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聚焦新秩序:国际金融热点精述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640020
  • 作      者:
    肖钢主编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购1000册以上的用户, 本商品提供订制服务。如需加企业LOGO、腰封,或有其他需求,请发邮件至dushuhui@jd.com。请提供您的姓名、电话、公司名称、需购买的商品链接和数量、您要送达的城市,以及具体需求。

  ◆为什么美国、欧洲连续出台多轮前所未有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财政刺激计划?
  ◆金融秩序的变化如何引发各国的利益博弈?
  ◆在全球金融危机中金融业如何进行重组与变革?
  ◆拉动中国和全球经济复苏的引擎在哪里?
  ◆全球金融新秩序的建立有哪些根本问题要解决?
  包含以上问题的金融热点您都可以在由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肖钢主编的《聚焦新秩序:国际金融热点精述》中找到详解。在近几年来全球经济新的发展趋势和秩序变革下,《聚焦新秩序》汇集了多位专家学者和金融界人士对最近几年国际金融新秩序、制度创新与发展趋势的总结与思考。肖钢对近五年来国际金融热点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和专题研究,以目前比较引人关注的60个金融热点为索引,进行高度概括和精确解读,具有不可替代的权威性。
展开
作者简介
  肖钢,1958年出生,从1981年到中国人民银行任行长秘书,到1998年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2003年,曾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2003年3月至2004年8月任中国银行董事长、行长、党委书记。2004年8月至2013年3月任中国银行董事长、党委书记。2013年3月任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党委书记。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当前中国资本市场仍处于“新兴加转轨”阶段,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作为中国金融领域的政府高级官员、金融改革家,肖钢的言论和行动被广大媒体广为跟踪和转载评论,并直接牵涉中国股市的波动。
展开
内容介绍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格局剧烈变革,国际金融的新事件、新现象、新问题、新规则层出不穷。与此同时,中国已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综合实力明显上升,金融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国际金融事件的发生、国际金融规则的变化对中国经济影响日益明显,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聚焦新秩序:国际金融热点精述》由肖钢倡议和牵头撰写,作者选取了5年来国际金融领域的60个热点问题,从历史、现状、趋势、对中国的启示等方面进行探讨,以短小精悍的篇幅、通俗易懂的语言、平实生动的评述,加以阐释。这些问题涵盖财政货币政策转变、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金融监管体系塑造、金融业重组与变革、金融基础设施完善等五大领域,为各级领导和有志于从事国际经济金融研究的人士提供了难得的、鲜活的史料参考。
展开
精彩书评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金融市场波澜起伏,各国政府大规模的经济金融干预,国际协调和博弈更是风云疾起,空前激烈。本书选取了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发生的60个事件,以小看大,从现实到理论,在世界看中国,在一个个具体的案例剖析中透析全球金融的脉络。作者肖钢主席和中国银行的研究和业务人员综合他们对国际金融形势的长期跟踪,对国际金融理论的独特研究和对我国的金融发展的实践经验,在全球经济金融急剧变化的一片扑朔迷离中,栩栩如生地为我们展现了当今全球金融的方方面面。谨以为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   朱民

  由肖钢主席领衔,集中国银行海内外优秀研究者之力编撰的《聚焦新秩序——国际金融热点精述》一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对于我们跟踪危机的轨迹,分析危机的原因,探讨走出危机的路径,寻找改革全球金融体系的新方向,均提供了极有见地的思路。正因如此,本书对于我们分析中国金融体制的深层矛盾,探讨进一步改革的路线图,也有极强的参考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李扬
展开
精彩书摘
  导读内容:
  第一部分   财政货币政策转变
  ● 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是宏观经济管理的“显微镜”和“望远镜”。欧洲主权和债务危机的蔓延和美国的“财政悬崖”辩论,凸显了欧美政府资产负债表的脆弱。
