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岁月留痕:教育新闻的采访与写作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2002140
  • 作      者:
    金正扬著
  • 出 版 社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教育新闻,教育报道,要写得吸引人、启迪人、震撼人的心灵十分不易,它没有爆炸新闻吸人眼球,没有惊天动地之举敲击人心,它是谦和中显正气,平凡中寓伟大,柔性中见刚强,天理人情孕育其中,爱的暖流潜滋暗长。它的动人靠的是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奉献的精神、崇高的境界。资深教育记者金正扬同志将教育新闻的采访与写作有关文章集成这本《岁月留痕:教育新闻的采访与写作》,是从事报刊事业近40年的人生记录,也是其在长期办刊办报过程中的一点人生感悟。
展开
内容介绍
  《岁月留痕:教育新闻的采访与写作》是金正扬同志从事报刊事业近40年的人生记录,也是其在长期办刊办报过程中的一点人生感悟。
  在人生旅途上,能够最终领略美妙风景的必然是那些强烈渴望登临并为之不懈跋涉的追寻者。是心灵的渴望,开阔了求索的视野;是心灵的飞翔,催进了奋进的脚步;是心灵的富有,孕育了人生的奇迹。一个人要创造人生的辉煌,首先要让心灵辉煌起来。金正扬同志深知其中奥秘,一辈子为此而追求。
  《岁月留痕:教育新闻的采访与写作》汇聚金正扬同志数十年教育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心血与智慧,是职业生涯的美好展示,更是后来者的无声启迪。
展开
精彩书摘
  这是1970年7月。
  我们又面临了一次“毕业分配”。1970年的上海,随着“复课闹革命 ”的深入,一个急迫的问题摆到了学校的面前,那就是师资的匮乏。于是,上面一声“调令”,我们结束了两年“再教育”的“军营”生活,回到了上海,走上了期盼已久的教育岗位。
  我被分配在上海市向明中学。这是一所文化底蕴十分厚实的名校,她的前身为震旦学院预科,由清末著名教育家马相伯于1902年创建。1931年,预科改为震旦附中。1952年震旦附中和1938年成立的震旦女子文理学院附设女子中学合并于现址——瑞金一路151号,改用现名——向明中学。在这所学校里,聚集了不少市里很有影响的名师。
  我来到向明中学,担任七三届四班的班主任,并教这个班的语文。我所在的七三届年级组,可谓人才济济,无论是学科教学,还是班主任工作,在我身旁都有随时可请教的名师。这是一个很有生气的智慧团队。
  初为人师,最为棘手的是班主任工作。在那“读书无用论”盛行的年代,学生普遍不要读书,课堂纪律很差。但有一位教外语的老教师,她所带的班级都纪律严明,班风很好,各项比赛、考试在年级里总是名列前茅,就连学生作业书写的字,也一个个写得很规范,都是仿宋体。这是为什么?我们的年级组长特请这位老教师总结“带班”经验,在全年级推广。
  这位老教师用—个个生动的实例,讲述了她带班的经验和体会。她的一个“爱”字和—个“严”字,深深地打动了我,使我开始悟出了一点教育的“真谛”。
  是呵,心灵,要靠“爱”去沟通;规范,要用“严”来要求。于是,我虚心向这位老教师学习请教,以她为师,像她那样,走门串户,做深入细致的“家访”工作,不仅关心那些成绩好的学生,更关心那些不要读书的孩子,把工作做到他们的心里。同时,我用“家访”中得来的一个个生动事例,用他们身边的故事,教育孩子们,使他们明白“知识就是力量” ,“文盲”是建设不了社会主义的道理。我还充分运用“班会”这个阵地,请成绩好的,或近期成绩有进步的学生作现身说法,引导同学们把注意力集中到“勤学习、爱科学”上来。
  榜样,是无声的教员。一次次班会,一次次激励,在不断形成一种正确的导向。就这样,一个要读书、爱读书的好班风在我们班里渐渐地形成了。
  不过,对我这个刚走上三尺讲台的年轻教师来说,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还在于如何教好书,教好我所从事的语文学科。这是一个教师的立足之本。
  我很幸运,我所在的年级组里,就有不少在教学上很有建树的、教学经验十分丰富的中老年教师。和我同教一个年级的语文老师中,就有一位市里很有名气的语文教师,她姓张,为人十分和善,是一位很有气质的女性。她的语音特别好,同她交谈,是一种享受。据说,她年轻时在广播电台工作过,是一位播音员。我来到“向明”,她正好是我们语文备课组组长。
  张老师对我十分关心。我到“向明”不久,她就主动地要求来听我的语文课。我真是求之不得,谢之又谢。开始,张老师只是听听,并没有说什么,听了几节课后,她很和善、很客气地把我叫到她身边,结合听课中发现的问题,教我上新课时如何“导人”,教学中如何板书,课前如何备课,甚至在上课时读错的字音,她都帮我一一纠正。该这样读,不该那么读,她是那样的诚恳,讲话中没有丝毫讥讽的语气。
  经过一阶段的“传”、“帮”、“带”后,张老师又为我组织了一次 “教学会诊”。她让我自己选一篇课文,在年级组进行一次“公开教学” ,然后,请同组的语文教师为我作“教学点评”。
  这对我真是一个好机会。要知道,在那年月,在那教师刚被“批斗” 不久的时候,能这样做可是少之又少,也是很不容易的。通过这一次的现场教学“解剖”,我才开始对语文教学有点“入门”,有点“开窍”,原来语文课应该这样上。
  时光,虽已过去40年了,但当年的情景,至今我仍历历在目。张老师那激励的目光,王老师那语重心长的话语,还有……还有年级组长朱老师对年轻人的那满腔期待,无不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向明中学的短短四年间,我虽仅带过一届学生一个班,但当年我同学生一起参与的各类活动,一起走出校园,在工厂,在农村度过的日日夜夜,都给我留下了闪光的记忆: ——我忘不了,为宣传一位叫陆华的向明中学学生在黄山茶林场因抗洪抢险而壮烈牺牲的英勇事迹,我曾为校文艺小分队编写剧本,并协助领队老师一起排练。这里,确也是培养和锻炼人的地方。不是吗?当年曾在 “向明”文艺小分队中担任队长的陈燕华,后来就成了上海电视台著名的节目主持人——“燕子姐姐”。如今,我还经常在电视上看到她的身影。
  ——我忘不了,我曾带领我班学生到当时的“上港六区”去“学工” ,同孩子们一起同吃、同劳动。在“学工”期间,为使学生既能获得劳动锻炼又能学到文化知识,我曾请港区既有文化又有生产经验的工人师傅和技术人员给孩子们上“工基”(即“工业基础知识”)课。这一做法,曾受到当时有关领导的好评,《解放日报》还曾作过专题报道。
  ——我忘不了,我还曾带领孩子们到农村,到青浦去“学农”,同孩子们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我曾和当地的老农一起,教孩子们如何拔秧,如何插秧。在“学农”劳动中,孩子们才瞳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
展开
目录
序/于漪
第一编  难忘岁月:梦的追求
童年的苦难和欢乐
第一次登台“演讲”
少年时代的梦
在人生的转折点上
从校报记者到连队“文书”

