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垃圾债券市场规模急剧膨胀。1983年底,40%的首发尚未到期的债券在这一年里发行——共计7.3102万亿美元。超过亿元的发行有23次,而在1982年只有8次。德崇证券公司完成的垃圾债券发行为4.69万亿美元,是它一年前承销量的3倍。
1983年2月,德崇证券公司在10天时间里承销了7只新发行债券,募资5亿美元。4月,德崇证券公司又完成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垃圾债券发行,为米高梅–联美娱乐公司筹款4亿美元。7月份,它又为世通公司筹款10亿美元。
德崇证券公司在这些大手笔生意上的突破并不像外人看起来的那么顺利和轻松。一名德崇证券公司前雇员回忆说,当时米尔肯和他的团队成员们对米高梅–联美娱乐公司的债券发行相当焦虑,因为它比此前德崇证券公司做过的最大的生意还要大4倍。这名德崇证券公司前雇员说:“迈克团队的一个人给我打电话,想让我销售1 000万美元的债券。换了现在,什么好事都轮不上我,因为迈克讨厌零售,零售对他没有用。如果有上亿美元的生意,他就根本不想接百万美元的业务。但在当时,他们要我帮忙。他们说,尽快加入我们吧。我也确实这样做了。”
“最后债券被超额认购了。他们打电话给我说,‘我们不需要你了。’可我已经跟客户都讲好了,所以我说,‘那怎么行?’后来,迈克又让另一个人给我打电话,满口脏话。最后,我们达成妥协,我削减500万,他们削减500万。甚至在那之后,他又打来电话,叫嚷着说要收回我的那一部分。”
“迈克行事作风强硬,”他说,“但他并不直接参与,我从没见过他大声说话。但是,他有能那样做的人。”
世通公司的发行一开始说的是5亿美元。但是米尔肯的销售人员不断反馈回来越来越大的需求,米尔肯又增加到6亿美元,继而8亿美元,最后是10亿美元。毕竟米高梅–联美娱乐公司的发行获得超额认购了。但是后来,随着发行规模的增加,华尔街开始降温了。有些买家开始说,10亿美元的债务对那家公司来说太多了,普通股权益稀释得太厉害(因为债券发行的同时附有认股权证)。
对大部分投资银行来说,如果它们有承销1亿美元垃圾债券的机会,但是发现自己只能卖掉5 000万美元,它们通常会把规模削减到自己能推销出去的程度,无论初始规模是多少。但是近几年来,米尔肯已经建立起一种信誉:不会削减发行量。他在1986年中的一份证词中不无自豪地说:“我要说的是,在我的从业生涯中,我从未对自己承诺的交易反悔过,无论那笔交易有多困难。”
也许,这一原则的提出并不只是由于米尔肯有多忠实于职责,而是因为他懂得这么做对生意有好处。这意味着,他要让他的客户对他感恩戴德。某种意义上讲,他的确做到了。例如,通用毛毡工业公司的马歇尔·科让回忆说,在1980年经济衰退时期,德崇证券公司签约为通用毛毡工业公司募集6 000万美元,结果却发现连一半的钱都筹不到,德崇证券公司就自己补足了剩余的部分。科让在1986年的一次采访中说:“我从来没见过别的投资银行做过这样的事,从来没有!如今,投资银行们都想要我们的存款,包括高盛、拉扎德那样的大银行。但是退回到1980年,没有一家银行会为我们募集那笔钱,而那笔钱正是我们发展的基础。”
据一名德崇证券公司前雇员讲,在世通公司10亿美元的债券发行中,米尔肯只有能力承销其中的7.5亿美元。德崇证券公司承担了剩下的2.5亿美元,但是并没有持有很长时间。
就在世通公司完成发行后两三个月,HITS(德崇证券公司拥有的一家高收益共同基金,由德崇证券公司的零售人员向公众发行)诞生了。它的证券投资组合中有大量世通公司的债券。
HITS并不是堆放不良债券的垃圾场,而是德崇证券公司的一个销售单元,当公司债券发行遇到困难时,它负责大笔买进以完成发行。HITS的出现,为米尔肯高度集成且高效的战车上又增加了一个部件。
由于在1983年承销的数量和规模增长迅速,德崇证券公司不断壮大兴旺起来。当年,德崇证券公司员工数是5 500人,而在1973年时仅3 000多人。米尔肯的团队也从他刚到世纪城时的20人左右增加到130人。1978年,德崇证券公司在公司债券承销商中排名第11位,1983是第6位。1979年德雷克塞尔公司的利润是600万美元,而1983年的利润预计达1.5亿美元。
