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法与金融的中国逻辑与演变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4971647
  • 作      者:
    皮天雷著
  • 出 版 社 :
    中国金融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皮天雷,男(1978-),汉,重庆人,金融学博士.副教授。现工作于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法与金融理论、资本市场理论与实践。曾在《金融研究》、《经济学动态》、《中国经济问题》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近30篇,出版专著、教材多部,主持及主研国家级课题多项。
展开
内容介绍
  正如Allen等(2005,2011)所指出的那样,如果仅从现有关于法律、金融与经济增长的主流金融发展文献来看,持续30多年的中国金融体制改革进而金融发展进程可能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中一个较为特殊的“例外”——经济改革和开放30多年来.中国长期而快速的经济增长与以国有商业银行体系为主的信贷支持高度相关,并自1996年以后形成了高速经济增长与低通货膨胀长期并存的格局,这种“悖论”被国内外经济学界称为“中国之谜”(China Puzzle)。
  《法与金融的中国逻辑与演变》着力于积极推动法与金融的中国化研究,着重思考法与金融范式的中国逻辑与演变路径,并首次较为系统地对中国经济转型期普遍存在的、法律之外的一些非正式的“替代机制”对金融发展及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试图展示与阅读“中国之谜”背后隐藏的某种秩序。
展开
精彩书摘
  如果说在传统文化中,还存有债信文化的某些要素,那么,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的折腾,连传统中那一点点信用也丢掉了。首先是对私人产权的大规模地侵犯,特别是作为政府的一种持续的制度性行为,其结果是公有产权的广泛普及和私人产权的几近消灭。其次是对民间信用的取缔和剿杀,以致在其鼎盛时期,个人的金融决策及其与金融机构的关系除了简单的现金储蓄以外,几乎不可能发生其他任何金融交易,个人之间也很少发生信用往来和金融交易;还有就是在意识形态上,对于种种失信行为的褒扬和对诚信行为的批判。于是,形成了一些与债信文化相悖的理念和传统,出现了很多背信弃义、食言悔诺內行为,如借债不还,欠钱有利、有理,债权人怕债务人,逃废债,蠢熟,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以及贪污腐败等,甚至一些官员从银行贷欠为政府搞建设,当银行提请其还贷时,竟然十分诧异,不知道这里巨有借债还钱一说。这样一来,信用成为当前最稀缺的东西,我们的亡会几乎成为债信文化的沙漠。这种情况并不奇怪,计划经济是一种统制经济和命令经济,仅仅:靠行政层次和行政命令。整个社会和经济就能够有效地运行,既不:要在人们之间建立什么信用关系,也不需要发展什么信用交易。因债信文化也就没有生存的土壤和环境,或者说,只要有政府信用和令文化就足够了,民间信用和债信文化都是多余的。现在,我们正告别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虽然市场经济离不开政府,也离不了政府信用,但却无法依靠政府的命令来维系和调节,而必须以发达的民间信用为基础,靠自发遵从的债信文化和契约文化来维系。鉴于信用基础的式微及债信文化的缺失,因此,发展民间信用、建设债信文化就是当务之急。
  市场经济需要有发达的金融体系和金融交易,而后者是靠信用支撑的,其本质就是信用。信用一旦能够转让和交易,就产生了金融,金融的发展与信用的发达及债信文化的繁荣是相表里的。不仅如此,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健全和有效的金融体系是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发达的债信文化是金融体系健全和有效的本源。一旦发生信用危机和金融危机,整个经济生活就会陷入混乱状态,这是无数历史事实证明了的。从近代以来的情况看,所谓经济危机,其实就是金融危机和信用危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中国建立和发展市场制度,其核心就是如何建立和发展信用制度及债信文化,防止和避免金融危机和信用危机。
  7.4.3 完善民间信用制度
  当前中国的现实是既缺乏债信文化又急需债信文化,而债信文化的形成又是人们在信用活动和金融实践中耳濡目染、逐渐习得和不断积累的过程。因而,建设和发展债信文化,首先要面临解除政府管制,让人们放开手脚,积极参与和发展信用交易和金融活动的问题,中国目前的误区也在这里。由于信用基础的脆弱,债信文化的缺失,金融风险的积累和威胁,风险防范成为主要任务,而金融发展和信用扩展成为次要的事情。不仅如此,防范风险成为抑制民间金融的代名词,于是一方面收紧个人的信用往来和金融交易,另一方面,不允许民间金融和民间信用的发展。
  ……
展开
目录
引言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0.2 研究内容
0.3 研究思路及方法
0.4 研究结论
0.5 研究新意

第1章 法与金融理论最新研究评述及中国“异象”
1.1 法与金融:研究当前金融与增长本质的迫切需要
1.2 法与金融:产生、发展与现实意义
1.3 法与金融:最新研究述评
1.4 法与金融:质疑与展望
1.5 法与金融:一个初步的反思性评论
1.6 法与金融:中国“异象

第2章 法律环境与金融发展:国际比较与“中国之谜”
2.1 法与金融:比较与借鉴
2.2 “中国之谜”:解析与反思
2.3 法与金融:转型与发展

第3章 非正式制度、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互动与耦合
3.1 非正式制度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机制:以社会资本为例
3.2 非正式制度约束下的金融制度变迁
3.3 转型期中国金融发展:基于非正式制度的视角
3.4 非正式制度的核心:宗教、信仰与社会文化传承

第4章 法与金融的“中国化”经验之一:政府行为
4.1 问题的引出
4.2 政府主导改革与干预金融发展
4.3 几个待检验的假说
4.4 变量与数据
4.5 研究框架设计与实证分析
4.6 小结

第5章 法与金融的“中国化”经验之二:社会资本
5.1 问题的引出
5.2 社会资本的经济学解读
5.3 社会资本、法治水平与金融发展:模型和假说
5.4 研究框架设计与实证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法与金融的“中国化”经验之三:信任与声誉
6.1 社会信任与金融发展
6.2 声誉机制与金融发展
6.3 法律与声誉机制的比较
6.4 声誉的作用机制: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分析
6.5 声誉机制的运用:一个来自中国的案例
6.6 声誉、法治与国有企业银行贷款
6.7 小结

第7章 法与金融的“中国化”经验之四:文化传承
7.1 问题的提出
7.2 文化与金融发展:一个简单述评
7.3 儒家文化的悖论:文化影响增长的典型案例
7.4 文化与中国金融发展:对债信文化的考察
7.5 小结

第8章 法与金融理论的中国经验:本质与反思
8.1 法与金融视角再析转型期的“中国之谜”
8.2 非正式约束与制度变迁
8.3 转型时期中国金融发展中的一些思考

第9章 总结与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