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化强国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6150416
  • 作      者:
    范英[等]主编
  • 出 版 社 :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文化强国论》以党的十五大提出的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文化”概念和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精神为依据,试为文化强国梦的实现提供较为全面、系统和有序的理论与实践参考。《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文化强国论》除前言、后记外,专设开篇论、互为论、核心论、机制论、实施论和归结论等共50章,旨在为文化强国的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初步思考。
展开
内容介绍
  《文化强国论》是范英等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主编的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之第46部。
  《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文化强国论》以党的十五大提出的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文化”概念和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精神为依据,分设6大论共50章,试为文化强国梦的实现提供较为全面、系统和有序的理论与实践参考。
  本书的开篇论分别探讨文化强国的外在趋向、内在自觉、决策自信和知行求索。
  本书的互为论逐次论述软件文化与硬件文化、事业文化与产业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陆地文化与海洋文化、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个体文化与合作文化、开放文化与安全文化、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人本文化与社会文化等10对主要的文化形态及其互为互强的关系。
  本书的核心论重点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的共同理想、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时代精神的改革创新、泾渭分明的荣辱观念、文化服务的“二为”方向、繁荣文化的“双百”方针、中国气派的社会科学、新闻传媒的舆论导引、文艺创作与网络文化等10大方面必须切实强化的核心任务。
  本书的机制论主要阐明前述10对文化形态和10大方面的核心任务得以全面强化而必须强化党委领导工作机制、政府管理服务机制、主体自律约束机制、社会他律监督机制、事业全民公益机制、产业组建经营机制、人才培育创新机制、绩效评价激励机制、开放交流合作机制和体制综合保障机制等10大系统的机制体制。
  本书的实施论着力论证对10大文化形态、10大核心任务和10大机制体制的强化,必须有总体的、专项的、地方的、行业的、群体的、家庭的、个体的配套实施,以及对这些配套实施渐进的、联动的和求是的鲜明特点必须有十分清醒的认识与有序的强化,文化强国梦才能逐步成真。
  《文化强国论》最后的归结论则强调指出中华文化创新力、生产力、竞争力、辐射力、凝聚力和综合力的全面、系统、有序的强化之日,便是中华文化强国梦逐步成真之时。
展开
目录
《文化强国颂·50首》
一、开篇论
第一章 文化强国的外在趋向
第一节 强国崛起的世界经验
第二节 文化强国的指标表征
第三节 软硬实力的互补协奏
第二章 文化强国的内在自觉
第一节 振兴中华的文化启蒙
第二节 文化建设的艰难探索
第三节 时代变革的文化呼唤
第三章 文化强国的决策自信
第一节 思想道德与文化建设
第二节 文化产业与文化改革
第三节 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
第四章 文化强国的知行求索
第一节 文化强国的中国特色
第二节 文化强国的路径选择
第三节 中华儿女的文化使命

二、互为论
第五章 强化软件文化与硬件文化的互为
第一节 软件文化与硬件文化的基本界定
第二节 软件文化与硬件文化的互为关系
第三节 软件文化与硬件文化的互为原则
第六章 强化事业文化与产业文化的互为
第一节 事业文化与产业文化的基本界定
第二节 事业文化与产业文化的互为关系
第三节 事业文化与产业文化的互为原则
第七章 强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互为
第一节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基本界定
第二节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互为关系
第三节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互为原则
第八章 强化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互为
第一节 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基本界定
第二节 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互为关系
第三节 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互为原则
第九章 强化陆地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互为
第一节 陆地文化与海洋文化的基本界定
第二节 陆地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互为关系
第三节 陆地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互为原则
第十章 强化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互为
第一节 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基本界定
第二节 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互为关系
第三节 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互为原则
第十一章 强化个体文化与合作文化的互为
第一节 个体文化与合作文化的基本界定
第二节 个体文化与合作文化的互为关系
第三节 个体文化与合作文化的互为原则
第十二章 强化开放文化与安全文化的互为
第一节 开放文化与安全文化的基本界定
第二节 开放文化与安全文化的互为关系
第三节 开放文化与安全文化的互为原则
第十三章 强化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互为
第一节 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基本界定
第二节 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互为关系
第三节 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互为原则
第十四章 强化人本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互为
第一节 人本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基本界定
第二节 人本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互为关系
第三节 人本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互为原则

三、核心论
第十五章 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作为文化强国灵魂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作为文化强国灵魂的当代表征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作为文化强国灵魂的实现路径
第十六章 强化中国特色的共同理想
第一节 共同理想是文化强国的旗帜
第二节 强化共同理想是现实的挑战
第三节 对共同理想强化路径的思考
第十七章 强化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
第一节 民族精神是文化强国的精髓
第二节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第三节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提升路径
第十八章 强化时代精神的改革创新
第一节 时代精神是文化强国的动力
第二节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第三节 要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第十九章 强化泾渭分明的荣辱观念
第一节 知荣明耻是文化强国的基石
第二节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蕴意义
第三节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建设路径
第二十章 强化文化服务的“二为”方向
第一节 “二为”方向的形成发展
第二节 “二为”方向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二为”方向的时代价值
第二十一章 强化文化繁荣的“双百”方针
第一节 “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和由来
第二节 “双百”方针的精神实质和意义
第三节 “双百”方针的发展和历史启示
第二十二章 强化中国气派的社会科学
第一节 社会科学是文化强国的助推器
第二节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路径
第二十三章 强化新闻传媒的舆论导引
第一节 新闻传媒舆论导引的重要功能
第二节 新闻传媒舆论导引的党性原则
第三节 新闻传媒舆论导引的强化路径
第二十四章 强化文艺创作与网络文化
第一节 文艺创作为文化强国注入活力
第二节 网络文化是文化强国的新课题
第三节 文艺创作与网络文化的主导性