  ● 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牵一发而动全身,“财政悬崖”外溢效应将通过贸易、货币、债券市场影响全球经济。
  ●当前世界处于汇率(货币)战争之中,其主旋律是发达国家采用量化宽松等手段使本国货币贬值。
  ●欧洲猪国经济特征和治理缺陷何以使金融危机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欧洲三驾马车”的目标是解决欧债危机,他们主要的救助方式和救助效果面临挑战。
  第二部分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 IMF在危机救助中的重要性得到提升,其缺乏代表性的现状使其改革变得异常迫切,在各国参与和推动下进行大幅改革。
  ● 金融危机后,G20带动多边和区域合作,发挥其在全球金融治理和政策协调的主要作用。
  ● 扩大特别提款权使用范围,发挥其在国际贸易、大宗商品、金融资产中的定价作用。
  ● 金砖国家决定设立开发银行与储备基金,它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国家之间的国际融资渠道和资金储备池。
  ● 作为全球的经贸大国,中国已经具备了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条件,应多管齐下,全面提高境外持有人民币的意愿,积极稳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第三部分   金融监管体系塑造
  ● 在全球金融市场经历了较为严重的流动性危机后,《巴塞尔协议3》明确对流动性覆盖率的规定,这是金融监管史上首次对现行流动性提出了最低要求。
  ●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被视为全球银行的“稳定器”。中国银行两次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中国银行业将接受更严格的国际监管。
  ● 把零售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隔离开来的结构性改革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围栏”有效隔离风险,维护储户等债权人利益。英国的“围栏”做法并非回归分业经营,而是通过有效隔离风险更好地发挥混业经营优势。
  ● 有银行之实却无银行之名的“影子银行”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被简称为“非银行信用中介”,已成为与传统银行平行的金融系统,其发展速度和规模超过传统银行,但它隐匿着巨大的风险,如何通过风险监控使影子银行“阳光化”,需要高度关注。
  ● 震惊全球的“庞氏骗局”在美国华尔街传奇人物伯纳德.麦道夫被判处150年监禁宣判中画上句号。虽然这是一种古老的和常见的投资诈骗术,但面对现代高水平金融技术下隐藏的危险和欺诈,普通投资者仍要坚守“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的基本投资规则。
  ● 目前全球有50多个“避税天堂”,超过200万家公司和数千家金融机构在这儿注册,避税总数高达20万亿美元。2013年新一轮“避税天堂”改革已拉开了序幕。
  第四部分   金融业重组与改革
  ● 贝尔斯登大量从事抵押贷款证券业务,成为次贷危机中首先倒闭的百年投行,随即拥有158年历史的投行雷曼兄弟公司倒闭成为全球金融危机升级的标志性事件,“房利美”和“房地美”在经济周期波动时,风险和机制弊端被彻底暴露。“伦敦鲸”事件给摩根大通带来巨大冲击。
  ● 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投行从精英变成恶魔,美国独立大投行模式告一段落,次贷危机拉开了金融业去杠杆化的序幕。
  ● “有毒资产”成为金融危机的传染链条,美国采取风险分担的办法,以帮助银行解决有毒资产。
  ● 金融危机使人们对华尔街投行大鳄的怨恨演变成一场“占领华尔街”运动,运动中的口号“我们是99%,已经成为一个专属词条。
  第五部分   金融基础设施完善
  ● 在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等一系列事件中,评级机构的表现遭到市场的质疑,改变现有评级机构模式,对国际评级机构进行改革的呼声日渐加强。
  ● 离岸金融中心在国际经济与金融交往中作用越来越大,人民币点心债拓宽了人民币资金出路,中国将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积极推动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发展。
  ● 碳金融作为金融体系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创新,是各国抢占低碳经济制高点的关键因素,各国将鼓励有实力的金融机构进入碳金融和能源金融等新型市场领域。
  精彩文摘:
  第三部分   金融监管体系塑造
  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而备受各方关注。国际组织和各国监管机构都在总结吸取教训,研究如何加强监管。