第二编  职业生涯:从教师到记者
走上三尺讲台
在大师的旗下读书、调研、学习
梦想成真:又当记者又做编辑
在报刊社的领导岗位上
创办《语言文字周报·双语周刊》
与一“报”一“刊”同行的难忘岁月

第三编  历史瞬间:与巨人的对话
幼儿教育,要重视和切实开展实验研究——访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和他的夫人
对青年教师的寄语——访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
摆正教与学的位置,把青少年推向创新——上海工业大学校长钱伟长教授谈教育改革
把德育工作建立在人文精神的沃土上——访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
“教育目标分类”与“掌握学习”——访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卢姆教授
“它是课堂教学的同盟军”——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谈课外阅读
语文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著名作家秦牧谈中小学语文教学
事业·责任·修养——访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教授
中小学美术教育之我见——访问我国现代著名画家颜文梁
教育改革的成功之路:理论与实践研究相结合——访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

第四编  采访漫话:走访名师的心灵印记
采访,事先要做好与报道有关的“访前”准备——采访全国首位中学地理特级教师张景新的心灵印记
采访,要深入现场,多看、多问、多体验——采访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漪的心灵印记
采访,要多侧面地了解,多角度地挖掘素材——采访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袁瑢的心灵印记
采访,要善于提问,善于把握话题——采访“愉快教育”开拓者倪谷音校长的心灵印记

