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1987年,铧式犁犁体的专利申请量分别为1件、2件、2件,从1988年开始进入稳步提升期,到1992年到达第一个发展高峰(20件)。
最早对铧式犁进行专利申请的申请人类型是高校,中国专利局成立以后,第一件铧式犁专利申请是由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的前身)在1985年申请的“常用高速通用优化犁”(ZL85203720),其对犁铲设置了一个凹口并加装深浅调节装置来控制耕深。
随着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农业对高效农具和机械化农机的需求与日俱增。在初级发展阶段,对铧式犁研究较多的还是各高校(中国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山东大学)、农业产区所属的研究所(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青海省机械研究所、河北省农业机械研究所)、国营机械厂(保定市农业机械厂、青海省乐都县通用机械厂、陕西省平原县机械厂),这期间的申请量不大且发明高度不高,多属于针对地方农业生产的小发明和小创造,专利申请文件撰写水平不高。
(2)平稳发展阶段(1993~2001年)
在这一阶段,除了在1993~1995年、1998年和2001年申请量有明显的下降,整体呈现平缓发展的态势,每年申请量保持在20件左右,主要涉及多功能犁铧的申请和针对我国精耕细作种植特点的小型耕作机械的犁体。
吉林农喜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原舒兰市水曲柳机械厂)是国内针对铧式犁进行专利申请最多的企业(申请量达19件,但只有1件发明专利申请),其在犁体的整体结构、犁铧、耕位调节结构等方面有所创新,主要是根据东北当地的耕作特点给犁铧增加了一些新的功能或作出了针对性的改进。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1年,随着我国农村种植结构的调整,针对犁铧的专利申请量经历了历时3年的调整期。随着农业生产规模化的迅猛发展、经济类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以及国民对专利制度认识的提高,使得我国功能性铧式犁的专利申请量在平稳发展中增长,这一时期研究所和国营机械厂不再是专利申请的主力,一些民营企业(如吉林农喜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汽车制造企业(如正阳县车辆总厂)以及个人的专利申请开始大量涌现。伴随着我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几家合资或独资犁铧企业开始建立,如法国的库恩公司开始在中国建厂,韩国的亚细亚公司在山东寿光建厂。
(3)快速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
从2002年开始,铧式犁专利申请开始走上快速发展阶段,在2005年有一个发展拐点后,进入膨胀式的迅速增长期。
伴随着2001年开始的西部大开发,新疆、青海、四川等地的专利申请量翻倍增长,其余各省份的专利申请量也有明显增长,我国铧式犁的开发和生产基本趋于稳定。国内厂家的铧式犁产品设计从地域上分为南方型和北方型,南方机型逐步改进发展成为水旱两用型,这在ZL03284710、21200420012345、ZL200420012345、21200420060887等专利中均明显体现。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