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经济学养儿防老是中国的传统观念,对那时候的中国人而言,养儿子是一生最重要的投资行为,但在现代社会中,能接受这一观念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现在,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啃老”而不是“防老”。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曾经先进的传统观念我们从小就听说过这样一个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实际上经济基础能决定的事情远不止这些,人们的很多道德规范就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先来说说“多子多福”“养儿防老”“重男轻女”和“包办婚姻”。这四种中国传统思想被认为是封建糟粕而加以批判,但既然是糟粕,它为什么能延续上千年呢?另外,在延续了上千年之后,为什么又会在现代社会突然间落到个人人喊打的地步?原因很简单,传统的经济环境已经改变了,所以必须重建我们的道德观念,用以适应新的经济环境。
先来考察传统的经济环境是怎样的。那时中国经济被称之为“小农经济”,社会的主体是自耕农,所有人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劳作,当时最重要的资产就是土地,因为土地的多寡直接决定了能收获多少粮食,但光有土地是没用的,还要有人力去耕种。种田的主要劳动力是男人,“男”这个字便由“田”和“力”所组成。而女孩子迟早是别家的人,把女孩养这么大,除了最后拿到一点聘礼之外,没有多少收益。
在这种情况下,生男孩则一定要赶早,试想,如果一个男人在20岁的时候就能够娶妻生子,那么在他40岁眼看就要步入老年之时,儿子正好20岁,其体力完全可以胜任田中的劳作,因此能够尽早生下儿子对自己的将来意味着很大一笔财富。如果儿子生的太晚,就会有一段青黄不接的日子,自己体力渐渐下降,而孩子的体力还不足以干农活,这就很麻烦了。如果连儿子都没有,那真是惨淡的人生啊。生儿子还有个好处,万一书念得好,将来还会有出头之日,生女儿就没有这种意外之财了。
田间的劳动是很费体力的,上了年纪就干不动了,由于女儿总是要嫁出去的,养老的重担就只能落在儿子身上。当年也没有工厂招工一说,因此儿子只能继续耕种祖辈留下来的土地,这就保证了父母和儿子是待在一起的。但如何才能保证儿子是个孝子,愿意给父母养老送终呢?最好的办法就是生下多个儿子,让儿子们之间进行竞争。如果你没有儿子,那就意味着无人给你养老;如果只有一个儿子,那对他来说家产总是他的,相当于被他垄断,你老爹就没有多少话语权了;但你要是有多个儿子,产生了自由竞争机制,不但保证了田里有足够劳动力,还被老爹掌握了“定价权”,你可以自由决定把家产土地分配给听话的儿子,不分给不孝儿,于是儿子们便倾向于对你孝顺,这样才能得到较多,否则就什么田地也得不到了。
传统的中国人一直对男人入赘到女家很忌讳,因此古时候入赘的情况并不普遍,这种婚姻多是女家无男丁,为了传宗接代者招女婿上门。当时社会的主流看法是,男到女家成亲落户要随女家的姓氏,必定被人耻笑为“倒插门”“小子无能,更姓改名”等。入赘的男人意味着放弃了对自家地产的继承权,这十有八九是因为自家根本就没有多少像样的东西可以继承,因此父母连养老都顾不上了,把“儿子”这个一生最大的投资拱手送去给别人家,所以在他人看来这是很没有面子的事情。《说文解字》上说,赘者,以物质钱也,因此这个“赘”字原本就是典当、质押的意思,所以从“贝”字旁。
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自由恋爱是很不道德的行为,父母包办才是合理的。我们可以把婚姻大事看做是组建一个合伙公司,丈夫和妻子是这个公司的无限责任合伙人,但他们的父母则是出钱的大股东,负有有限责任,这对夫妻将来的主要财富——地产,是靠其父母提供的。既然父母要提供这么大一笔钱,难道他们连话语权都掌握不了吗?由于地产是以家族为单位,因此婚姻必然也是以家族为单位,这一切都基于农业经济这一大背景。
自由恋爱在当时会有什么结果呢?如果父母满意,那皆大欢喜,假设父母不同意,将来不提供地产,这对夫妻此后的生活将无比艰难,当时也没有公司或工厂可以去打工挣钱,两人唯一出路就是分手并回到自己父母身边,男人以后还好办,女人就苦了,由于已经不是头婚,将来还能找到什么好婆家呢,所以包办婚姻反而是对女性的有效保护。
有了以上的经济分析,很明显就能看出来“多子多福”“养儿防老”“重男轻女”和“包办婚姻”这四种思想在当时是极为正确的,谁要是不打算照着做,反而是非常奇怪的事情。如果不是因为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些思想还将延续至今。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