1983年,米尔肯和他弟弟洛厄尔,还有其他几位投资者合伙在贝弗利山最昂贵的商业区买了一栋4层小楼。小楼坐落在威尔希尔大道和罗迪欧大道交叉的十字路口。之后,他们把小楼租给了德崇证券公司,于是它变成了米尔肯的新总部。
这是一种新的迹象。过去米尔肯为了保有幽静的私人家庭生活,选择住在相对安静而且不起眼的恩西诺。而现在,工作几乎占据了他全部的时间,于是他又搭建了一个与之前大不相同的舞台。米尔肯的新办公楼正好位于美国一个最能炫耀财富的地区的中心,在这里没有你花不了的钱。米尔肯选择这里作为他发行路演的“麦加”(麦加是伊斯兰教最神圣的城市,每年吸引大批信徒朝拜)。在以后的几年中,从早上4点半开始,加长型的豪华大轿车就在铺着圆石子的车道上排队,那车道就在威尔希尔大道后面。车上的乘客——有想收购公司的人,也有很多公司的高管——无疑都是“国王”米尔肯的观众。
1983年,米尔肯的投资合伙企业发展迅速,它们维系着米尔肯和他的追随者的大部分财富。华尔街上其他私人控股公司只在公司范围内有这种合伙企业,而且只由特定的合伙人参加,一般人并不参与。只有在德崇证券公司才能由一个人独揽大权。
早在米尔肯西迁至加州之前,米尔肯及其团队就有了他们自己的合伙企业——奥特–克里克公司。其后,根据洛杉矶的企业注册材料(只有一部分合伙制企业在这里存档)显示,米尔肯搬到洛杉矶之后,立即在1978年8月同他的弟弟洛厄尔创办了一个合伙企业——GLJ公司。据米尔肯1982年在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证词显示,奥特–克里克公司和GLJ公司在德崇证券公司和贝尔斯登公司都有账户。全美证券交易商协会(NASD)的一项规定是,任何一个证券经纪人在另一家企业开设经纪账户,都必须向他所在的公司说明情况,并允许公司的管理人员调看账户的记录。没有迹象表明米尔肯没有这么做。后来,德崇证券公司制定了一项政策,禁止其雇员拥有这样的外部账户。
注册材料显示,1982年,迈克尔和洛厄尔又成立了另外4家合伙企业:WB联合公司、WRC联合公司、洛玛联合公司和卡莱尔联合公司。米尔肯兄弟是第一合伙人。1983年底,有两家合伙企业在同一天注册,一个是迈克尔·米尔肯和妻子洛里的RA合伙公司,另一个是洛厄尔·米尔肯和妻子桑德拉的EJ联合公司;此后的香缇克利尔投资有限公司、邓莫尔合伙人有限公司、莫尔登合伙人有限公司和坎特伯雷集团,是由米尔肯团队成员的各种组合和在坎布伦特金融集团为洛厄尔工作的两位律师组成的。这两位律师中,有一位是和洛厄尔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理查德·桑德勒,他们是大学同学。桑德勒经常以这些合伙企业注册人之一的身份出现,同时他也是米尔肯孩子们的一些信托基金的托管人。由于他同洛厄尔的这层关系,桑德勒是米尔肯兄弟所能找到的关系最为密切的律师。
在这些合伙企业中,有一家非常赚钱的公司——1981年初为创办一家芝加哥经纪公司而设立的合伙企业——贝尔韦代雷证券公司。这家公司与米尔肯其他的投资合伙企业不同的是,它允许非德崇证券公司员工的人加入。这家公司的普通合伙人詹姆斯·里甘和爱德华·索普是从70年代初就与米尔肯有生意往来的基金经理。里甘和索普掌管着许多经济组织,包括一家套利基金,普林斯顿–新港合伙公司,还有奥克利–萨顿管理公司。贝尔韦代雷公司另外3位普通合伙人也是同里甘和索普有过生意往来的人,还有一家普通合伙人是米洛公司(似乎是以米尔肯兄弟名字的首字母命名的),它为贝尔韦代雷公司提供了75%~100%的资金。洛厄尔·米尔肯是米洛公司的总裁、董事和股东,而理查德·桑德勒是副总裁、董事和股东。在以后的一两年中,米洛公司不再吸收新的成员,迈克尔·米尔肯(他从一开始就是这家公司的有限合伙人)在其中的资金份额也从50%上升到了接近75%。
在贝尔韦代雷公司的其他有限合伙人中,有些是80年代初期加入的,包括洛厄尔·米尔肯、GLJ、两家在艾尔与马内拉律师事务所(洛厄尔原来工作的律师事务所)共享利润的信托公司、索尔·斯坦伯格的信实集团控股公司和米尔肯团队中的许多资深人士。
