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软实力:谁在害怕中国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640594
  • 作      者:
    (美)迈克尔·巴尔(Michael Barr)著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软实力:谁在害怕中国》是一本告诉你西方社会为何恐惧中国崛起的书。一位外国学者对中国软实力提升的解读鞭辟入里,让人瞠目结舌。“另类”中国在西方社会自己制造的游戏规则里把他们打败了。孔子学院的遍地开花是中国对西方社会的文化入侵?中国国家形象塑造就是一场带有政治阴谋的秀?600年前的郑和如何成为现今中国软实力的形象大使?电影《英雄》传递了除艺术之外的政治话语?中国要取代“白种人的负担”,肩负起“黄种人的负担”后主导世界秩序?
展开
作者简介
  迈克尔·巴尔,纽卡斯尔大学国际政治学院讲师。他在英国、美国、埃及和中国都生活、工作过。2008年,他曾作为访问学者来到中国。他的研究包括中国崛起的影响、环境政治、软实力以及中西安全关系问题等。他著作颇丰,内容涉及中国软实力、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对西方社会的影响、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等。
展开
内容介绍
  谁在害怕中国?他们到底在害怕什么?中国的经济增长、军事力量等常规“硬实力”是让他们惶恐不安的原因吗?《中国软实力:谁在害怕中国》告诉你事实并非如此。该书抛开老生常谈的中国崛起的经济与军事因素,呼吁国内外重新认识中国,即中国崛起不仅是一个经济事件,还是一个文化事件,中国软实力的提升已不容国际社会忽视。电影、艺术、教育、媒体、传统文化都成为作者笔下的切入点,这些关键词不仅构成了西方社会对中国软实力的定位,同时也成为“走出去”的指南针,引导中国将传统文化、思想、价值观播种到全世界。该书提供了独特的双重视角,深刻剖析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家形象如何影响西方社会;同时,西方社会如何通过中国软实力的不断提升改变其对华思维和对华交往方式。中国软实力犹如一面镜子。中国站在镜子前,看到了自身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和国家形象的逐步完善;西方国家站在镜子前,却看到了中国的文化现象如何刺激其敏感、恐惧的神经,构成了对现代性、历史及国际关系观点的根本挑战。孰真孰假,无须争辩,正如政治学家多米尼克·莫伊西所言:“告诉我你怕什么,我就能告诉你你是什么样的人。”
  《中国软实力:谁在害怕中国》令人耳目一新,它不仅带你从西方视角全面了解中国软实力的国际影响力,而且告诉你中国软实力备受关注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一个国家强劲的崛起势头。相信此书能有助于了解中国特色的软实力。
展开
精彩书评
  该书主要围绕三个关键领域(发展模式、软实力和民族中心主义),运用哲理思维,依据大量素材,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分析了“中国威胁论”产生的原因、表现及其本质的虚妄性,这是难能可贵的。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 张国祚
  
  《中国软实力:谁在害怕中国》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国家害怕中国崛起。读完这本书,那些支持和反对“中国威胁论”的人就会明白这两种观点都站不住脚。
  ——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 阎学通
  
  《中国软实力:谁在害怕中国》一书,回答西方世界(主要是英美国家)存在的“中国恐惧”现象。应该说,这是截至目前,我看到的比较独特的研究“中国恐惧”的专著。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庞中英
  
