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娱乐时代:当代中国文化百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564008
  • 作      者:
    金元浦主编
  • 出 版 社 :
    群言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男色”究竟是谁制造的?“伪娘”的性别身份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网络泛恶搞时代中的恶搞现象该怎样分析?《中国好声音》的文化产业运营模式分析是什么?……《娱乐时代:当代中国文化百态》探讨了当代中国文化常识。

展开
作者简介
  金元浦,浙江浦江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中外文学理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北京市科技美学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卷主编。辑刊《文化研究》主编,文化研究网总编。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社会科学》、《求是》等国内外报刊发表《文艺学的问题意识与文化转向》、《文化生产力与文化产业》等论文180余篇。出版《跨越世纪的文化变革——中国当代文化发展研究》、《文学解释学》、《阐释中国的焦虑——转型时代的文化解读》等各类著作30余种,主持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得多种学术奖励。
展开
内容介绍

  新世纪十余年,是我国当代文化史上变革快的时期。文化研究也成为前沿、语境化的学术之一。从Google这一美国文化霸权的“特洛伊木马”,到当代高新科技助力电影创意的《阿凡达》,科技与文化的密切结合,催生出崭新的文化艺术新类型、新业态。从公共领域私人化看今天媒介素养的缺失,到消费时代人们凝眸时装的反思,从中我们透视消费社会的媒介的意识形态。“男色”究竟是谁制造的?“伪娘”的性别身份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网络泛恶搞时代中的恶搞现象该怎样分析?还有“凤姐”、“芙蓉姐姐”以及淘女郎和麻豆族,他们都展示了我们时代的文化的新貌,揭橥了一个审丑时代的文化百态。

展开
精彩书摘
  女性主义先驱西蒙娜·德·波伏娃有句名言,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 被建构的。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女性杂志的对于女性身份的建构来看,如果 说,新中国初期的女性试图通过抹杀掉所有的女性特性,即“把女人变成 男人”,用否定性别身份的方式来获得个人社会身份,那么现代女性则试 图在保留女性特性的基础上,加入“男性”元素,将“男”“女”两性混 合同体,塑造出一个“新女性”形象。不少评论者认为这种倾向是男女平 等意识的体现,是女性社会地位提高的表征。但这样一种模糊性别身份的 方式就真的较之前辈们否定性别身份以获取社会认同的做法来得更为理性 、更为高明吗, 真相似乎并非如此。“中性”也好,“男色”也罢,它们所展现的恰 是女性在自我幻象中对于男性身份的羡慕和渴望,当女性试图在这样一种 身份的幻象中重构自身时,其背后传达的还是男性权威的至上性。尽管弗 洛伊德在解释女性性意识时所提出的“阴茎嫉妒”说法,即“菲勒斯”情 结已被后来的大多数女性主义者所诟病,认为这是一种基于男性立场而人 为区别男女二元结构的理论。但讽刺地是,我们当下所处的这个社会,迄 今为止不管其表层是怎样地潮起潮落、风尚更迭,其深层意识形态却仍是 一种男性中心主义的二元结构,要分析几千年来始终在这样一种文化场中 成长起来的女性对其自我的身份建构,弗洛伊德的理论反而比绝大多数后 现代女权主义的话语来得更有说服力。
  按弗洛伊德的说法,“菲勒斯”不仅标示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差别,它 还成为女性与男性相比所缺少的和不如男性的地方,而男性则是评判的标 准。按照拉康“镜像理论”的说法,任何主体身份的获得都是需要借助“ 他者”目光建构的,那么无疑,定义女性的“他者”是男性,而定义男性 的“他者”仍是男性,只不过是“我”之外的其他男性。男性就仿佛是亘 古不变、自我证明的“公理”,其自身就是中心,就是定义,而女性却从 未获得自己的专属定义,只能从“相对于”男性的角度来定义自身。于是 在“社会性别”的形成期,女性由于缺少“菲勒斯”而长期感受到来自拥 有菲勒斯的“男性”的精神压迫,因为拥有菲勒斯就代表了在男性中心主 义社会中拥有“意义”。这种通常是不自觉的焦虑情绪长期积累,最终内 化为女性的人生目标即获得一个菲勒斯。传统的“曲径”疗法自然是希望 获得一个丈夫,或是渴望生一个男孩,而现代社会则为女性提供了另一种 途径,即自我幻象。如果说“男色”是“60%的男人加上40%的女人”④ ,那么“中性”即是“60%,的女人加上40%的男人”.甚至这两种性别 气质间的比例要比之更接近于五五开,这种模糊的性别分界对于建构女性 的自我身份幻象来说是极具诱惑力的,她可以不借助婚姻、不借助生育, 而直接通过“男色”、通过“中性”将自己幻想为“菲勒斯”的拥有者。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希望在自身原有气质的基础上加人异性元素的往往是女 性,而不是相反。
  如在《王的男人》中以女性扮相而一炮走红的李准基,面对媒体采访 多次宣称自己其实“很man,很男人”。这个漂亮得令女人汗颜的男人,为 展示自己的男子气概特意在镜头前表演黑带三段的跆拳道功夫,并透露自 己穿上戏服演出的第一天,恶心得直想吐等细节。显然,在现实生活中的 他并不愿承认被广大女性受众所赋予的“男色”特质。再如当某娱乐周刊 以“男色大拍卖:你够胆消费吗?”为题,设计女人如何花几百块钱请《 加油!好男儿》的选手们喝茶吃饭,却遭到东方电视台和选手们的愤怒谴 责。一位自认受辱的选手说:“我们每个来参赛的选手都在舞台上展示了 真正的男人的本色,我们不是供别人消费的‘男色’。”这话恐怕道出了 很多“男色”们的心声,尽管已经上了选秀台,做起了偶像梦,但在这些 男人心里,“男色”和“男人本色”是彼此互斥的,后者是男人应有之色 ,而前者则是绝不能承认的。这看起来多少有些掩耳盗铃之嫌,但恰是绝 大多数男性再真实不过的心理。而这也是“男色”与“女色”所不同的地 方,因为在很多男性包括女性自身的刻板印象中,“女色”就是“女人本 色”,两种非但不矛盾甚至是可彼此互换的。
  如此的“男色”不禁让人怀疑起所谓“男色”时代的真实性。“男色 ”形象的出现固然在某种程度上令传统的男权文化有些难堪,但这或许不 过是后者精心设计下的又一个美丽陷阱。当“男色”开始代言女性化妆品 广告,当女性化妆品专柜开始出现男性导购员,这绝不意味着“花样男子 ”们已身处传统女性被看的角色地位,相反“男色”代言女性化妆品牌, 那是“以男人的眼看女人的美”,虽然和女性同是从事彩妆销售,这些男 人却被塑造为“专业”的“化妆师”或“男性艺术家”,复制着父权文化 中男性作为观看者的角色,扮演着评价、再造女性形象的主导身份,并试 图将男性的优势地位转化为“专业”的刻板印象。
  ……
展开
目录

