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消费信贷管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404997
  • 作      者:
    本书编写组编著
  • 出 版 社 :
    企业管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基于银行经营者的敏感性和专业性,作者没有去纠缠消费信贷管理领域繁琐的技术细节,而是始终关注于那些能够赢得竞争优势的本质特征,诸如:如何获得足够的优质客户,如何避控高风险客户,如何掌控信贷额度,如何促进向优质客户交叉销售,以及如何管理消费信贷盈利能力等等。道与术,有所悟。
展开
作者简介
  《消费信贷管理》编写组,邀请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信银行、中国民生银行、龙江银行、中国人民大学多位专家组成。作者均为商业银行各业务领域的顶尖专家,既具有相关的国际视野和教育背景,又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
展开
内容介绍
  《基层银行·金融机构业务成长必修丛书:消费信贷管理》总结了美国最前沿的消费信贷管理知识,涵盖了消费信贷管理人应了解的所有管理要点,比如如何获得足够的优质客户,如何规避或控制高风险客户,如何控制客户的信贷额度,如何鼓励优质客户更多地使用银行的消费信贷产品,如何前瞻性地管理消费信贷业务的盈利能力,等等。对于那些想高效、批量地运作消费信贷业务的银行来讲,上述管理领域必须兼顾,忽视任何一项都会对消费信贷业务的操作造成不良影响。
  《基层银行·金融机构业务成长必修丛书:消费信贷管理》立足于消费信贷业务的本质特征,避免对该业务作过于复杂化和过于技术化的阐述。有位银行家曾说:“消费信贷业务再简单不过:银行以较低的利率借款,以较高的利率发放贷款,中间的利差就是银行的利润。”这种定义未免过于简单,但它的确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消费信贷业务的本质。一些银行太过关注消费信贷业务的技术细节,以致忽视了该业务所赖以建立的基本原则。
  消费信贷管理中最糟糕的事情莫过于,银行管理层将消费信贷决策完全交予纯技术人员解决。事实上,消费信贷管理不仅需要用到技术层面的信息,而且更为关键的是,银行管理人员应有能力超越技术层面的信息,从中揭示出更为基本和更为本质的事实,并依据这些事实制定合理的业务决策。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足够的背景知识,以迅速抓住问题本质,提出一针见血的质疑;管理人员必须确保自己不会被那些夸夸其谈的所谓“专家”糊弄,这些专家往往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缺乏全局观念和必要的背景知识,因此不能基于合理的判断以制定恰当的决策。《基层银行·金融机构业务成长必修丛书:消费信贷管理》能给银行管理人员提供全面的指导,使他们至少能提出正确的问题(提出正确的问题等于解决了大半问题),并能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银行的独特消费信贷管理模式。
展开
精彩书摘
  在竞争激烈的消费信贷市场中,业绩领先的金融机构是如何走向成功的?在长达60余年的现代消费信贷历程里,基业长青的零售银行又是怎样永续辉煌的?在看似简单的消费信贷业务背后,到底有哪些管理原则是至关重要的?
  本章将基于发达国家和先进银行的经验总结,向读者首次公开这些关于消费信贷管理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将是国内业界对消费信贷实现卓越管理的基石,是读者开启消费信贷管理这门学问的钥匙,也是我们这本著作的开篇内容和全书核心。不过,我们在讲述这些管理原则之前,有必要先简单介绍一下我国消费信贷的产生、现状和发展趋势。
  消费信贷的产生基础
  消费信贷是由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资金,用以满足消费需求的一种信贷方式。消费信贷的贷款对象是个人,贷款用途是用于消费,目的是提高消费者即期消费水平,促使消费者合理安排终生消费。
  消费信贷的产生和发展,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并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微观上,它是消费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消费者合理安排跨期消费水平的必然结果;宏观上,它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从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的必然产物。
  按照消费发展规律,消费需求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层次性。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逐渐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发展,由简单需求向多样化需求发展;二是无限性。消费需求是无限的,其满足程度,受可支配收入影响。可支配收入又分为即期收入和持久性收入。即期收入决定了即期消费水平,持久性收入决定了消费者对未来消费水平的预期。
  对消费者而言,既要满足其可支配收入的预算约束,又要实现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一个可行的办法是实行借贷消费,即以个人的持久性收入为保障,通过借贷,增加即期消费能力,实现跨期消费。通过消费信贷,一是可以解决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金额大、期限长的资金需求,缓解可支配收入增长滞后于有效需求增长的矛盾;二是可以给消费者更多的消费选择。消费者可以选择用即期收入消费,也可以选择借贷消费,以减少即期收入预算约束,实现跨期消费,合理安排即期与远期消费水平。
