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美国金融危机与货币政策关系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35754
  • 作      者:
    孙雪芬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美国金融危机与货币政策关系研究》将贯穿20世纪以来美国爆发的三次主要金融危机,即1929年金融危机、1986年储贷危机和2007年金融危机,以21世纪初的金融危机为主要研究样本,系统地研究金融危机与货币政策的关系,即危机前美联所实施的货币政策操作。本书构建了一个全新、全面的研究体系,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创新:第一,摒弃从金融创新、杠杆化等常规化层面来剖析金融危机产生的微观机制,转而着眼于货币政策这一宏观政策视角,探讨货币政策在金融危机爆发、治理以及预防中所扮演以及应当扮演的角色。第二,基于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提出不合理货币政策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强化了信贷、投资与资产价格的内在机制,是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并进一步提出采取事前主动货币政策,应对信贷驱使的资产价格泡沫。
展开
精彩书摘
  1.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般是基于一个国家长期的宏观经济发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物价稳定,即短期内一般物价水平不会发生显著波动,包含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两个方向的波动。物价波动容易引发不同利益集团的冲突,扭曲社会资源配置,许多国家央行都以低通货膨胀或者零通货膨胀作为其政策首要目标,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规则目前已为许多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所采用。价格稳定的衡量指数,一般包括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GDP平减指数、核心通货膨胀率(PCE)等。
  第二,充分就业,即不存在自愿性失业,任何愿意工作并且有工作能力的人都有可能获得合理的报酬。失业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是一国货币政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一般认为,充分就业的失业率为3%一5%。
  第三,经济增长,即国民经济持续、长期、稳定协调的增长。主要衡量指标有(人均)GDP增长率和(人均)GNP增长率等。
  第四,国际收支平衡,即消除一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过度逆差、顺差。
  货币政策的各个最终目标之间,短期内往往不是一致的,存在着冲突,导致货币政策难以统筹兼顾,但长期内是相辅相成的。各国在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中不尽相同,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的货币政策目标也会发生变化。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盛行后,充分就业是各国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20世纪50年代以后,经济增长理论盛行,许多国家将促进经济增长作为货币政策目标之一。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些国家出现国际收支逆差,伴随着70年代两次美元危机,一些国家将平衡国际收支作为一项目标。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大滞涨促使物价稳定成为许多国家的主要目标。20世纪9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央行开始实行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即是以物价稳定、反对通货膨胀作为其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
  2.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
  货币政策实现其最终目标,直接的调控对象称为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这两个目标的选择都应当具有较强的可测性、可控性,且需要与最终目标保持密切相关。
  (1)中介目标
  历史上,货币供应量和长期利率是充当中介目标的两个主要变量。
  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后,凯恩斯提出的相机抉择的逆周期货币政策操作,即是以长期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长期利率具有很强的可测性、可控性,与最终目标之间的相关性非常高,影响范围和作用强度都较大。20世纪70年代“大滞涨”后,凯恩斯主义束手无策,货币主义兴起,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数量规则,发挥了重要作用。货币供给量变动同样具有很强的可测性、可控性,能够直接影响经济活动,是长期通货膨胀的重要决定因素。但是,随着金融创新和货币形式的演化,央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力、其本身的可测性都受到很大程度的削弱。20世纪80一9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逐渐放弃货币数量规则,以利率取代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但是,这一时期的利率目标并不是对早期目标的简单恢复,以美联储为代表的货币当局提出以利率为中介目标的“中性”货币政策,即使利率水平保持中性,避免对经济产生刺激或者抑制性的作用。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二  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书的创新与不足 
一  本书的创新之处 
二  本书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金融危机与货币政策关系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  金融危机概念及分类 
二  货币政策相关概念 
第二节  货币政策与金融危机关系的理论回顾 
一  货币经济周期角度下金融危机与货币政策关系
的相关理论 
二  企业负债角度下金融危机与货币政策关系的相 关理论 
三  投资者预期角度下金融危机与货币政策关系的理论 
四  不对称信息角度下金融危机与货币政策关系的理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20世纪以来美国金融危机与货币政策的演变
第一节  20世纪以来的美国三大金融危机
一  1929年金融危机过程以及影响 
二  1986年储贷危机过程以及影响 
三  2007年金融危机过程以及影响 
四  三次危机的比较 
第二节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及其货币政策演变 
一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职责及其组织结构 
二  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历史演变 
三  美联储资产负债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美国货币政策与金融危机成因 
第一节  不合理货币政策引发金融危机的机理 
一  金融体系自身固有顺周期性 
二  不合理货币政策引发金融危机的机理 
第二节  三大危机前的货币政策及其作用机理 
一  1929年危机前货币政策及其影响路径
二  1986年危机前货币政策及其影响路径 
三  2007年危机前货币政策及其影响路径 
四  小结 
第三节  2007年危机前货币政策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  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二  实证结果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治理
第六章  货币政策与金融危机的预防
第七章  对中国的影响与政策启示
第八章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