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理论教育学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4323691
  • 作      者:
    杨其勇,李宗远著
  • 出 版 社 :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杨其勇,博士,讲师,昭通师专教科所所长、教育系教师。研究旨趣为教育哲学、学校德育改革、教育比较人类学。先后在《人民日报》、《比较教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近20篇文章。近几年担任初等教育专业《教育哲学》、《教育原理》、《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等课程的教学任务。李宗远,云南省昭通市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学副教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二十余年,主要从事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先后在各刊物上发表十多篇著作。
展开
内容介绍
  《理论教育学研究》分三篇,上篇教育与教育学理解及其发展史,以史为鉴,勾勒出教育学的宏大背景;中篇从形而上的角度谈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发人思考;下篇主要从教育的功用上论述其现实意义。《理论教育学研究》是从对教育学、教育原理、教育学原理、教育哲学、元教育学做了一些区分的角度上,主张从理论与实践的维度做区分。按照现在“教育学原理”的内容,应该成为“原理教育学”或“理论教育学”。理论教育学是与实践教育学相对的一个领域或学科。《理论教育学研究》是作者根据平时上课的讲义扩展而成,讲义中的大量资料都来源于公开的教育学专著、教材和学术期刊论文,首先对这些资料的作者表示真诚的感谢。我们尽量按照我们自己的体系对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不时注入一点我们自己的主观思考与评论。
  《理论教育学研究》可以作为高校本专科师范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学生学习思考的参考资料。
展开
精彩书摘
  二、教育学的限度
  (一)教育学自身的研究限度
  教育学研究受到教育研究主体、研究环节和表达方式等多方面的局限,使得教育理论的研究水平不得不有其自身的限度。
  首先,从研究主体来看,教育理论是教育主体获得的对教育实践“是什么”、“是怎样”的理性认识。从主观上讲,人的理性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一次性将事物完全认识清楚,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并逼近真理和规律的过程;从客观上讲,人的认识能力又受到客观实践活动的目的、对象、条件、方法、手段等的制约,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认识的长期发展的过程。
  其次,从研究的过程和环节来看,现代的教育研究也已经不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了,它需要“科学共同体”的集体智慧,这样,经过多个研究环节的综合,教育研究的结果难免失真,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降低了研究水平。
  最后,教育理论的成果最终都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而解释学的研究表明,语言的表达是有限度的,人们理解的东西并不能够完全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无法言说,,的东西总是存在的,因此也增加了教育研究自身的理论限度。
  (二)教育学理论应用者的素质
  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向教育实践的转化需要汇聚一系列必需的主客观条件,而应用效果如何直接取决于教育理论应用者的素质。这表现为:
  首先,教育理论受到教育理论应用者的教育观念的限制。教育实践主体对教育观念反映科学与否,是教育理论意识与教育实践的桥梁或中介,它跨越两头,一头为理论,一头为实践。它的形成是理论的内化,以对理论的认识为前提,没有理论认识也就无所谓“现实地利用科学知识”。
  其次,应用者主体素质的局限无法排除应用教育理论时要受到客观环境和条件的影响。在教育理论运用于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实践者所直接面对的总是具体的教育环境条件,实践者对教育环境条件的认识而形成的感性经验(包括直觉判断)成为他们总体性经验的一部分。当他们以教育理论作为教育实践的向导时,教育理论或理性认识总是与感性经验共同参与教育实践的,他们不可能完全排除具体教育环境条件下获得的感性经验而纯粹以所掌握的教育理论去规范自己的实践行为,由此也造成了教育学的限度。
    ……
展开
目录
上篇 认识教育
第一章 走进理论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学学科称谓比较
第二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视域探讨
第三节 教育学的价值和限度
第二章 教育的历史理解与现实解读
第一节 西方对教育的历史理解
第二节 中国对教育的历史理解
第三节 教育的当下解读
第四节 教育外延的现实呈现
第三章 教育史及教育学科史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
第二节 教育思维逻辑的发展
第三节 教育学科史

中篇 形而上的教育
第四章 教育的本质与反思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
第二节 关于教育本质的主要学说
第三节 当前有代表性的教育本质观
第四节 教育本质探讨的反思与超越
第五章 教育的目的与价值取向
第一节 教育的目的
第二节 教育价值观与教育目的论
第三节 教育目的的历史考察
第四节 中国现行的教育目的
第五节 国外当代教育目的概况

下篇 形而下的教育
第六章 教育的结构(一)
第一节 德育
第二节 智 育
第三节 体育
第四节 美育
第七章 教育的结构(二)
第一节 教师
第二节 学生
第三节 教育内容
第四节 教育途径
第八章 教育的功能(一)
第一节 教育功能概述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第九章 教育的功能(二)
第一节 教育的生态功能
第二节 教育的经济功能
第三节 教育的政治功能
第四节 教育的文化功能
第十章 教育的未来展望
第一节 教育现代化
第二节 素质教育
第三节 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