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证券市场透明度与价格发现效率关系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4131598
  • 作      者:
    张肖飞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张肖飞,1980年7月生,河南安阳人,2007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获管理学(会计学)硕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管理学(财务管理)博士学位,曾受国家公派赴美国University of Nevada,Reno联合培养博士一年。现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本市场财务与会计和市场微观结构等,已在《管理世界》、《中国管理科学》、《南方经济》、《上海经济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卜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1项。
展开
内容介绍
  《证券市场透明度与价格发现效率关系研究》贡献与主要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于我国沪深证券交易所市场透明度改革的实践,《证券市场透明度与价格发现效率关系研究》将交易前透明度进一步细分为两种不同形式的透明度,即限价订单簿透明度和集合竞价透明度,并分别研究其与价格发现效率的关系,便于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不同形式的透明度对价格发现效率的影响机理及途径。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现有研究的局限,拓宽了研究视野,奠定了今后研究的基础。第二,在研究限价订单簿透明度与价格发现效率的关系时,不仅分析了事件前后每一档报价信息对价格发现的贡献,还对事件前后每一档报价的信息份额做了横截面差异检验,明确了每一档报价对价格发现的影响。进一步,还着重分析了最优买卖报价的定价误差,并对此做了横截面差异显著性检验。此外,还率先从委托单不平衡视角分析了价格发现效率的变化,使得研究结论更加稳健。第三,在研究开盘集合竞价透明度与价格发现效率关系时,突破了以往对价格发现效率的研究大多从流动性和波动性方面分析的局限性,通过委托单不平衡和价格同步性视角得出稳健的结论。更重要的是,从信息的角度,运用知情交易的概率对研究结果的经济含义进行解释与说明,明确了集合竞价透明度对价格发现效率的影响机理。
展开
精彩书摘
  买卖盘揭示范围由三档变为五档的变化表明股票交易前信息透明度提高,具体来说是限价订单簿透明度提高。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限价订单簿透明度的提高前后每一档报价的信息份额有多大?新增加的第四档和第五档报价是否向市场传递了股票增量信息含量?对价格发现效率有什么影响?法玛(1970)指出市场波动性是对价格发现效率的一种考量,格兰(Glen,1994)也认为有效市场的波动性低于无效的市场。以此为出发点,本章研究了限价订单簿透每一档报价的信息份额以及新增加的第四档和第五档报价的边际信息份额,并从市场波动性角度研究价格发现效率的变化。
  由文献回顾可知,这类研究存在局限性:首先,鲜有对限价订单簿新增加两档报价信息份额的研究;其次,现有对波动性的研究在方法和数据频率选择上不一致,造成不同的研究结论。本书的研究可以弥补这些不足,本章不仅分析了事件前后每档报价的信息份额,而且分析了新增加的两档报价的边际信息份额;同时,对波动性的研究采用几种经典的方法和不同的数据频率进行研究,修正了现有研究方法,并考虑了窗口期内的农历新年效应,得出稳健的结论。
  3.2研究设计
  3.2.1 价格发现模型
  较早提出价格发现概念的学者施赖伯和施磁(Schreiber and Schwartz,1986)认为价格发现就是要将市场信息及时而有效地融入资产价格中。为了考察价格发现及其效率,学术界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研究,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哈斯布鲁克(1995)提出的信息份额模型(Information Share Model,ISM),另外一个则是贡萨洛和格兰杰(Gonzalo and Granger,1995)提出的永久短暂模型(Permanent—Transitory,PTM)。虽然两种方法均是基于误差修正模型(Vector Er—ror Correction Model,VECM),对共同因子进行分析,但二者对价格发现的定义不同。其中,信息份额模型将共同因子的方差进行分解,根据每个市场的新信息对共同因子方差的贡献比例来定义价格发现;而永久短暂模型方法则将每个市场对共同因子的贡献定义为价格发现,即定义误差修正系数的函数来测量每个市场对共因子的贡献。贝里等(Baillie et al.,2002),德容(DeJon9,2002),哈斯布鲁克(2002),HMW(2002a,2002b),莱曼(Lehmann,2002),泰森(The—issen,2002)专题讨论了这两个模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
展开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动机与目的
1.3 研究问题界定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一
1.5 本书贡献与创新

第2章 制度背景与文献回顾
2.1 制度背景
2.1.1 中国沪深证券交易所概况
2.1.2 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机制
2.2 文献回顾
2.2.1 限价订单簿透明度与价格发现效率
2.2.2 集合竞价透明度与价格发现效率
2.2.3 文献评述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限价订单簿透明度、信息份额与波动性
3.1 引言
3.2 研究设计
3.2.1 价格发现模型
3.2.2 价格序列向量定义
3.2.3 研究样本与数据
3.3 限价订单簿的信息含量
3.3.1 每一档报价的信息含量
3.3.2 新增加报价的信息含量
3.3.3 横截面差异显著性检验
3.4 对市场波动性的影响
3.4.1 不同窗口期的比较
3.4.2 进一步检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限价订单簿透明度与定价误差
4.1 引言
4.2 研究设计
4.2.1 方差分解原理
4.2.2 具体分析步骤
4.2.3 研究样本与数据
4.3 实证结果分析
4.3.1 日内效应分析
4.3.2 定价误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3.3 定价误差横截面差异显著性检验
4.3.4 进一步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限价订单簿透明度与委托单不平衡
5.1 引言
5.2 研究设计
5.2.1 委托单不平衡的界定及模型构建
5.2.2 研究样本与数据
5.3 检验结果分析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2 委托单不平衡的日间和日内效应分析
5.3.2 委托单不平衡对收益预测能力的比较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集合竞价透明度与价格拟合度
6.1 引言
6.2 研究设计
6.2.1 研究方法
6.2.2 研究样本和数据
6.3 检验结果分析
6.3.1 回归结果分析
6.3.2 价格发现效率的对比分析
6.4 进一步分析
6.4.1 开盘交易占整个交易日的百分比
6.4.2 开盘半小时内知情交易的概率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集合竞价透明度与价格同步性
7.1 引言
7.2 研究设计
7.2.1 研究方法
7.2.2 研究样本及数据
7.3 日内效应分析
7.3.1 市场流动性的比较分析
7.3.2 日内分时段流动性的比较分析
7.4 实证结果分析
7.4.1 第一阶段回归模型解释力的比较
7.4.2 第二、第三阶段回归结果分析
7.4.3 第二、第三阶段回归结果进一步分析
7.5 进一步检验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集合竞价透明度与委托单不平衡
8.1 引言
8.2 研究设计
8.2.1 研究方法与变量设计
8.2.2 研究样本与数据
8.3 检验结果
8.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8.3.2 日间效应和日内效应分析
8.3.3 委托单不平衡对收益预测能力比较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
9.1 本书主要研究结论
9.2 结论的进一步解释与政策含义
9.3 研究不足及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