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华社国际金融危机报道研究:2007-2010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575431
  • 作      者:
    常志鹏著
  • 出 版 社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常志鹏,女,新华社记者,新闻传播学博士。
  先学中文又学新闻。已经在新华社摸爬滚打了20年。除两年行政工作锻炼外,一直在新闻里浸泡着……分工采访过多个领域,也多次被所采访部门授予多项荣誉称号。
  喜欢研究问题。曾一年写50多篇内参稿且篇篇有批示。
  渴望用新闻去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
展开
内容介绍
  《新闻与传播学学术前沿书系:新华社国际金融危机报道研究(2007-2010)》对2007-2010年间新华社在国际金融危机各阶段的报道内容、报道数量、报道手段与方法等报道情况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梳理和解读,资料搜集之详尽、全面,评述之公允、深刻,这在同类研究中尚不多见。
  《新闻与传播学学术前沿书系:新华社国际金融危机报道研究(2007-2010)》借助议程设置和框架理论,揭示出了新华社在这一阶段国际金融危机报道中存在着的议程设置弱化、议程设置滞后、议程设置偏差、报道框架失当等问题,并深入分析了其成因。这一研究视角之新颖,批评之中肯、到位,在同类研究中也属鲜见。
  《新闻与传播学学术前沿书系:新华社国际金融危机报道研究(2007-2010)》立足中国现实国情,从新闻理念的正本清源、功能定位的科学设定、业务管理机制的创新和记者职业素质的升华等四个层面,对新华社提升国际金融危机报道影响力,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很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与建议。
展开
精彩书摘
  美国著名传播学者韦尔伯·施拉姆提出,“在信息传播网上布满‘把关人’。”其理论认为,编辑部在向社会和受众传递信息的过程中,起着过滤信息的作用。大众传播媒介内部的记者、编辑、签发人,则是这种过滤信息的“把关人”。②因为“把关人”握着选择什么信息的权力,所以新闻信息通过“把关人”后,只有部分新闻信息传给受众。
  20世纪美国学者罗伯特·帕克对“把关人”理念的描述是:“记者或者编辑在媒体上报道的事件都是他们认为相对重要或者有价值的,其他一些新闻事件则可能被埋没或者遗忘。”③因此,其实每天都有大量的新闻事件无法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国内媒体人邹高中在研究中认为,在媒体的编辑部里,每天都要面对大量来稿,对这些来稿进行筛选,再作出决定。哪些采用,哪些淘汰,哪些稿件可以作头条,或突出处理,哪些稿件作一般处理,哪些稿件需要配言论,编辑们编好了稿子,还要向上级送审。因此,报社的编辑部就是一个把关的集体。④这样,记者、编辑、签发人等按各自职务分别站在不同的“道口”把关,总编辑则是总“把关人”。
  为什么设立“把关人”——
  一些“外行”总是不理解为什么对新闻信息要进行“把关”。
  邹高中在其把关人论述中提出,这是由信息的差异性和受众的差异性所决定的。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来自方方面面的信息有着极大的差异。其中有积极的信息,有消极的信息;有宏观信息,有微观信息;有最新信息,有旧信息;有真实信息,有虚假信息……每天看到海量信息,总要有一个分析判断过程,以取舍哪些新闻信息向公众公布。
  另一方面,新闻受众也存在着文化视野等差异。由于受众的年龄、性别、职别、所处地区差异、考虑问题的出发点等不同,往往对同一信息,有千差万别的理解。这真可谓“一千个读者眼里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某新闻媒体曾经发了一篇关于美驻华大使坐经济舱出行的新闻,稿件发出后,有读者认为这是资本主义国家官员“平等”的体现,有的读者认为这纯属“作秀”,还有一部分读者由此联想到这比我们某些领导干部的搞特权好多了等等。这是相关媒体“把关人”发稿子时所始料未及的传播效果。
  由于接受者的差异性,任何信息在传播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功能效果。美国著名社会学家R.K.默顿在传播学“功能理论”的研究中指出,大众传播的结果,会同时产生显功能和隐功能,达到传播者预想传播功能效果的叫显功能,未能达到预想传播功能效果的叫隐功能。①因此,“把关人”在把关中,要尽量想到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
  “把关人”标准——
  在一次闲聊中听到一位朋友说:“我就喜欢看那些八卦、猎奇的新闻。比如某某影星的婚变,某某歌星的情史等等。”其实在新闻信息的传播过程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那些内容庸俗、低俗、媚俗甚至不健康的新闻信息有时反而会受到读者的很大关注,这是受众“探秘”“猎奇”心理作用所引起的。如果各层次“把关人”,只是为了迎合这些受众的“需求”,那么媒体在大众传播中就会带来大量媚俗信息,其引导作用也必然是反向和消极的。正因为这样,美国保罗·拉扎斯非尔德和罗伯特·默顿合著的《大众传播·大众鉴赏力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一书中说:“大众媒介是一种既可以为善服务,也可以为恶服务的强大工具。而总的说来,如果不加以适当的控制,它为恶服务的可能性更大。”②
  那么把关人如何掌握好各自媒体的把关标准呢?通常对新闻信息把关有三个标准:①新闻信息的客观属性;②专业标准和市场标准,即新闻价值和新闻要素;③媒介组织的立场和方针。
  关于新闻信息的客观属性,即西方新闻学中所说的“客观原则论”。要求编辑、记者要尽力客观、公正、全面地传递信息,以保证媒介组织的客观性、中立性。这是作为“把关人”最需要把握好的客观标准。
  专业标准和市场标准则是从新闻价值和新闻要素的角度判断新闻。通常在西方新闻学中强调,“狗咬人”不是新闻,而“人咬狗”才是新闻。另外,在当代新闻传播中,尤其是互联网在传播新闻中发挥重要作用后,一些媒体把关人常常把是否“吸引眼球”作为标准判断新闻。
  ……
展开
目录
序言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主要理论资源
三、相关研究综述
四、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新华社国际金融危机报道各阶段概述
第一节 流动性危机报道阶段(2007年2月至2008年5月)
一、报道数量
二、报道内容
三、报道定位
第二节信用违约危机阶段(2008年6月至2009年8月)
一、报道数量
二、报道内容
三、报道定位
第三节 利率市场危机与美元地位危机阶段(2009年9月1日至2010年年底)
一、报道数量
二、报道内容
三、报道定位
第四节 新华社国际金融危机报道特点概述
一、国际金融危机各阶段报道的共同点
二、与国外相关媒体比较的特点