贝尔韦代雷公司主要从事国债、公司债的本息拆离业务,也就是将债券本身和息票分开进行交易。这些交易能享受到很大的税收优惠,因为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国债的本息拆离是新创造的金融工具,现有法律对它们尚无明确的规定。这给米尔肯提供了一个交易的“灰色地带”,那是他非常喜欢的。米尔肯(通过米洛公司)和里甘团队成员最早是从70年代后期,在贝尔韦代雷的前身——多切斯特政府证券公司开始从事这些交易的。这家公司的实体设在芝加哥,与后来的贝尔韦代雷注册地是同一个地方——第一国民广场2785号,而且贝尔韦代雷的普通合伙人与多切斯特政府证券公司的普通合伙人是同一批人。
在80年代初,零息票的国债(即债券本身)、息票和本息拆离的证券(流行的说法是虎票、猫票、狮票)在华尔街有着数十亿美元的规模。1982年,随着《税收公平和财政责任法案》(TEFRA)的出台,税法发生了变化。此前,人们不得不将各种应纳税部分分摊到各类报表中(分摊成本),这样可能造成人为的税收损失。TEFRA的出台填补了这个漏洞。但是,在这项法案实施之前,米尔肯运用这些金融工具税收优惠政策的手段已经非常娴熟。据两位米尔肯团队前成员讲(同时也是贝尔韦代雷公司的有限合伙人),他们认为国债本息分离的想法是詹姆斯·里甘在70年代后期提出的。这也就解释了里甘和索普那帮人在这些投资合伙企业中存在的原因。
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米尔肯为了同样的目的,通过一个完全独立的证券公司从事利润丰厚的业务。这个公司的大部分收益归他自己,然后是他的亲朋好友——但没有德崇证券公司的份儿。但这并不是说,德崇证券公司和贝尔韦代雷公司的业务毫无关联。1982年,证券交易委员会针对证券公司的交易活动进行了广泛的调查,涉及信实、金砖赌场、美洲金融、迅美、CNA和第一执行等公司。作为该项调查的一部分,在向米尔肯听证的过程中,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律师证实(在与米尔肯的顾问交换过意见后),贝尔韦代雷曾销售过信实公司和和利司考公司(斯坦伯格控股的另一家公司)的证券。这位律师还证实:“按照我们的理解,这家公司的一些订单是由高收益债券部的成员为德崇证券公司的客户做的。你对此应该知情吧?”
“不。”米尔肯回答。
德崇证券公司固定收益证券交易部的负责人埃德温·坎特,理论上也是批准米尔肯所有交易活动的人。当被问到坎特是否知道贝尔韦代雷公司的存在以及米尔肯的团队成员是贝尔韦代雷的有限合伙人时,米尔肯回答说:他知道。在进一步问到坎特是否知道这家经纪公司销售的债券和德崇证券公司销售的债券一样时,米尔肯回答说:“有可能吧。我并不知道坎特先生能得到德崇证券公司所有交易的文件副本。”
罗伯特·华莱士是德崇证券公司帕洛阿尔托办事处的一名员工,1983年中米尔肯曾邀其加入自己的团队,并暗示核心团队成员的财富都相当可观。华莱士后来离开了德崇证券公司,在加州的圣何塞开办了自己的投资公司盖特韦咨询公司。他喜欢米尔肯,也钦佩他,但并不想加入米尔肯的队伍,因为他不想“把债券硬塞进客户的嗓子眼儿”。
然而,米尔肯的话是很有诱惑力的。“迈克告诉我,”华莱士回忆道,“‘没有人跟我干了5年后,财产少于2 000万美元的。’”
华莱士说,米尔肯所指的核心团队成员有十多人,包括加里·韦尼克、彼得·阿克曼、多尔特·卡梅伦、查尔斯·考西(考西在1981年退休)等。这些人是米尔肯在70年代中后期构建起来的“死忠队员”。在米尔肯找到他们的时候,他们当中大部分人要么居无定所,要么无所事事。当然米尔肯也从他们身上赚了很多钱。德崇证券公司前投资银行家朱利安·施罗德说:“迈克坐在‘X’形交易台的中间,看得见每一个人。在那里,他时而尖叫,时而咆哮。那其实就是一艘贩奴船——满载高薪的奴隶。”
除了物质财富外,米尔肯团队成员还有其他更多的收获。许多人都感觉到,米尔肯能激发他们将自己身上的长处发挥到极致——因为他不能容忍有所保留。“迈克不断挑战你的知识水平,也帮助你尽可能在操作中保持最佳状态。”一名米尔肯团队的前成员讲,“如果没有迈克,我可能只是个不错的高信用评级债券推销员,年薪10万美元。”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