绪论 文化事件与案例研究
酷之秀与审丑叙事
“男色”背后是什么
——反思消费社会下的女性“身份”
伪娘:性别身份错乱的背后
漂浮的身份:网络空间的“哥”与“姐”
网络泛恶搞时代中的恶搞现象分析
——以诗词混搭为个案
从公共领域私人化看媒介素养的缺失
——以“艳照门”和“杨丽娟”事件为例
论涂鸦艺术作为亚文化的特征和收编
媒介空间与景观世界
微博之力改变着什么
——浅谈微博在公共领域形成中的作用
发现“微”之美——微电影审美艺术探析
权力话语的转移:从草根文化到官方电视台
科技助力电影创意
从视觉表征看世博
媒介景观中的“众声喧哗”
媒介话语生产中的身份认同
——以“杭州飚车案”为例
校内网传播与媒介个案研究
身份认同与文化霸权
Google,美国文化霸权的“特洛伊木马”
——从文化霸权视角来看“Goog~e退出中国”事件
国家认同的建构机制
——以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为例
媒介对国家认同的建构
——以2010上海世博会为例
大众文化视野中的美国中产阶级
——以《美国美人》和《绝望主妇》为例
80后群体的抵抗与收编
——以《非诚勿扰》为案例
休闲的悲剧
——《三国杀》游戏主要消费群体的三重文化身份
及批判反思
试从民族文化认同角度看繁简之争
《失恋33天》的文化营销
时尚新潮与消费社会
消费美丽:时代的一个文化症候
——以世界小姐、环球小姐的评选为例
凝眸时装——时尚个案研究
婚恋网站“甜蜜产业”的崛起与突围
透视消费社会的“神话”
——以《一个购物狂的自白》为例
奢侈品消费文化——需要的历史性批判
满足“需求”与制造“需求”
——网络游戏中的奢侈品植入广告
女性白领的品味建构
——以“杜拉拉”系列为例
时尚文化的伪个性——以LadyGaga为个案
消费社会中的芭比娃娃
利润“捆绑”的法则
——《中国好声音》的文化产业运营模式分析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