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金融危机下的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研究:基于非对称冲击的国际传导模型:based on international transmission model of asymmetric shocks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3613705
  • 作      者:
    张弼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张弼,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博士,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师,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货币理论与政策、汇率决定与汇率政策、国际贸易等,主讲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等课程。主编或参编(著)的图书有:《国际贸易》、《国际商务谈判》、《汽车贸易争端:典型案例评析与产业发展启示》、《金融专业知识与实务辅导(中级)》、《金融风险管理全书》、《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等,曾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展开
内容介绍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曰益加深。每个国家在运用货币政策实现各自的宏观经济目标的同时,必然会对别国产生“溢出效应”,同时也会受到“溢入效应”的影响。基于理论判断与实证分析,任何一个国家在力求实现内外均衡的经济发展目标的过程中,不能仅仅从本国的福利函数出发,而孤立地制定经济政策,还必须要考虑到别国的政策目标和政策反应。因此,国家之间的政策协调是必然的理性选择。
  《金融危机下的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研究:基于非对称冲击的国际传导模型》的研究目的是分析在什么条件下货币政策协调可以有效地应对非对称冲击,也就是说,在非对称冲击发生时,在什么条件下货币当局采取货币政策协调的安排,对平抑冲击的影响是有效的。基于这样的目的,《金融危机下的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研究:基于非对称冲击的国际传导模型》从一国遭受非对称冲击出发,探求非对称冲击的国际传导机理,采用博弈论的方法研究各国的政策反应和优化问题,力图给中国货币政策参与国际协调提供有益建议。
  《金融危机下的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研究:基于非对称冲击的国际传导模型》主体逻辑是在评析现有研究成果和梳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模型建构设立分析框架,石开究一国面临非对称冲击时如何做出政策安排和选择的问题,进而推导出政策结论。在实证分析上,本书将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这一现实案例置入分析框架,以次贷危机对新兴市场国家的传导为研究对象,全面而系统地研究了其国际传导中的货币政策协调问题。最后,本书指出,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有责任带领发展中国家积极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并对中国参与国际协调采取相应的政策建议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展开
精彩书摘
  国际协调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2)2005年,在国内外双重压力下进行的汇率协调
  人民币升值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始于2002年。最早提出人民币币值被低估的主要是美国和日本。直到2005年前后,日本、美国、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或基于国内经济的需要,或迫于国内政治的压力,要求中国改变汇率制度,或径直要求人民币升值。
  从国内环境来看,人民币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国内学者估计人民币低估为15%-20%。因此,人民币确实存在着升值趋势,币值事实上的被低估加之汇率生成机制的非市场化运作,影响着总体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此外,随着中国经济开放度日益扩大,资本管制逐步放松,维持对美元的钉住汇率越来越困难。一个更有弹性的汇率制度安排有助于中国实施更为自主的货币政策,以应对强大的全球资本流动对经济的冲击。
  从国际环境来看,自2002年以来,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中国货币政策与西方国家经济政策冲突的焦点。面对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2003年10月9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的演讲中,首次系统表述了中国政府对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态度,即中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是同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金融监管水平和企业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在这一制度基础上,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正常运行,也符合亚太地区和全球经济的发展要求。同时,在深化金融改革的过程中,中国将进一步探索并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此后,在不同的场合,中国政府和货币当局负责人都反复阐述了相同的观点。
  中国人民银行在2005年7月21日发布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第16号公告,即《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公告宣布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将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公告称将2005年7月21日19时的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并且人民银行将在之后每天公布外汇市场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每日交易价在中间价3%0的范围内浮动。
  ……
展开
目录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本书结构、内容及研究思路

2 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理论回顾
2.1  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含义
2.1.1 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定义
2.1.2 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前提
2.1.3 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对象
2.1.4 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机制
2.1.5 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方式
2.2 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发展轨迹
2.3 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理论基础
2.3.1 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必要性研究——相互依存理论
2.3.2 建立在博弈论基础上的最优政策分析
2.3.3 国际货币政策协调收益研究的基本框架
2.3.4 有关国际货币协调机制的研究
2.3.5 与欧洲货币联盟相关的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研究——最优货币区理论
2.3.6 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逆效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非对称冲击的国际传导机理
3.1 非对称冲击的界定
3.1.1 经济冲击(economic shock)的概念
3.1.2 经济冲击的属性
3.1.3 非对称冲击的定义
3.2 模型的建立
3.2.1 模型的基本方程
3.2.2 两国模型的构建
3.2.3 模型的均衡解
3.3 经济冲击的影响:一国模型的分析
3.4 非对称冲击的传导渠道
3.4.1 经济冲击的国际传导机制
3.4.2 经济冲击的传导渠道
3.4.3 经济冲击的效果取决于哪种传导渠道占优
3.5 非对称冲击的效应
3.5.1 小国模型
3.5.2 非对称冲击产生引擎效应
3.5.3 非对称冲击产生以邻为壑效应
3.6 本章小结

4 非对称冲击下的国际货币政策协调与优化
4.1 最优的政策安排
4.1.1 货币政策的国际传导
4.1.2 最优化问题
4.2 非对称冲击下的非合作博弈福利分析
4.2.1 引擎效应下的非合作博弈
4.2.2 以邻为壑效应下的非合作博弈
4.3 非对称冲击下的合作博弈模型福利分析
4.3.1 引擎效应下的合作博弈模型
4.3.2 以邻为壑效应下的合作博弈模型
4.4 非对称冲击下的货币政策协调意愿
4.5 本章小结

5 非对称冲击国际传导的现实分析:次贷危机中的国际货币政策协调
5.1 次贷危机的爆发及其国际传导
5.1.1 次贷危机的演变与扩散过程
5.1.2 次贷危机的国际传导渠道
5.2 次贷危机冲击下的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福利分析:以对新兴市场国家的传导为例
5.2.1 美国次贷危机向新兴市场的传导
5.2.2 次贷危机下的两国货币政策协调的博弈模型
5.2.3 次贷危机中新兴市场国家的协调意愿
5.3 应对次贷危机的国际货币政策协调及效果分析
5.3.1  应对金融危机的国际货币政策协调措施
5.3.2 协调的效果评价
5.3.3 后危机时期的国际货币政策协调
5.4 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发展趋势
5.4.1 改革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
5.4.2 IMF多边国际协调的强化和完善
5.4.3 加强各国金融监管,推进金融监管国际合作
5.4.4 积极发展联合国框架之外的国际货币政策协调机制
5.4.5 积极推进区域货币政策协调
5.5 本章小结

6 国际货币政策协调中的中国角色
6.1 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货币政策协调
6.1.1 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
6.1.2 中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日益增强
6.1.3 外部因素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的影响增大
6.2 中国参与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实践
6.2.1 利率协调的实践
6.2.2 汇率协调的实践
6.2.3 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协调与合作
6.3 中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问题
6.3.1 中国是否丧失了货币政策自主性
6.3.2 中国货币政策自主性与汇率制度的选择
6.3.3 影响未来中国货币政策自主性的主要因素
6.3.4 全球化与中国货币政策自主性
6.4 中国参与国际货币政策协调面临的政策选择
6.4.1 中国进行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目标与原则
6.4.2 中国参与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对策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本书主要结论与创新
7.1.1 本书主要结论
7.1.2 本书主要创新
7.2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重要术语索引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