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发行货币的目的,主要是为政府赤字提供资金。货币政策上的限制,也意味着财政政策上的限制。因此,欧洲各国政府的赤字财政也就不得超过欧洲政府链条中最稳定的一环——(通常是)德国政府。德意志联邦银行成了欧洲通货膨胀的刹车器,一个各国政府厌恶的纠正机制。欧洲政府普遍指责德意志联邦银行的不合作,特别是它在货币问题上的保守态度。当各国政府控制的央行对通货膨胀感到意犹未尽时,德意志联邦银行的不合作要么迫使它们停止增发货币,要么迫使欧洲货币体系上调可容许的汇率浮动范围。
实际上,欧洲货币体系内部的汇率调整发生了不止一次。从1979年春天到1983年春天,共有七次调整,让德国马克平均升值27%(在1979~1997年间共调整了22次)。欧洲货币机制的最后一次危机发生在1992年。当时,西班牙比塞塔和爱尔兰镑在贬值的压力下调整汇率,英镑也在当年备受压力。由于德意志联邦银行主席赫尔穆特·施莱辛格在一次采访中对英镑的批评态度,英国政府不得不放弃了稳定汇率的努力,并退出了欧洲货币体系。广为人知的是,乔治·索罗斯的操作加速了英镑的退出步伐。在英镑退出后,法郎也马上疲软。法国希望得到德意志联邦银行无限制和无条件的援助,但德意志联邦银行不愿意无限制地购买法郎。
不出所料,各国政府和央行都希望脱离德意志联邦银行的“暴政”。欧洲货币体系最终失败了。体系解体的标志性事件发生在1993年——它把汇率浮动的区间扩展到了官方汇率上下15%的惊人水平。德意志联邦银行胜利了,它迫使其他银行宣布破产。它坚守了自己的稳定货币之路,没有屈服于外国政府的压力。任何通胀程度高于马克的货币,都被当事国的国民看作是疲软的。德国马克不仅在国内受到欢迎,而且也得到了世界的尊重。它既给德国也给整个欧洲带来了相对稳定的货币。当然,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从1948年马克诞生,到欧洲货币体系的瓦解,马克的通胀从未停息,其购买力累计下降了90%。
德意志联邦银行抵制通胀的成功,是用极大的代价换来的。欧洲货币体系制造了严重的心理效应。欧洲人,包括德国人在内,都相信是整个欧洲的“体系”维系了汇率的稳定。这是一个幻觉。欧洲根本就没有“体系”,只是各国央行各自为政,以不同的速率通胀,又试图把相互间的汇率变化维持在一个区间内罢了。但是,不管怎样,欧洲货币体系所制造的幻觉,为设立欧洲统一货币做好了心理准备。公众已经接受了这一想法。在政府的宣传下,把欧元作为欧洲货币体系的下一棒,可谓水到渠成。
创立统一的欧洲货币,是欧洲政府释放通胀欲望的终极解决方案:欧元既可以解除德意志联邦银行对欧洲各国赤字财政的“刹车”效应,又能在欧洲范围内生成稳定的汇率。欧元方案实际上废除了德意志联邦银行的货币政策和权力。如果欧洲人只是想要一个币值稳定的单一货币的话,他们大可以在欧洲全境推行德国马克。但是,民族主义的欧洲不会容忍这个做法。有了欧洲单一货币,欧洲内部的汇率将不复存在。当某国央行的通胀步伐快于邻国时,再也不会有尴尬的汇率变动来戳穿这一事实了。欧洲第一次有了一个垄断性的货币生产者。它将为政府的负债提供资金,为政府的经济干涉提供新的可能,为政府的财富再分配政策效劳。
……
展开
——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 韦森
《欧元的悲剧》生动简洁地再现了欧债危机的来龙去脉,揭示了现代货币金融体系的内在缺陷,再次说明任何大规模的全盘设计都可能导致“悲剧”。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教授 朱海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