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飞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珍贵的传承,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以前遗产的保护主要是通过政府的投入来实现。近年来,一些地方的实践表明,发掘文化资源,生产文化产品,重塑文化品质,发展文化产业,可以使传统文化内涵以新的独特形式体现,这样既保存和再现了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又使它在新时代的条件下得到弘扬。这种生产性保护方法,实现了从认识到活态保护实践的嬗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产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思维。
(一)打造城市标志,凸现了融和、包容的文化精神
文化表现出一个民族、一个地方民众自发的凝聚力,也表达着人们内心的价值观,民间艺术更是一个地方独特魅力的标志。吴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伴随着当地的生产劳动、祭祀习惯和生活娱乐活动而发生发展,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口头文学,具有浓厚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作为吴歌重要组成部分的吴江芦墟山歌、常熟白茆山歌、相城阳澄渔歌、张家港河阳山歌、双凤山歌等对吴文化发展传承起到了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被公认为中国江南吴方言区的代表和吴文化的“活化石”。
苏州文化现代化必然要求整合吴地文化基因,提炼出能体现城市品牌的核心概念,弘扬苏州融和、包容的文化精神,推广苏州的城市品牌,营建出一个文化苏州的精神家园。而今,吴侬软语不仅是苏州人的性格特征,用吴语演唱的歌谣已经有很成功的范例,上海世搏会宣传片中打头第一句‘好一朵茉莉花,,就是苏州话版本,大大增加了民族的风格和歌曲的地方特点,吴歌已经成为苏州的一张名片。
(二)传承文化遗产,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
醉里吴音相媚好,苏州话的柔美婉转,国内赫赫有名。吴歌以质朴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清丽委婉的曲调成为吴文化的典型代表,蕴含了传统文化、民俗风情、人文历史、方言土语等文化元素,吴歌自古就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是吴地许多音乐艺术之源,如昆曲、苏滩(苏剧)、弹词、沪剧、锡剧、道教韵腔以至器乐江南丝竹等,都从吴歌中汲取了题材、借用了艺术的语言和鲜活的曲调,《四季歌》、《天涯歌女》等都脱胎于吴歌,昆曲的兴起还奠定了“四方歌者,皆宗吴门”的显赫地位。
(三)丰富文化生活和精神情感,实现创造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赢
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相互交流、沟通和认同的产物。文化产业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文化也将在交流中呈现自身魅力,特别是随着旅游业发展,文化与经济联姻有助于实现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赢。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