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从贸易条件稳定的政策目标出发,布兰森和卡特塞利(1980)主要假设存在三个生产部门:出口商品、进口竞争商品,以及不可贸易商品部门,具体从本国的出口市场以及进口市场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对于出口方面,以国内货币表示出口供给价格,相应的以外国货币表示出口需求价格,而汇率(直接标价法)则将本国货币表示出口供给价格与外国货币表示出口需求价格的联系起来,进而得到出口价格变动的表达式。类似地,对进口分析,得到进口的价格变动,由进出口价格变动引出贸易条件。布兰森和卡特塞利采用了对数线性形式的需求与供给贸易对贸易条件进行分解,将贸易条件的变动同汇率联系,对货币篮最优权重的选择就是要最小化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第二,从贸易差额稳定的政策目标出发,佛兰德斯和埃尔普曼(Flanders and Help man,1979)假设存在多个国家,分别以美元表示各国的汇率水平,同时表示该国的价格水平,这样汇率与价格就被联系在一起,在供求模型中,本国的总产出就由对本国商品以及外国商品的需求共同决定,而贸易差额就是本国总出口与总进口的差值,最后推导出各国汇率变动对贸易差额的影响,进而得到以贸易差额稳定为政策目标的最优权重。布兰森和卡特塞利(1981)则在原模型的基础上,从实际汇率的角度分析了以贸易差额稳定为政策目标的最优权重。布兰森和卡特塞利(1981)主要分析了进口商品市场、出口商品市场,韩(Han,2000)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对不可贸易商品市场以及货币市场的分析,而其分析框架基本上是沿用了布兰森和卡特塞利(1981)的做法,韩认为不可贸易商品的价格不仅与本国的进口商品有关,同时受到实际收入水平、名义利率以及政府支出的影响(假设政府支出主要用于进口以及购买不可贸易商品)。韩(2000)使用的贸易差额变动的表达式与布兰森和卡特塞利(1981)相同,首先得到贸易差额变动由出口商品价格变动、进口商品价格变动、不可贸易商品价格变动以及政府支出变动解释的表达式,然后将出口商品价格变动、进口商品价格变动以及不可贸易商品价格变动分别由本币对美元的实际汇率变动、美元相对于篮子中所有货币的实际汇率变动以及政府支出变动的表达式代换,最后得到贸易差额变动由本币对美元的实际汇率变动、美元相对于篮子中其他货币的实际汇率变动以及政府支出变动解释的表达式。最后令贸易差额的变动为零,推导出最优货币篮子的权重。韩(2000)还得出丁同时实现稳定贸易差额以及消费价格水平稳定为政策目标时的货币篮最优权重。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