四、机制论
第二十五章 强化党委领导工作机制
第一节 强化文化强国实施的政治责任
第二节 强化文化强国实施的组织建设
第三节 强化文化强国实施的社会动力
第二十六章 强化政府治理服务机制
第一节 强化管制政府向服务政府的转变
第二节 强化个体参与向公众参与的演进
第三节 强化行政垄断向长效共享的飞跃
第二十七章 强化主体自律约束机制
第一节 强化行业协会的自律约束
第二节 强化行业道德的自律约束
第三节 强化自尊自爱的价值效应
第二十八章 强化社会他律监督机制
第一节 强化社会他律价值理念
第二节 完善社会他律监督机制
第三节 保障社会他律贯彻落实
第二十九章 强化事业全民公益机制
第一节 强化文化引领时代的导向功能
第二节 强化人民群众的文化基本权益
第三节 强化文化公益事业的服务功能
第三十章 强化产业组建经营机制
第一节 强化文化产业凝聚力
第二节 强化文化产业竞争力
第三节 强化文化产业消费力
第三十一章 强化人才培育创新机制
第一节 强化人才培育模式的创新
第二节 强化人才评价机制的重构
第三节 强化人才成长环境的营造
第三十二章 强化绩效评价激励机制
第一节 强化绩效评价激励标准体系的构建
第二节 强化绩效评价激励实施过程的理性
第三节 强化绩效评价激励最终结果的正义
第三十三章 强化开放交流合作机制
第一节 强化开放交流合作的平台搭建
第二节 强化开放交流合作的渠道畅通
第三节 强化开放交流合作的成效共赢
第三十四章 强化体制综合保障机制
第一节 强化体制综合保障机制的联动性
第二节 强化体制综合保障机制的科学性
第三节 强化体制综合保障机制的实效性

五、实施论
第三十五章 强化总体的配套实施
第一节 强化国际视野下的文化总体配套实施
第二节 强化国家层面上的文化总体配套实施
第三节 强化弥补短板中的文化总体配套实施
第三十六章 强化专项的配套实施
第一节 专项配套实施之灵魂
第二节 专项配套实施之路径
第三节 专项配套实施之保障第
第三十七章 强化地方的配套实施
第一节 强化地方配套实施之关键
第二节 强化地方配套实施之重点
第三节 强化地方配套实施之动力
第三十八章 强化行业的配套实施
第一节 打造行业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节 培育行业需求的文化软实力
第三节 注重行业持续前进的发展力
第三十九章 强化群体的配套实施
第一节 群体文化建设的新定位
第二节 群体文化建设的新形势
第三节 群体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第四十章 强化家庭的配套实施
第一节 家庭文化建设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节 家庭文化建设的继承与创新
第三节 家庭文化建设的目标与路径
第四十一章 强化个体的配套实施
第一节 求真:科学素质的培育
第二节 向善:理想道德的追求
第三节 致美:审美情趣的建构
第四十二章 强化渐进的配套实施
第一节 强化数量上的累积
第二节 强化质量上的提高
第三节 强化理念上的演进
第四十三章 强化联动的配套实施
第一节 强化传承与创新的联动
第二节 强化走出与引进的联动
第三节 强化引领与推动的联动
第四十四章 强化求是的配套实施
第一节 强化方向目标的科学性
第二节 强化过程实施的可行性
第三节 强化战略效果的可见性

六、归结论
第四十五章 强化中华文化的创新力
第一节 中华文化创新力的理论内涵
第二节 中华文化创新力的核心作用
第三节 中华文化创新力的强化途径
第四十六章 强化中华文化的生产力
第一节 中华文化生产力的理论内涵
第二节 中华文化生产力的现状分析
第三节 中华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战略
第四十七章 强化中华文化的竞争力
第一节 中华文化竞争力的理论内涵
第二节 中华文化竞争力的现状分析
第三节 中华文化竞争力的强化对策
第四十八章 强化中华文化的辐射力
第一节 中华文化辐射力的深远影响
第二节 中华文化辐射力的理论特征
第三节 中华文化辐射力的增强途径
第四十九章 强化中华文化的凝聚力
第一节 中华文化凝聚力的理论内涵
第二节 中华文化凝聚力的现实功能
第三节 中华文化凝聚力的提升路径
第五十章 强化中华文化的综合力
第一节 中华文化综合力的理论内涵
第二节 中华文化综合力的重要功能
第三节 中华文化综合力的强化方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