第五编  采访类谈:不同类型报道的采访与写作
要写出人物的个性,写出人物的情感——人物报道的采访与写作
要在“三个把握”上多下功夫——经验报道的采访与写作
要亲临现场,着眼新闻事实——会议报道的采访与写作
人进“课堂”,眼盯“操作”,写出“实感”——教学报道采写的注意点
宽·准·严——专题报道采写的注重点
着眼“导向性”,不放“马后炮”——消息报道采写的关注点
事实真相要写清楚,写准确——批评报道采写的关键点

第六编  岁月留痕:采访路上再回首
例文回放:记者笔下的教坛名师
“能工巧匠”——记华东师大二附中物理特级教师陈延沛
教之以情授之以趣——上海市杨浦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漪的教学艺术
严在“格”上——记上海市蕃瓜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戴绍英
精雕细刻——三访上海市格致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高润华
当孩子起步的时候——记上海市愚园路第一幼儿园特级教师赵赫
绿洲上的脚印——记上海市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特级教师顾家漳语文教法改革
一颗为孩子跳动的心——记我国早期著名优秀辅导员刘元璋
教育“活化石”——记我国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
“愉快教育”的开拓者——记上海一师附小名誉校长、特级教师倪谷音
实验,创新者的摇篮——记上海教育功臣、“青浦实验”主持者顾泠沅
一位幽默而执著的领军人物——记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英语教研员、特级教师朱浦
从“代课”到“特级”的人生跨越——记江苏省江阴市晨光实验小学校长、特级教师徐顺湘
例文回放:记者笔下的校园领军人物
她在为教师的成长搭建成功的平台——记上海市长江路小学校长袁菲
全方位锻造“梦之队”——记上海市奉贤区实验小学特级校长、特级教师金哲民
传承智慧,营造“童心学校”——记上海市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校长徐静
为了让孩子“走好人生一步步”——上师大附属外国语小学张洪飞校长访谈录
“活动教育”的探究者——记上海市桃浦中心小学校长黄建平
重塑“双语”品牌——徐文秀校长和她的中州路第一小学
“当校长不要太强势”——记上海市观澜小学校长徐安鸿
农村教育的“守望者”——记上海市奉贤区奉城第一小学校长褚国庆
“双特”校长为学生“选择”成功——记上海市交华中学校长赵凤飞
学校可以这样办——记上海市杨浦小学特级校长张治
追寻者之歌——记上海市竹园小学校长田荣俊
走进“华亭”——上海市华亭学校校长金天明访谈录
无字的丰碑:从“分散识字”到“大语文”教育——访上海市松江区中山小学特级校长朱学清
朝春之歌——访上海市朝春中心小学校长虞宏逸
悉心打造优质教育品牌——记上海市浦东南路小学校长高剑毓
心灵的震撼——走近上海市七宝外国语小学校长吴瑞莲
廊小:站在新百年的起点上——访上海市金山区廊下小学校长朱保良
办学,不能求全,要以特色见长——上海市杨浦区回民小学薛志刚校长访谈录
红星为什么会这么闪亮——访上海市宝山区红星小学校长须建瑾
她,仍巡视在教育绿洲上——记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陈宝英
“均衡”之歌——访浙江省仙居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应明安
例文回放:记者笔下的教坛风云
在一组引人注目的数字背后——来自育才中学的报告
“课内素描”——记上海市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林佩燕老师的作文教改实验
在鲜红的队旗下——记上海一师附小的少先队工作
走德育科学化之路——记上海市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十年德育试验
让童话伴随孩子语文学习的始终——记上海市朱家角镇中心小学“童话先导”教学实验
“5金2银3铜”背后的职教发展方略——浙江省余姚市职业教育探访录
例文回放:记者笔下的教育评论
语文课要上得有“味”
“五”与“五”相比较的启示
要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
提倡写点“教后”
开展教育科研探索教育规律
要抓好关键年级
把德育渗透到每一门学科的教学中去
论“愉快教育”
谈愉快教育中的情感效应
一组数字的思考——写在“小学十佳青年校长”评选之后
要重视和加强对德育工作的研究
加强初中要落在实处
附录  主要作品一览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