词语分类出现了新的分化
第二节 语句在网络环境下变化比较明显
一 语句形式的多样简明化
二语句内容的随意新奇性
第三节 段落是语句的组合使用单元
一 长短的限制开始出现
二 多种因素导致段落长短原因也呈多样化
三 阅读效果、交流效率是最终评判标准的依据
第四节 文章结构
一 阅读环境的变化是开放的,目前无法预料阅读行为的发展
二 追求阅读效率可能成为重要观察点
三 视频的加入将产生全新的文章结构方式
第五节 篇章构成
一 传统读物的篇章秩序规则在网络上被视为无的放矢的规范
二 网络上还看不到人们对篇章专业特色的追逐
三 传统读物的数字化肯定不是网络发展的唯一未来
第六节 册卷关系
一 平面媒体册卷信息规模无可替代吗?
二 数字读物的搜索、处理、存储、发布等功能不能发挥别的作用?
三 历史上平面静态的传播工具是在官方社会政治文化体制中应用发展出册卷的
第四章 动态描述类记录文本(音视频)
第一节 零星使用的视频记录片段文本和专业编辑构成的演绎文本有很大的区别
一 百姓使用的音视频记录文本是近年来随着手机录音摄像迅速发展起来的事物
二 电影事业的虚构故事演绎文本属于艺术创作范畴
三 西方国家已经实现了平民摄制电影的消费方式
第二节 常用的动态描述记录文本的几个角度
一摄像者记录角度
二 情节逻辑角度
三 理念概念角度
第三节 媒体资源建设和管理应该成为社会各阶层需要关注的现象
第五章 静态展示类显现文本
第一节 前景、后景关系
第二节 天地、左右与内外
第三节 相对垂直
第四节 纵深感变化
第五节 主题图片库
第六章 混媒及互动效果
第一节 数字读物的采集和对比功能
一 数字读物提供了探索和即时反馈的崭新学习环境
二 数字读物展开了知识生产的新窗口,更多人发现了自己宏观观察和文字叙述的能力
三 数字读物提高了人群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本身更新的集体能力
四 数字读物促进社会提供体例规范、内容标准、合格认定、发表确认、责权细则等法规
第二节 数字读物的信息分类和存储功能
一 数字读物改变了知识储存的社会机制,图书馆变成了图书云
二 数字读物改变了知识存取方式,提高了公众阅读学习效率,学校变成了云学校
三 数字读物改变了公众获取知识的效率,学习变成了随时随地的“呼风唤雨”
四 云计算将分化出数字读物的虚拟公共空间和虚拟私人空间
第三节 数字读物的加工和传输功能
一 数字读物改变了信息形成通道的社会结构
二 数字读物冲击了传统的信息渠道
三 数字读物冲击了信息认证的传统权威体制
第四节 数字读物的显现和发布功能
一 数字读物改变了社会话语权的分布,更多来自民间的声音,从而提高了帕累托效率,提供了让更多人满意的社会机制
二 数字读物改变了舆论形成的传播动力结构,更多倾向于公众对正义的理解
三 数字读物改变了公众知识权威的心理地位格局,更多人乐于坚持发表自己的观点
四 数字读物的各种操作形式及其所带来的法律问题

第三篇 数字读物编著体例
第七章 概念辨析
第一节 网络教学应用是数字读物当前的最大需求方向
一 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传统教材的体例)
二 我国网络、数字化教材应用现状带来的启发
第二节 网络教学需要教材体例的改革
一 网络教学的互动性变化决定了教材体例的发展
二 传输和存储手段的网络化和数字化是网络教材体例出现的基础
三 网络教材体例将从各种现有网络化、数字化的媒体中寻找并归纳
第三节 怎样理解数字读物编著体例
一 什么是数字读物编著体例
二 产生的原因
三 网络数字读物的知识模块化
四 网络数字化教材的教学练习测试考核一体化
……
第四篇 数字读物的影响
第五篇 数字读物的发展生理局限和发展方向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