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世界文化格局与中国文化机遇——“第三极文化”论丛:2013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3170128
  • 作      者:
    黄会林主编
  • 出 版 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世界文化格局与中国文化机遇:“第三极文化”论丛(2013)》讲述了当今世界文化呈现多元化格局多种文化样式中,从影响力看,其主流人体可认为有三极:如将欧洲文化与美国文化看做世界文化的“两极”具有数千午传统、深厚根基及强大生命力的中国文化,可称为“第二极文化”、“第三极文化”根植于中国文明传统.同时具有与时俱进的內在品格.,它以倡导文化多兀化为前提.尊重文化差异。
  世界史化必然在相互影响下形成多元共存局面中国式的“第三极文化”以“和階”山邪念,践行创造,在多元文化世界里确立自身位置,自主适应时代变化,与其他文化取长补短,共建.套共同认可的秩序和守则.一起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屣作山应有贡献.
  ”第三极义化”是学术命题,更是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目标.学术研究、艺术创作、文化传播、资源整合是通往这一目标的重要路径。
展开
精彩书摘
  (二)古代东方的文明基因
  生长于亚洲大陆腹地的中华文明的先祖们,在严酷的大陆性气候和桀骜不驯的河流的大自然面前,为适应自然环境以求得生存,建立了灌溉农耕文明。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需要解决一个本源问题,即在自然面前人类怎样求得生存。渺小的个人无法与大自然抗争,需要整合人类的力量在与大自然协调相处,才能实现自身的生存。因此,有的学者认为,“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存在于野性文化之中”、“中华文明不是五千年而是一万年”。对此,用李泽厚先生的话来说,这是一种“人的自然化”倾向。这种倾向决定了中华文明的集中管理和整体性演绎思维的基因。这样,东方文明似乎蕴藏着某种“集体主义”的基因。
  以中华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主张性“善”论。中国儒家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人类相互应该“和为贵”,天下应该“大同”。唐君毅认为:  “我们中国的文化精神,在根本上一言以蔽之,即重人的精神。人为古所谓三才天地人之中。天之原意是指超越的天帝,地即物质的自然世界。重人的精神,不必否定有天帝之存在,亦不必忽略物质的自然世界。只是要以人之精神上通于天而下达于地,使人能顶天立地于宇宙间。中国之道德伦理思想与哲学思想的核心,即在指出人的尊严,维持人的尊严。”其核心可以归纳为“集体主义”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
  在回答人与自然关系的第二个问题时,中华文明的逻辑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易经》强调“有天地,然后有万物,然后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所以人类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天地设位,圣人能成”,故“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所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伊,以左右民”。老子在《道德经》中的表述是突出的代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也在《中庸》中提到“与天地参”,主张人在了解自身的同时,需要了解天地万物的本性。而孟子则强调“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要求爱民与爱物(自然)必须相结合。因此,中华传统文明强调“天人合一”,主张“集体主义”中相互依存的人的“性善”,决定了人与自然的协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即自然。
  东方文明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宗教性的淡薄。有学者认为,“自古以来,中国人的信仰意识就是非常薄弱的。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宗教,没有整全意义上、创世意义上的宗教。中国的宗教是残缺的。儒教和道教都是如此。佛教也是非常残缺的”。一般来说,东方文明中的宗教与现世密切结合,宗教中的神往往都曾经是活生生的人的抽象。因此,东方的宗教是人的宗教,体现了自然中的人的现实。这是一种多元性自然论宗教。
  从上述两大问题的答案来看,东西文化存在着本体性的差异,这就决定了东西方文明间的本质差异。由此可见,东西方文明从它们的产生伊始,就铸就了具有明显差异的基因。
  ……
展开
目录
第一编  世界文化格局与中国文化机遇
西方对东方的文明冲击与“第二次文艺复兴”
浅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影响力提升
眼动追踪技术在跨文化研究中的前景
中外舞蹈交流中亟待解决的四个问题
中美战略文化比较
在对话中提升:兼述“世界文化格局与
中国文化机遇”研讨会
第二编  中国文化视觉化呈现
中国艺术电影的海外传播
浮躁与沉静:两种非对称镜像及其
在美学境界上的分野
创新发展影视传媒业
电影创意思维初探
——以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为例
论中国文化在电视节目中的视觉化呈现
族群精神格局与中国视觉呈现空间
中国文化的视觉化呈现与传播
——“中国文化视觉化呈现”分论坛综述
第三编  中国文化有效性传播
切实提高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效果的若干环节
主办巴黎中国电影节的几点体会
中国影像对外传播问题之反思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思考
深入了解国际市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关于文化开放与文化交流的随想
坚守中国电影的民族文化身份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路径选择
——中国文化有效性传播:分论坛综述
第四编  中国镜像与现代性:中美电影节学术论坛
让“第三极电影文化”向世界
绽放她独特而璀璨多姿的风采
镜像与诗学:中国少数民族电影
人文原生态与现代性的交融
全球化视野下的“第三极电影文化”诉求、
市场策略及其未来走向
电影眼里的新中国表情
美国专家眼中的中国电影国际传播
与美共舞的“中国镜像”
——“2012中美电影学术论坛”综述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