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大额支付结算的经济学分析:中央银行视角的理论与政策:theory and policy issues for Central Banks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4969262
  • 作      者:
    Mark Manning, Erlend Nier, Jochen Schanz编著
  • 出 版 社 :
    中国金融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支付结算丛书·大额支付结算的经济学分析:中央银行视角的理论与政策》将充分地论述这些经济政策及其巨大的影响力。但是,批量支付领域的快速发展依然会持续给监管者和中央银行带来新的挑战。其中一个发展是系统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强。某些支付结算系统是直接连接的(例如,一个系统的流动性轧差净额由另一个系统结算);即使没有直接连接,系统间也存在相互依赖性,因为多个系统拥有相同的参与者,或者它们依赖于相同的服务提供者。在允许参与者从这样的连接中获利的同时,要降低传染风险就必须要求监督者之间有更广泛的国际合作,并在系统参与者中进行联合压力测试。还有很多问题是由跨国银行提供的支付结算服务所带来的。作为回应,支付系统监督者可能需要加强他们与银行业监管者之间的交流。
展开
精彩书摘
  3.2.3准入标准
  以较高的财务要求来限制实体单位的成员资格无疑会增加系统的弹性,因为它可以减小因成员违约造成结算被解退的几率。举例来说,直接成员资格会被限定为那些受到严格审慎监管的实体。除此之外,成员资格会被限定为那些能接人中央银行设施或者信用评级高于某特定阈值的实体。最终,风险管理的优先权可能会与竞争和效率的目标相冲突,后者被认为有利于实现开放和非歧视准人。此外,受限的会员资格会在系统中形成一个更为多层的“层级结构”,这同样有其自身的风险(见第10章)。
  3.2.4借方净额上限
  许多延迟净额结算系统允许参与者和系统运行者设置一家银行对另一家银行的(双边)信用风险暴露限额,或者对所有其他银行的(多边)信用风险暴露限额。系统运营者能够利用所有银行的双边限额信息来判断银行的风险,从而进一步限制单个银行的借方净头寸。如果限额能够实现实时调整,参与者就能够根据其他参与者的信用状况信息作出迅速的反应。在事前,这样的特性可以在参与者中保持良性的激励来实现彼此间的监督和能动的流动性管理,这样一来,发生信用事件的可能性就会降低。然而,借方净额上限的主动改变本身会通过耗尽问题银行的流动性而加速信用事件的发生,这同样是一种风险。
  3.2.5损失分担及质押担保
  保护净额结算系统避免出现成员序贯违约的一种更为稳健的方法或许就是拥有适当的损失分担机制,即利用违约者剩余资金和事前宣布的幸存银行出资份额来弥补出现的任何资金缺口。这个过程通常是通过要求成员共同为质押资金池出资来实现的,这个资金池一般由系统结算代理机构持有和管理。正如英格兰银行(2005)所详细讨论的那样,在利用公共质押资金池设计损失分担机制时需要考虑两个关键的问题:第一,幸存银行应该在什么程度上弥补违约造成的损失;第二,这些损失应该如何在幸存银行中分配。
  显然,确保由违约机构尽可能多地承担其违约行为造成的损失要更为理想。这样既能降低机构在面临大额对外支付时作出机会主义违约行为的动机,又能在弥补违约损失可能触发系统内继发性违约时,降低风险传染的可能性。然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如果要求代理人提前提供足够的质押品,以弥补相当于其最大可能借方净头寸的潜在损失,那么代理人就会面临巨大的机会成本。的确,延迟净额结算系统中完全质押制度会损害系统所寻求的流动性效率。事实上,我们需尽量在质押制度的成本与仅由部分质押下的违约给其他参与者造成的潜在损失之间作出一个权衡。当违约方的质押品被耗尽时,存在各种各样的方法使幸存银行分担所有剩余的缺口。如果净额结算能被保留,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按照违约者与幸存者之间的实际双边借方净头寸的比例来分配多边净额缺口。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可以激励代理人发挥监督作用,特别是在质押资金池的使用是与双边限额功能联系在一起的情况下。这种方法的主要缺点就是它会导致代理人之间的损失分配极不均匀和难以预测,这仅仅是因为并不是所有系统参与者都会与违约银行存在双边净贷记头寸。
  当损失由少数用户承担时,发生传染性违约的风险就会增大,因此,更多复杂的方法已经被采纳。举例来说,出资份额要反映每个代理人通常带给系统的风险暴露水平,而要独立于违约发生当日的风险暴露规模。另外一个可能的方法就是将出资份额与每个成员给予违约银行的任何双边贷记限额相关联。这两种方法将在专栏3-4中概述。依赖于质押品的损失分担制度的设计需要考虑一个重要的因素,即这些质押品被用于弥补缺口的速度。如果发生违约,资金可以迅速地被用于结算就显得至关重要,但达到这个目的与最小化提供质押品的机会成本之间存在冲突,也就是说如果代理人被要求提供低收益的流动性资产,那么他们面临的机会成本就可能更高。
  ……
展开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专栏目录
参编作者简介
引言
1 货币、银行与支付:历史演进和中央银行的角色
2 支付结算中系统性风险的来源
2.1 支付系统中信用风险的来源和化解
2.2 支付系统中流动性风险的来源和化解
2.3 支付系统中的操作风险和业务风险
3 支付结算系统的治理和管理
3.1 治理与管理的替代模式
3.2 中央银行在支付系统中的角色
4 中央银行未来面临的政策挑战
4.1 作为基础设施供给方的银行
4.2 全球化、创新和基础设施环境变化
4.3 我们往何处去?为什么这很重要?
术语

第一部分 货币、银行和支付:历史演进和中央银行的角色
1 货币和支付的基本原理
1.1 货币和支付的起源
1.2 银行及早期中央银行的出现
术语
2 支付、货币和金融稳定
2.1 作为最终结算资产的中央银行货币
2.2 支付和货币稳定
2.3 支付和金融稳定
2.4 支付系统对于实体经济的价值
2.5 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拓展与深化及其对中央银行金融稳定目标的意义
术语

第二部分 支付结算系统的系统性风险来源
3 大额支付结算系统的系统设计与信用风险来源
3.1 大额支付系统中的延迟净额结算
3.2 延迟净额结算系统中的信用风险管理
3.3 大额支付系统中的实时全额结算
3.4 结算模式的选择:大额支付系统普遍采用实时全额结算的动因
术语
4 大额支付系统中的流动性风险
4.1 流动性和延迟支付动机
4.2 支付系统中中央银行的流动性供给:理论研究
4.3 中央银行日间信贷政策的实践
4.4 降低日间担保信贷的机会成本
4.5 促进流动性有效循环的机制
4.6 混合支付系统的设计
4.7 支付的最优通道
术语
5 管理外汇、证券和衍生品交易清算与结算中的系统性风险
5.1 外汇结算风险
5.2 证券结算系统的结算风险
5.3 清算所的重置风险管理
术语
6 系统性风险的其他来源:操作风险和业务风险
6.1 操作风险
6.2 业夯风险
术语

第三部分 支付结算系统中的公共政策干预
第四部分 中央银行未来的政策挑战
参考文献
译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