  在宏观上,消费信贷是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型的产物。在卖方市场下,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产品供不应求。这时,由于信贷资金短缺,而资源配置到投资领域效率较高,所以信贷资金主要流向投资领域,用于扩大生产,刺激总供给,而不是用于消费。随着经济的发展,宏观经济由卖方市场逐渐向买方市场转变,商品出现过剩,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变为总需求不足(主要表现为消费需求不足)。这时,信贷资金在消费领域的配置效率显著提高。通过发展消费信贷,将资金部分转向消费领域,就可以合理安排资源在投资与消费两个领域的分布,提高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率。
  在西方国家,消费信贷是在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二战以前,西方国家调控消费的主要手段是财政和收入政策。从20世纪50年代引入金融政策作为调控消费的重要手段开始,消费信贷就得到迅速发展。到了90年代,西方国家先后陷入经济衰退,有效需求不足,各国更是纷纷发展消费信贷,以刺激消费需求。
  目前,在美国、西欧等国家,消费信贷在整个信贷额度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一般为40%~60%。借债消费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居民的一个重要消费选择。在法国,1/2的家庭有债务,1/4的家庭靠贷款买房子。
  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成为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消费需求及消费层次呈多元化发展,客观上为消费信贷发展创造了条件。
  消费信贷的现行特征
  1 消费信贷总量逐年增加,增长速度逐年放缓。
  我国消费信贷业务发展迅速,1997年到2008年的年均增长率为61 16%,超过同期人民币贷款增速47 6个百分点。但受宏观经济政策和消费信贷基数不断增加的影响,增长率呈逐年走低趋势,最近五年的年均增长率为15 8%,个别年份的增长率甚至跌破10%,虽然在开办初期,消费信贷的成倍增长具有需求集中释放的不可持续性,但是近年消费信贷增速的持续下降在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消费信贷业务缺乏新的增长点。
  2 消费信贷总体深度较低。
  从供给深度看,消费信贷余额占全部人民币贷款的比重提高很快,从1998年的0 2%提高到2008年的12 28%,但是与发达国家40%~60%的比重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从需求深度看,2008年底全国消费信贷占GDP的比重为12 4%,占居民消费的34 35%。
  3 住房贷款持续占据主导地位。
  目前,我国消费信贷主要有住房、汽车、助学贷款、大件耐用消费品、个人信用卡透支和其他贷款等品种。自开办消费信贷以来,住房信贷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其比重基本在60%~75%之间。以个人房贷为主的个人消费贷款明显受制于房地产政策和市场变化。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逐步成熟,以及2003年以来国家加强房地产宏观调控等因素影响,房地产信贷高速增长的势头难以长期持续。2008年金融机构个人房贷合计余额29831亿元,新增2808亿元,与2007年新增7147亿元相比可谓冰火两重天,相当于同比减少了60 7%。
  4 期限结构以中长期贷款为主。
  受住房信贷占据主导地位影响,中长期消费信贷占个人贷款的比重一直在75%以上。以住房信贷为主的消费信贷结构,对银行来说,在通过抵押完善内控的同时也带来了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匹配的问题。随着利率市场化过程的深入和经济周期的波动,也对银行的经营管理带来重大考验。
  5 地域和人群分布不均衡。
  主要表现为由于居民收入水平以及消费能力存在较大差距,我国东西部地区的消费信贷情况分化明显。分地区看,东部地区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占全国个人消费贷款余额的70%以上,而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消费信贷市场规模相对较小,多数省份个人消费贷款在人民币贷款中的比重不到10%。分人群看,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底,有6330万人缴纳住房公积金,累计金额6260亿元人民币,但只有45%的住房公积金被用来发放住房贷款,而且只有17%的缴费者获得了公积金贷款。因此公积金贷款是低收入的成员对高收入家庭的补贴世行报告显示公积金贷款主要使高收入家庭受益 http://finance sina com cn  2006年11月15日  中国青年报。。分家庭而言,消费信贷与居民家庭资产结构密切相关。对社会来说,住房信贷在推动安居乐业的同时,也带来了城乡不均、贫富不均的问题。
  6 信贷风险总体较低。
  从资产质量看,个人消费贷款的不良率低于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不良比率,属于优质资产。分业务看,汽车和助学贷款风险管理压力较大,而住房信贷的整体风险还没有完全暴露。但是2008年6月以后,随着经济下滑态势进一步显露,失业压力增加,部分地区个人贷款逾期现象也有所增加。根据国外的经验,住房信贷风险暴露一般在10~15年。从1998年开始发展住房消费信贷至今,我国住房信贷发放已超过十年,防范住房信贷风险显得尤为重要。美国次级债券危机爆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银行对不合格信贷者放松要求,随意发放抵押贷款。这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7 银行卡产业发展迅猛。
  据中国银联统计,截至2008年底,我国银行卡发卡总量达18亿张,同比增长22 45%。境内联网商户118万户,联网POS机具185万台,联网ATM机近16万台,同比增长30 1%。在发卡量大幅度上升的同时,银行卡交易规模也相应增长。2008年,我国银行卡消费额约占同期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重的30%,比2007年提高近8个百分点。
  消费信贷的发展趋势
