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化情结的审美视野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3326869
  • 作      者:
    陶永生著
  • 出 版 社 :
    齐鲁书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文丛·青年项目:文化情结的审美视野》力图在充分展示诠释学“文化转向”景观的背景下,探究“文化情结”原型的诗性缘起、审美特质和本体论意义,阐发了文化诠释学的本真蕴涵及审美新进向,意在凸显当代诠释学与生活世界的密切关系,达成对人文精神科学的全新理解和把握,并给我们观照当下的生存和生活提供另外一个“异在”视角。
展开
作者简介
  陶永生,1972年生,山东菏泽人。文学博士,副教授,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软科学专家库专家。现执教于山东农业工程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是文艺学学科中西诗学比较研究。专著有《空地黄昏》、《一叶一菩提》等。在《萌芽》、《鸭绿江》、《山东文学》、《新世纪文学选刊》和《云南大学学报》等报刊发表作品、论文百余篇。
  主持完成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1项,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重点项目等十余项省级课题。专业论文分获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与应用优秀作品奖二等奖;山东软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和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多项。
展开
内容介绍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文丛·青年项目:文化情结的审美视野》共分四章,内容包括:“文化情结”之认识论路径的困惑和突围;“文化情结”之方法论视角的实践困境和理论出路;“文化情结”的审美存在和本体蕴含等。
展开
精彩书摘
  比较文学研究着眼于对比较双方认识上的同一性和差异性的探究和评析,并最终求得融通。在比较中,我们应具体地分析各种诗学理论各自的特色、它们的异同、历史、现状,以及它们的优劣长短之处,即通过对比深入地鉴别和区分出各种诗学理论和诗学体系所具有的独特特征和理论价值。西方哲学、美学、诗学的最高典范正是在康德身上,即在道德形而上学维度上;中国传统哲学、美学、诗学的最高典范,正是在“心性”境界中。两者虽有不同的来源,但共处于“道德伦理”的层面上,因而具有极大的可比性和交汇性。这使中西文化形态双方借助不同的思维方式能进行实质性的对话,收到实质性的成果。
  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地缘关系的相异以及民族心态与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诗学与西方诗学是迥然不同、大异其趣的,形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诗学个性。在一定意义上,研究中西诗学源头体系的本质过程,可以展现彼此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以及所属民族的崇高智慧,进而可以显示人类精神的伟大,开拓人类的心灵空间,培育整个人类的文化品性。《国语·郑语》日:“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可以说这也是诗学发展的规律,取“和”而去“同”是未来诗学的方向,整合中西才有新质的生成,才有诗学理论的新发展。正如人的大脑的功能各部的左半脑与右半脑必须互补方能共生,而成为一个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生命本体,中西诗学有必要根据自身的需要,在寻求尽可能迅速摆脱困境之方式的同时,有选择地从对方的文化系统中汲取营养或可资利用的成分,进而与自己文化中的相关部分加以重新熔铸,组成自己的文化特质,从而双方求得和谐共存,进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丰富。这是中西诗学共同奋斗的目标,也是比较文学研究者的责任。
  ……
展开
目录
序一 执著
序二 期待
引言

导引 理解“文化情结”原型如何成为“文化学”问题?
第一节 文化——理解人类“生活世界”的锁钥
第二节 “文化情结”的发生学景观和诗性蕴含
第三节 诗意的“文化情结”的自我造型

第一章 “文化情结”之认识论路径的困惑和突围
第一节 文化学的“认识论转向”
第二节 “文化情结”原型批评的话语策略构筑了西方思想史的基态
第三节 “文化情结”架构的理论预设和意义生成机制

第二章 “文化情结”之方法论视角的实践困境和理论出路
第一节 “文化情结”的理论出路恰是一种文化学的视域转换
第二节 转换视域融合的理解范式,以达成深刻贯通与全面超越
第三节 在理解“文化情结”审美底蕴中重塑文本与意义之间的互动图景

第三章 “文化情结”的审美存在和本体蕴含
第一节 跨文化诠释学视野下“文化情结”的当代审美形态
第二节 厘定“中国形象”之文化他者身份的发生学构造和审美新进向
第三节 在“文化中国”历史语境中塑型具有杂多性的“本位”文化形态

第四章 跨文化诗学境域中文学意义的审美阐释
第一节 文学意指系统中文本阐释的审美视野
第二节 文学意义的理论蕴涵和发生语境
第二节 文学意义的认识论阐释语境
第四节 文学意义的方法论阐释语境
第五节 文学意义阐释的本体存在之维
第六节 文学审美意义观的追索与建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化诠释学文本
Ⅰ 文学意义的审美阐释
Ⅱ 格林布莱特文化诗学的诗性本体与意识形态论
Ⅲ 谁在替我们思想
Ⅳ 建构公共权益矢量的和谐行政理念
Ⅴ 文化诠释学的审美视野
Ⅵ “文化情结”原型批评的话语策略和审美阐释
Ⅶ 文化人类学视域下“中国情结”的追索与建构
Ⅷ 思想的活页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