第二章 新华社国际金融危机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媒介议程设置滞后
一、议程设置滞后的表现
二、议程设置滞后的影响
第二节 媒介议程设置弱化
一、议程设置弱化的表现
二、议程设置弱化的影响
第三节 媒介议程设置偏差
一、议程设置偏差的表现
二、议程设置偏差的原因
第四节 报道框架失当
一、报道框架失当的表现
二、报道框架失当的影响

第三章 新华社国际金融危机报道问题的成因
第一节 传统新闻理念的束缚
一、传统新闻理念的约束
二、传统新闻体制的约束
第二节 功能定位的纠结
一、耳目与喉舌功能的失衡
二、国家使命与传播职责的矛盾
第三节 业务管理机制的矛盾
一、行政式把关:环节繁琐
二、职能分工交叉:协调不畅
第四节 记者职业素质的影响
一、记者职业素质堪忧
二、环境对记者的制约

第四章 新华社国际金融危机报道影响力提升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节 新闻理念的正本清源
一、恪守新闻传播规律
二、遵循新闻报道规则
第二节 功能定位的科学设定
一、西方大通讯社的定位
二、新华社传播的科学定位
第三节 业务管理机制的重构
一、业务管理机制重构的原则
二、业务管理机制重构的举措
第四节 记者职业素质的升华
一、记者的政治素质
二、记者的业务素质
三、记者要处理好几对关系
结语
附件:有两会代表委员“被签名”支持特高压现象应引起高度关注
后记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