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共产品理论的发展
早在19世纪末,奥地利和意大利学者就将边际效用价值论运用到财政学科研究上,论证了政府和财政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合理性、互补性,形成了公共产品理论。对于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瑞典经济学家林达尔于1919年提出了理论模型,西方经济学家称之为“林达尔均衡”,是公共产品理论最早的成果之一。
林达尔认为,公共产品价格并非取决于某些政治选择机制和强制性税收,恰恰相反,每个社会成员都面临着根据自己意愿确定的价格,并均可按照这种价格购买公共产品总量。如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按照其所获得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用的大小,来支付自己应当分担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资金费用,则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就可以达到最佳或高效率配置,这种状态被称为“林达尔均衡”。这个理论有两个假设:一是每个社会成员都愿意准确地公布自己可以从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消费中获得的边际收益,而不会隐瞒或低估其边际收益从而逃避自己应分担的成本费用。二是每个社会成员对其他成员的偏好以及收入状况十分清楚,甚至清楚地了解任何一种公共产品或服务可以给彼此带来的真实边际收益,因此不会有隐瞒个人边际收益的可能。由此可见,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关键在于消费者按自己从公共产品消费中获得的边际效用水平真实地表达自己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从而相应地承担公共产品的成本。
萨缪尔森在1954年、1955年分别发表的《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和《公共支出理论的图式探讨》提出并部分解决了公共产品理论的一些核心问题,进一步发展了公共产品均衡理论。萨缪尔森所论述的公共产品的供给均衡包括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局部均衡分析是在对比私人产品局部均衡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假定只存在一种公共产品的情况进行分析。此时,由公共产品的个人需求曲线纵向加总得出社会需求曲线,与公共产品的供给曲线共同决定了均衡的公共产品供给量和价格。但是,此时公共产品的个人需求曲线与私人产品的个人需求曲线不同的是,它需要假设每个人都准确地说出其为公共产品的产出所愿意支付的成本。由于公共产品消费中存在的免费搭车,事实上每个人不愿意透露自己对公共产品的偏好和愿意支付的成本,因而萨缪尔森把这些个人需求曲线称为虚拟需求曲线。
萨缪尔森利用边际分析方法,得出了纯公共产品的有效定价规则,即个人价格的总和等于边际成本。萨缪尔森局部均衡模型揭示了公共产品的效率条件不能通过分散化的市场来满足的关键,即公共产品消费中的免费搭车行为导致公共产品的个人需求偏好得不到准确表达,而这正是现实财政部门所面临的问题及实质。模型提供了一个将个人需求加总的机制,即将个人对公共产品的“虚拟需求曲线”纵向相加得到公共产品的总需求曲线。
1956年,蒂鲍特在《一个地方支出的纯理论》的论文中提出,一些公共产品只有居住在特定地区的人才能享用,因此个人可以通过迁居,来选择他消费的公共产品。随后,出现了大量关于地方公共产品的文献。1973年,桑得莫发表了《公共产品与消费技术》的论文,着重从消费技术角度研究了混合产品(准公共产品)。20世纪70年代以后,公共产品理论的发展主要集中在设计机制,保证公共产品的决策者提供的效率原则。公共产品理论的新发展方向之一就是公共选择理论,它成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重要突破。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