  这本书不仅颇具洞察力地分析了中国软实力,而且敏锐地批判了近年来的“中国热”和“恐华症”。
  ——美国汉学家、加州大学历史教授,著有《21世纪的中国》 华志坚
  
  你不需要同意巴尔这本书的方方面面。不过他对中国软实力应用的探究以及对全球信息空间利用的分析一定会对你有所启发。在这些动态问题上,巴尔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英国剑桥大学美国研究室主任,著有《北京共识》 斯蒂芬·哈尔珀
展开
精彩书摘
  我们也不应该忽略北京共识的弊端,比如贪污成风、地区间商业竞争残酷、扰乱市场秩序、缺乏言论自由、收入差距扩大、享受不到社会福利的农村地区爆发大规模的社会抗议活动,以及近几年才开始着手解决的环境污染问题。
  但是,就像我所说的那样,本书不是要批判各种发展模式,而是要揭示这些硬实力问题背后隐藏的软实力恐惧问题,以及两者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在探讨中国软实力之前,我首先要指出为什么一些中国问题的观察家会出错,并解释外界对中国的恐惧不可能在短期内消失的原因。为什么“北京共识”既不是一个共识也不是中国特有的
  2010年《经济学人》杂志组织了一个在线论坛,讨论中国的发展模式是否比西方的好。换句话说,与私有制和民主选举相比,北京共识是不是一条更好的通往繁荣的道路?尽管大多数回应者认为不是,但仍然有高达42%的回应者认为中国模式更好。
  这个在线讨论背后隐藏着两个重要但经常被人忽视的事实:北京共识既不是“北京”(中国)特有的,也不是一个“共识”。首先,在1978年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实施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模式的基本原则就已经在东亚其他地区形成了。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新加坡都在没有进行政治改革的情况下,实现了不同程度的经济自由化,并及时地实现了民主化。但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发展之初,它们都奉行资本主义、出口导向型增长和威权政治控制。当然,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具体发展道路也不同,但显而易见的是,这个“模式”首先注重经济发展和法制改革,其次才是政治自由化和富有活力的公民社会。因此,除了中国政治改革的步伐慢于其他国家外,这个模式并不是中国特有的,只是因为中国国力强盛使北京共识更具国际影响力罢了。甚至连“北京某识”这个说法本身也不是中国首创的,而是由美国评论家乔舒亚·库珀·雷默最早提出。
  更重要的是,北京共识其实算不上一个共识,在中国国内更是如此。中国的政策制定过程并不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果断坚定。当今的领导人不具有毛泽东、邓小平那样的个人权威,所以任何大胆突破的举措要想取得各部门的一致通过,都变得越来越艰难了。即便中央政府有权任命各个省的省长和省委书记,但也无法强制执行许多指令。虽然中共中央也出台了一些旨在保护环境、改善人民健康、提高教育水平和增加养老金的规定,但部分官员会无视中央的规定,或者在统计报告上做手脚。当然,如果说真要有一个共识的话,这个共识就是“务实主义”…非常美式的哲学观。
  此外,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北京的经济策略发生了转变。中国经济学家对“中国发展模式”始终如一的说法嗤之以鼻。尽管这种话题很少在公众面前讨论。但在党内人士围绕政府的规模、改革医疗卫生体系、减小收入差距和调整政治改革步伐等问题却展开了相当激烈的讨论。
  北京共识在许多方面被视为中国软实力在全球的体现。中国正在重塑国际发展格局,不断限制西方及其价值观的影响力,正如美国前外交官斯蒂芬·哈尔珀(Stefan Halper)所言:“中国正在压缩西方思想。”这不禁让人回想起20世纪90年代的一场关于亚洲价值观的辩论。当时,南亚地区的许多领导人认为,该地区具有反映儒家文化及其历史的独特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因此,他们的专制统治是合理正当的。不过,一旦中国的发展速度变慢或者政治体制崩溃,关于中国模式的言论也许就会慢慢消失。《经济学人》论坛里的许多评论实际上也提醒了读者,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就曾被理想化和妖魔化。
  所以,北京共识既不是一个共识,也不是中国特有的。它只是对中国成功崛起战略的全面概括。
      ……
展开
目录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前言
第1章 北京共识
为什么“北京共识”既不是一个共识也不是中国特有的
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
误读中国软实力
双赢还是双输?
结论

第2章 为什么中国需要软实力
国内外软实力
中国软实力的双重作用
结论

第3章 中国媒体的海外攻势
中国制造:一场形象宣传活动
全球媒体攻势:带有中国特色的Cnn
恨还是爱:艺术和电影
结论

第4章 遍布世界的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
“美国,向孔子课堂说不”
语言与身份认同
结论

第5章 郑和:中国软实力形象大使
软实力英雄:郑和
结论

第6章 中国的“天下”理念
秩序观
张艺谋与《英雄》
结论

第7章 西方为什么如此害怕中国
中国的种族和民族
汉族崛起?
中国主导的世界秩序?
结论

第8章 西方国家眼中的中国
中国“幽灵”
当想象肆无忌惮
毫无想象力
给中国崛起照一下镜子
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