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结论,我在2003年第一次提出来,从那以后很多人都很好奇这个结论在长期内是否能维持。到现在8年过去了,幸运的是,总体上来讲,它在继续维持,而且这中间数据经历了好几次的波动。那我们要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对于出现这一结果的解释,实际上并不是很难,用三个方面的因素相互配合就可以解释这个结果。第一是一价定律,对于一种可以贸易的商品来讲,忽略关税,忽略税收制度安排的差异,忽略交通运输的成本,然后在任何地方,它都应该只有一个价格,否则就会产生套利的空间。而在价格波动的层面上而言,税制是相对稳定的,交通运输物流的成本不见得那么稳定,但是它的波动性未必那么大,所以就会产生这个结果,这是这一结果产生的第一个基础。
为什么1996年之前就没有呢?第二个因素是自由贸易。所谓的自由贸易,比如说1996年中国发生一个很大的事,就是经常账户项下,人民币兑美元交易可以自由兑换,然后中国经济体系也在变得越来越开放,货物和服务的流动越来越不受到管制,自由贸易。自由贸易是一价定律能够成立的前提。还有一个因素不是那么严重,但是在中国现实条件下它有影响,人民币对美元相对固定的双边汇率。如果人民币兑美元一年升值2%,每年都这样,实际上对这个结果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如果今年升30%,明年跌50%,它对这个结果会有扰动。如果每年升0%,它就是固定的,或者每年升1%,它不固定,但是它的波动很小,都不太会影响这个结果。这一点稍微想一想就会知道。
之所以中国的断点在1996年出现,是因为在1996年之后一价定律它所实现的条件得到满足了,这种条件是非常重要的,包括汇率相对稳定,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是,货物和服务的流动是自由的。但是这一结果带给中国经济运行一系列非常深远的影响,其中毫无疑问,在这里我们一眼可以看出来。第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对中国通货膨胀的波动而言。这个结果清楚说明对中国通货膨胀的波动而言,关起门来研究问题,研究中国的供求,研究中国的货币,至少是不完整的。就像葡萄牙人的导航图上没有美洲大陆一样,它至少是不完整的,在一些重要的时候很可能会产生严重的问题,即便它有的时候是正确的,在方法上我们知道它一定是不完整的。它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并不简单地局限在通货膨胀层面上,实际上它对总量经济数据波动和一些重要数据的结构特征,也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也许在1993年之前是没有的,因为1993年之前中国的经济还不足够开放,价格体系还不足够市场化,汇率还不能够自由兑换,但是1995年、1996年以后,它一定是重要的,因为我们可以从重要价格数据的波动上知道这一点。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