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金融危机压力预警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4132083
  • 作      者:
    解凤敏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解风敏,汉族,1977年生,安徽省灵璧县人。1998年于合肥工业大学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2003年于南开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2011年于中国矿业大学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2003年至今供职于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主要承担货币银行学、中央银行学等金融学专业课程教学工作,并参与或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及校级科研项目,发表十几篇学术论文,研究方向为货币政策与金融风险管理。
展开
内容介绍
  《中青年经济学家文库:经济全球化下中国金融危机压力预警研究》首先厘清了金融危机成因与我国金融危机发生路径,为构建金融危机早期预警系统提供理论与现实依据。理论分析认为,金融危机不仅决定于一国经济金融运行规律与特征,还会因投机攻击和外部危机传染而诱发。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国在国际分工体系、全球金融体系与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决定了其发生金融危机的概率与路径。我国金融风险根源在于政府主导的资源配置体制与“投资拉动+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导致我国金融领域道德风险严重、国际收支长期失衡、储蓄率居高不下以及货币供应失控。随着我国不断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外部风险对经济运行冲击日趋显著。当前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积聚、资产市场泡沫严重、金融体系脆弱性加剧,而经济基础恶化与外部危机传染可能引发我国金融危机。
展开
精彩书摘
  为了维持高利润率,美国资本开始从实体部门流向金融部门,金融部门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加快发展,结果造成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泡沫泛滥,最终泡沫破裂、金融危机爆发。
  2.2.2货币信贷不稳定观点根据经济周期理论,金融危机萌芽于过度投资之中,而过度投资直接源自货币信贷过度扩张。R.霍特里提出的纯货币周期理论甚至认为,经济周期性的波动完善是由于银行体系交替地扩大和收缩信用所造成的。因此,许多理论都不约而同地注意到货币信贷不稳定对金融危机的形成作用。
  (1)银行信贷不稳定
  如前所述,“债务一通缩”理论已指出,货币信贷收缩行为在“过度负债”转向债务清偿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由米塞斯提出、哈耶克扩展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周期理论认为,信贷扩张和货币的注入影响经济的实际运行,使资源加速从最近的消费品生产环节转向最远的资本品生产环节而重新配置。但随着银行信贷扩张,货币流向投资品部门,过度投资使资本品部门的预期收益不能实现,银行贷款质量相对恶化,银行体系为防范自身风险被迫收缩信贷,金融与经济危机随之出现。
  同样,托宾(1981)①提出了银行体系关键论,认为银行体系在金融危机中起着关键作用。在企业过度负债条件下,经济、金融扩张中积累起来的风险增大并暴露出来,银行可能遭受损失。因此,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必然提高利率减少贷款,从而造成企业投资减少甚至破产,由此引发“债务一通缩”过程。
  ……
展开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2章 金融危机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2 封闭经济视角下金融危机成因分析
2.3 开放经济视角下金融危机成因分析
2.4 经济全球化视角下金融危机成因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金融风险来源与危机生成路径
3.1 中国经济全球化概述
3.2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金融风险评价
3.3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金融风险来源
3.4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金融危机潜在路径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金融危机压力预警内容设定
4.1 中国金融危机压力指数设计
4.2 中国金融危机压力预警指标选择依据
4.3 中国金融危机压力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金融危机压力的离散状态预警
5.1 方法说明
5.2 中国金融危机压力离散状态预警的变量设置
5.3 中国金融危机压力离散状态预警的估计
5.4 中国金融危机压力离散状态预警的效果评价与预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金融危机压力的连续状态预警
6.1 方法说明
6.2 中国金融危机压力连续状态预警的外生变量设置
6.3 中国金融危机压力连续状态预警的估计
6.4 中国金融危机压力连续状态预警的效果评价与预测
6.5 中国金融危机压力预警结果原因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金融危机防范对策
7.1 短期对策
7.2 长期对策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与不足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