  什么是“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Shadow Banking)又称“影子金融体系”或“影子银行系统”。剑桥大学教授英厄姆曾在2002年《新的货币领域》一文中提出此概念,指的是从事地下外汇交易的机构。2007年,在美联储年度会议上,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将影子银行描述为“有银行之实却无银行之名”。此后“债券大王”格罗斯引用了这一概念,开始被各界所熟知。不过由于提出时间较短、划分标准不同,目前国际上对影子银行的界定仍未形成普遍共识。
  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在2012年11月发布的报告中将影子银行描述为“‘在银行体系以外从事信用中介的机构和行为’或简称为非银行信用中介”。主要涵盖以下五个特定领域:一是传统银行系统与影子银行系统间的相互交易;二是货币市场基金;三是其他影子银行实体;四是证券化;五是融资担保合同,如回购协议和证券借贷。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将影子银行界定为信用中介,是由至少部分游离于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机构、工具和市场组成的一个结合体。美国前财长盖特纳认为,影子银行已成为与传统银行平行的金融系统。在美国,影子银行被认为主要由政府发起的、银行内部的和外部的这三个子系统构成。房地产按揭贷款的证券化被认为是其主要内容,同时还涵盖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结构性投资载体、债券、保险公司、货币市场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担保债务凭证、信用违约互换、资产支持商业票据和再回购协议等工具。
  发展过程及原因
  一般认为,影子银行始于美国,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以补充信贷为目的的影子银行得到初步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实行紧缩货币政策,贷款受到管制,企业不得不寻找其他融资途径,影子银行得到初步发展。二是资本市场带动影子银行迅速发展。20世纪80-90年代,美国金融市场的证券化进程加快,为影子银行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遇。三是金融一体化使影子银行遍布全球。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了金融资源在全球的配置,为监管套利提供了可能,各国影子银行体系不断膨胀。有些地区影子银行的资产占比、交易规模和系统重要性程度急剧提高,甚至超越了传统银行。
  近年来,影子银行总体上保持较快发展。FSB发布的《2012年影子银行监测报告》显示,影子银行在危机前发展迅速,其规模从2002年的26万亿美元增至2007年的62万亿美元。2008年虽略有下降,但之后又呈增长趋势。截至2011年末,全球影子银行达到67万亿美元,约占整个金融系统规模的25%。其中,美国规模最大(23万亿美元),欧元区次之(22万亿美元),英国第三(9万亿美元)。尽管美国规模最大,但近年来占比呈下降趋势,欧元区和英国比重则在上升。
  影子银行持续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第一,实体经济对金融业的需求多元化和复杂化,资本市场快速发展,为影子银行的发展创造了空间。第二,以信贷资产证券化为代表的金融创新,加上金融机构监管套利动机,为影子银行的发展提供了途径。第三,金融管制法律放松和监管缺位,为影子银行的发展摆脱了束缚。
  积极作用与潜在风险
  影子银行在某种意义上是金融创新的产物,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决定的,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和一定的积极作用。一是发挥了信用转换的基本作用,是对传统银行体系的有益补充。二是加快了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创新,有助于实现金融服务的多样化。三是促进了传统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变,对金融市场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但是,影子银行的发展也具有较高的潜在风险。一是流动性风险。由于期限错配、投向不明、现金流稳定性较差,使得影子银行业务流动性风险极高。二是操作风险。由于隐密性强、结构复杂、规避监管等特点,使得影子银行存在较高的操作风险。三是信用风险。影子银行过高的资金回报要求往往超出资金使用者的实际负担能力,并且存在缺少拨备、杠杆率高等特点,造成潜在的信用风险隐患。四是系统性风险。由于影子银行风险具有较大的传染性,与传统银行的关联度较高,可能成为系统性风险的重要隐患。
  监管变革
  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各国对影子银行问题高度关注,开始转变监管理念,加大监管力度,并通过立法及行政手段,将影子银行纳入到监管范围内。例如,美国于2010年通过《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案》,将成立由财政部牵头、其他九家监管机构组成的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引入“沃尔克规则”限制大型金融机构自营交易,以及将金融监管范围扩大到资产证券化市场、私募股权基金、对冲基金、信用评级机构和场外衍生品市场等,规范影子银行体系,维护金融稳定。
