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信息下的市场竞争,产出的决定是在对未来需求存在不完全信息的情况下做出的。在这种经济环境中,微观主体的决策行为是战略替代的,导致对私人信息的高度敏感和信息的高度分散,对公开信息的依赖程度降低。然而,这种情况却有利于央行有效地收集市场信息。
由于微观主体的信息准确程度影响到央行的信息来源,因此,在信息分散的情况下,可以向央行提供更充分的市场反应的数据,有利于央行掌握较为全面的经济运行情况,对未来经济预测作出全面的分析。在信息分散的情况下,央行和公众之间是信息互补的关系,社会信息量是增加的。因此,保持信息的分散对于微观主体和央行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二)公众学习速度
1.公众学习速度与扭曲信息的动机。一般情况下,经济学家、职业经理人被认为是学习能力较高的专业人士。普通消费者往往会采用专家的观点作为其预测结果。事实上,往往经济学家和职业经理人的预期的波动程度大于消费者。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专业人士具有相对的信息优势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对信息反应敏感,各种信息与不确定性均影响预期形成,导致预期波动加大。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消费者的预期波动即使在美国金融危机冲击的情况下,也是相对稳定的。
公众学习速度对于央行预期引导具有“双刃剑”的特点。如果社会公众对信息反应不灵敏,则央行试图通过发布信息、引导预期的途径会受阻。如果公众对央行信息反应过度,则会使央行谨慎地发布信息,减少信息发布数量,降低发布的频率,尤其在市场预期不明确时,以免给市场造成不必要的冲击。
央行信息的准确程度依赖社会公众信息的准确程度,其准确程度随着公众信息准确程度的上升而上升。公众改变预测的灵活性好,而央行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观察到公众所发出的信号。私人信息的准确程度越高,其价值越高。
在互动学习方式下,公众和央行都有扭曲信息的动机,学习机制的存在使得央行的公开信息和公众的私人信息都是“修正”以后的信息。
2.公众学习速度与信息内容。在央行披露前瞻性信息的情况下,信誉好的中央银行通过对公众预期的引导,使得公众对前瞻性信息的接受程度提高,学习速度提高,表现出来的就是长期与短期通胀预期的特征不同。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