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U40文化产业青年学者文集.2013.2013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8220404
  • 作      者:
    意娜主编
  • 出 版 社 :
    云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意娜,女,藏族。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本硕博连读,获文学(文艺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博士后;曾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加拿大西门菲莎大学、德国波恩大学访学。学术方向为文化多样性、文化创意产业、藏族艺术史。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国际研究部主任;中国加拿大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专家,参加过联合国贸发会议并演讲,参加多个国际会议并讲演。曾出版《直观造化之相——文化研究语境下的藏族唐卡艺术》(专著)、《情定香巴——民族地区文化发展与康定情感经济探索》(专著)、《曼唐》(藏传佛教视觉艺术典藏丛书)、《人文奥运》(合著)、《奥林匹克文化教程》(副主编)、《奥林匹克大学生读本》(副主编)等;译著有联合国文件《创意经济报告2013》。《文化蓝皮书一国际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执行主编;“世界文化多样性论坛”筹委会秘书长;“国际文化产业论坛(ICI Forum)”组委会副秘书长。
  
  陈曦,女,汉族。华东师范大学世界史博士,以色列巴伊兰大学犹太文化与犹太史博士后。学术方向为文化产业、跨文化交流、犹太文化史。现为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教师,从事历史学、民族学与文化产业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参编《云南文化产业双年度报告》,在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参与“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指标体系研究”等省部级课题多项,主持、参与《拉萨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云南与东南亚南亚文化交流合作》等地方性战略咨询和发展规划10余项。
  
  祖春明,女,汉族。首都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曾于2001-2003年在俄罗斯别尔哥罗德国立大学留学两年,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博士后。学术方向为俄罗斯、东欧、中亚文化政策研究,文学理论研究。曾翻译出版《全球通史》《改变世界100年的民间通话》《最美的通话》《西顿动物记》《法布尔昆虫记》等多部系列丛书。在《开放时代》《苏州大学学报》(社科版)等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译文十余篇,并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文化多样性与和谐世界的构建”、国家民委“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重点项目“中国梦与浙江实践”等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
展开
内容介绍
  《U40文化产业青年学者文集(2013)》主要内容包括: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推动我国文化产业转型、论文化差异影响传媒国际接受的机理形态、社会化小生产:文化生产的重要方式、知识产权保护:强化还是弱化?——互联网视角下的文化创意产业之动力机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研究、利用文化资源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文创项目建设中的价值实现方式等。
展开
精彩书摘
  《U40文化产业青年学者文集(2013)》:
  三、陌生化排斥机理
  陌生化排斥机理与新奇性趋近机理正好相反,由于接受主体有自己业已遵循的知识地图与认知图景,对陌生的东西有一种刻板印象式的排斥,从而对传媒产品有一种结构性的拒绝。这个拒绝就如同格式塔心理一样,在消费者的知识结构中,根本就没有与新的传媒产品对应的成分。也就是说,新的传媒产品无法在消费者的认知中完形为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遭到拒绝。人们总是习惯自己熟悉的东西,对同一区域的事物感兴趣。新闻的接近性也告诉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是人们比较关心的东西,报道身边人和事的变动,是新闻选择标准之一。对于传媒产品的接受而言,陌生化排斥机理在跨文化传播与国际文化贸易中,其作用非常明显,会对传媒产品接受产生较大阻碍。之前我们提及的共通的意义空间,与陌生化排斥机理是同一个道理,只是角度相反而已。这个意义空间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的共通的理解,二是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拉里·A.萨默瓦认为:“跨文化交流指的是拥有不同文化感知和符号系统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流,这些不同足以改变交流事件。”
  跨文化传播中,各民族国家在语言、历史习惯、价值观、思维方式及所属文化模式上存在差异。对于传媒产品消费者而言,就形成一种陌生感,从而有一种本能的排斥。这种排斥不仅是对传媒产品社会客体的排斥,更重要的是对精神客体的排斥。不同文化模式的人们,有自己的知识地图与认知图景,会按照此去认知、理解与评判新事物。一旦新事物超出他们的知识地图与认知图景,必然会遭到排斥。并且,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还有刻板印象的障碍。所谓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以及社会事物的一种简单而固定的看法,是对认知对象的一种‘先人为主’的印象”。李普曼也说:“多数情况下我们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我们倾向于按照我们的文化所给定的,我们所熟悉的方式去理解。”知识地图、认知图景及刻板印象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陌生化排斥机理。在对外传播与国际文化贸易中,人们面对的国外传媒文化产品,在语言、历史习惯、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是陌生的。由于语言符号(包括非语言符号)、时空认识及生活方式的不同,消费者很可能会对传媒产品的社会客体产生排斥,如书籍的封面设计、文字排版样式等。红色的封面、竖排的文字可能就会为西方消费者所排斥。中文语言符号与英文语言符号在形式与发音方面的陌生,可能导致国外消费者对传媒产品的排斥。比如,一部全部是由中国人演出、使用中国语言符号而又没有字幕的电影,对于英语国家消费者而言,因其完全陌生,而无法拥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会遭到拒绝。即使有共通的符号空间,消费者接受了传媒产品的社会客体,但由于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直指与涵指的不同,由于不同文化消费者价值观与思维方式的不同,由于产品中(如电影等)形象与情节所指的陌生,而产生拒绝心理。这就是冯小刚的电影在中国拥有如此广阔市场,而在西方却无人问津的原因。冯氏的中国式灰色幽默,在欧美国家被视为无趣之物,探其究竟,都是文化陌生化排斥的结果。
  在对外传播与文化贸易中,不论是经营性的传媒产品还是公益性的传媒产品,在生产环节中,运用新奇性趋近机理的同时,要注意到陌生化排斥机理的障碍。在产品设计生产中,新奇性趋近机理应主要聚焦于传媒产品的社会客体层面,陌生化排斥机理更应该聚焦于传媒产品的精神客体层面,它适用于经营性与公益性传媒产品。需要熟谙此工作原理,使传媒产品的精神客体为国外消费者适切地理解,避免陌生化排斥。
  ……
展开
目录
理论
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推动我国文化产业转型
论文化差异影响传媒国际接受的机理形态
社会化小生产:文化生产的重要方式
知识产权保护:强化还是弱化?——互联网视角下的文化创意产业之动力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研究
利用文化资源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文创项目建设中的价值实现方式

区域与城市
“设计之都”与深圳创意城市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与芜湖城市转型研究
相关多样性、行业异质性与文化产业集聚——基于江苏分行业数据的实证研究
改制环境下的陕西影视产业及其发展路径探析
大理-丽江文化空间:西部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集聚区

政策
文化企业会计科目设置初探
“营改增”对我国电影企业税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珠三角文创产业重点政策措施分析
引导和提高文化消费的对策研究——以山西省为例
俄罗斯文化政策20年

案例
艺术家与云南少数民族艺术品牌——基于四个案例的样本分析
基于动态可持续视角的哈尼梯田开发与保护初探
利用报业优势经营体育文化产业——以《北京青年报》推广中国网球公开赛为研究视角
戏剧产业集聚模式的探索——以百老汇和西区为例
博物馆文化创意商品研发模式探析——以台北故宫博物院为例

附录
2013年U40文化产业暑期工作营学员名单
2013年U40文化产业暑期工作营日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