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兹对提香、阿芙拉·贝恩、司各特、詹姆斯·弗雷泽、T.S.艾略特、马蒂斯以及克利福德·吉尔茨等作家、艺术家和人类学家进行了研究。《差异的面纱》(2003)一书还研究了有关文化表现的历史话语是如何受到来自现代批评家、人类学家和后殖民时期的作家们的挑战、改编和重新定义的。作者试图通过揭开蒙在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差异上的面纱,寻得其间的同一性。
美国文化批评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认为,文化应该是个整体,是互为联系的有机体。他对“文化”这个概念进行过深入阐述和分析,并对文化一词赋予新的涵义:
在欧洲语言中,文化起码有三种含义,当然是指“耕耘”、“农作”这一意思之外的三种含义。首先“文化”相当于德语中的Bildung,意即个性的形成、个人的培养。这是浪漫主义时代的概念,是新兴中产阶级的思想产物。还有就是指文明化了的人类所进行的一切活动,文化与自然是相对的。这第二个概念是人类学意义上的定义,其最明确的表述是由弗朗兹·博厄斯给出的,我们通常讨论文化也是从这个定义入手。但是文化还有第三种含义,即日常生活中的吟诗、绘画、看戏、看电影之类,这种文化和贸易、金钱、工业是相对立的,和日常工作是相对立的。因此,第一种文化是精神、心理方面的,是个人人格形成的因素,而第二种是社会性的,日常的行为举止和生活习惯,是社会形成,第三种则是一种装饰。①
在作出如上解释的基础上,詹姆逊强调指出,由此便会产生以下的问题:如果第三种意义上的文化意味着看戏、看电影,那么在现在的社会里,这种文化和工业,和贸易金钱不正是紧密相联的吗?因此,在我们的时代里,我们面临新的“文化文本”。由此我们进入了另一个问题,即“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相联系的有两个方面,一是纯文化,如艾略特、乔伊斯、普鲁斯特的作品,这代表的是现代主义中一个倾向;另一方面就是现代化,工业的现代化和生活的现代化。那么艺术的现代主义和日常生活的现代化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这个问题的提出使我们意识到,在不同的阶段,文化的作用、含义和地位是不一样的,是在转变的。②当然,詹姆逊在界定和阐述“文化”概念的同时,也深入地分析和解释了他提出的“文化分期”概念:
我认为资本主义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是国家资本主义阶段,形成了国家的市场,这是马克思写《资本论》的时代;第二阶段是列宁所论述的垄断资本或帝国主义阶段,在这个阶段形成了大不列颠帝国、德意志帝国等;第三阶段则是二次大战之后的资本主义。第二阶段已经过去了。第三阶段的主要特征可概述为晚期资本主义,或多国化的资本主义。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