  受G20委托,FSB也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对各国不同形态的影子银行予以梳理和确认。同时,通过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以及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的分工合作,研究如何将影子银行体系合理纳入监管视野之内,既能将影子银行的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又不抑制其对实体经济的持续支持。目前,FSB已完成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建议并于2012年11月发布了《加强影子银行的监督和管理(咨询文件)》,其核心思想是加强监测和强化监管。在广泛征询意见后,正式监管建议将于2013年9月发布。
  我国影子银行的现状及监管
  我国影子银行与西方有所不同。由于我国的资产证券化还在起步,金融衍生品市场欠发达,影子银行不同于西方叠加型金融衍生的虚拟信用扩张,而主要表现为理财产品、民间借贷、同业代付、信托贷款、融资租赁、私募基金等形式,资金和信用大都依托于银行,资金投向大多是实体项目。迄今为止,国内对影子银行的界定及统计口径尚未形成普遍共识,也没有权威的官方统计。
  近几年来,我国影子银行快速发展,已成为弥补实体经济融资缺口的重要渠道,但其中也隐匿着巨大风险。一是资金回报要求过高,超出资金使用者的实际负担能力。特别是一些实体项目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从传统银行难以获得贷款,用高回报方式,从影子银行系统融资,既不利于宏观调控和经济结构调整,又可能带来信用风险。二是资金使用不匹配,特别是期限不匹配现象较为普遍,现金流稳定性差。例如,在理财产品资金流滚动筹集的过程中,往往需要筹集更高成本、更大金额的后续资金归还到期融资和利息,可能形成借新还旧的骗局。三是风险防范和保护机制不足。由于缺乏足够的准备金和资本,加之难以做到事先预警,一旦事后补救不力,容易导致风险扩散。四是影子银行的风险具有较高的传染性。以温州为例,在民间借贷问题集中爆发后,温州银行业不良贷款率由2011年6月的0.37%猛增到2012年7月末的2.85%,超出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虽然当前社会整体流动性状况尚好,影子银行的上述风险因素尚未集中触发,但随着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企业不堪负荷而面临违约的可能性增加,或将波及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进而影响金融系统的稳定。
  对于我国影子银行,可通过区别对待、疏堵结合的方式,达到趋利避害、规范发展的目的。首先是摸清底数,建立信息披露制度,使影子银行“阳光化”。其次是规范发展,将影子银行体系纳入监管,通过建立多元化的金融供给体系及与之相适应的监管架构、政策工具,积极稳妥地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忌“一刀切”,一阵风,注意从实际出发,平稳过渡,逐步规范,促进其健康发展。最后是加强监测预警,做好应对风险发生的方案准备,及时消除风险苗头,防止小事件演变成大风险。同时,密切监测影子银行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完善监管政策。
  ……
展开
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 财政货币政策转变
国家资产负债表
美国“财政悬崖”
美欧英日中央银行应对危机的货币政策操作
央行货币互换
汇率战
金融保护主义
央行独立性
金融政策目标的“不可能三角”
欧洲猪国
欧洲“三驾马车”
欧债危机救助措施
欧元区一体化机制建设

第二部分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
G20推动国际货币金融改革的作用与困难
超主权货币
特别提款权
特里芬难题
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与开发基金
亚洲金融合作基金
亚元
人民币国际化

第三部分 金融监管体系塑造
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巴塞尔协议Ⅲ
流动性覆盖率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
金融消费者保护
美国《多德-弗兰克法案》
沃尔克规则
英国银行业“围栏”改革
金融交易税
影子银行
庞氏骗局
反洗钱
“避税天堂”改革
金融监管套利
热钱
日元套利交易

第四部分 金融业重组与变革
贝尔斯登公司倒闭
雷曼兄弟破产
美国的“两房”机构
摩根“伦敦鲸”事件
五大投行转制
问题资产救助计划
有毒资产
去杠杆化
金融高管薪酬
“占领华尔街”运动
对冲基金
主权财富基金

第五部分 金融基础设施完善
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操纵丑闻
欧元区各国中央银行间的支付清算系统
存款保险机制
国际评级机构改革
泰德利差
离岸金融中心
亚洲债券市场
人民币点心债
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
能源金融化
碳金融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