  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预计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消费信贷市场还将继续呈加速发展态势。
  首先,国民收入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之间是消费信贷发展最快的时期。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以住房和汽车为主导的消费信贷业务将进入快速增长期。从现在到2020年左右,中国正好处于这个时期。国际经验显示,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的潜在规模在十几万亿元人民币,目前开发的还不及5%,中国消费信贷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第二,中国人口总量还在继续增长。由于消费观念的转变,对消费融资的需求将不断增加。根据预测,中国人口将在2040年达到高峰,总数达到16亿(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课题组,2000),新增的消费群体缺少储蓄实力但有巨大的潜在需求。按照生命周期理论,人在年轻时收入低但支出大,要打破融资约束就必须依靠消费信贷。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新的消费群体的潜在消费需求正迅速转化为对消费信贷的需求。
  第三,直接融资比重的上升,迫使银行重视对个人业务的开发。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优质企业正以发行债券、股票等融资方式取代贷款,银行如果想保持长期、持续发展,必须加大对个人客户市场的开发。根据摩根大通的资料,国内股债融资比例已由2004年的4%增至2006年的9%,而银行贷款相应由93%急降至84%。
  第四,国际经验表明,消费信贷的市场规模通常也会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长。以美国为例,美国消费信贷(含住房按揭)起步早,消费信贷的增长随着经济周期而呈现巨大波动,但总体发展迅速。美国消费信贷余额(包括美联储发布的美国资金账户流动上的消费信贷与住房按揭贷款)占GDP的比重1971年为59 4%,2001年底上升至103 6%。因此综合起来看,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的消费信贷市场将进入一个比较长期的快速增长阶段。
  第五,消费信贷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由若干家银行控制消费信贷市场的局面将一去不复返。市场中将不断有新的竞争者踊入。如2010年1月,银监会正式批复了三家银行筹建消费金融公司的申请。中国银行、北京银行、成都银行将分别在上海、北京、成都筹建消费金融公司,办理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和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此外,一些跨国银行也会加大在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的扩张。
  随着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信贷监测体系以及社会信用体系都将得到不断的强化和完善。
  消费信贷管理的基本原则
  对消费信贷管理基本原则的归纳与总结,必须依靠发达国家消费信贷业务所取得的经验。发达国家银行开办消费信贷历史悠久,基本上已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消费信贷业务运行管理模式,消费贷款发放范围广泛,已经渗透到了各个社会阶层和区域,而且消费贷款的种类丰富,已经涵盖了绝大多数商品。基于我们研究团队的课题成果,我们认为,完善的消费信贷管理必须遵循以下五大基本原则:
  1 必须合理平衡风险与回报。最大化利润要优于最小化风险。
  2 必须周密做好事先规划。在获得和管理客户两个环节进行完善的事前规划,能有效防范绝大多数的事后问题,如催收贷款和核销呆坏账。
  3 必须科学运用概率管理。运用科学的统计概率管理工具,可以有效地提前预测风险。
  4 必须建立健全管理信息系统。在建立健全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有效利用和持续分析管理信息。
  5 必须明确界定风险管理职责。风险管理有多种途径可供选择,但最关键的是要明确界定风险管理的职能。
  这五大基本原则是贯穿本书的核心。
  平衡风险与回报
  任何业务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获得利润,从而满足管理层的要求并给股东提供合理的回报。同样,消费信贷业务的终极目标并不是最小化呆坏账水平,而是尽最大努力平衡风险(损失额或呆坏账核销额)和回报(最优利润)。这可以理解为,在未参考产品利润或损失数据的情况下,单纯谈论呆坏账核销水平毫无意义。此外,不同产品的风险/回报特征有很大差异。以美国为例(次贷危机发生前),信用卡的呆坏账核销率高达5 5%~6 5%,而住房抵押贷款的呆坏账核销率只有0 2%~0 4%(20~40个基点);与之相平衡,信用卡的资产回报率也显著高于住房抵押贷款。
  对银行来讲,是否应推出或保留某个消费信贷产品的关键决定因素是,该产品能否带来足够的利润。也就是说,该产品所带来的收入与该产品的成本(尤其是核销成本)之间是否有足够大的利差,从而使得承担该产品的风险对银行而言有利可图。有时(当然并不总是这样),消费信贷产品的回报足够大,能完全弥补与该产品相关的风险;例如,在框形图的左下方,即低风险/低回报区域,分布在前述理论直线两侧的信用卡、抵押贷款和其他主要消费信贷产品均具有可以接受的风险/回报特征。再比如,在框形图的右上方,即高风险/高回报区域,次级贷款或C&D贷款也具有可以接受的风险/回报特征。有些高风险的消费信贷产品的盈利能力并不强,比如框形图左上方的一些产品。还有一些产品的盈利能力太差,风险又太高,以至于在框形图中无法为这些产品找到合适的位置,这里干脆省去了这些产品。落在框形图右下方即低风险/高回报区域的只有唯一一件产品,即借记卡。借记卡具有相对较高的交换费(Interchange fees)收入,由于其根本不提供任何信用,因此风险很小。专营卡由商场及其他零售商发行。发行人之所以愿意接受专营卡较低的盈利能力,是因为专营卡能显著提升发行人商品的销售量,由此所带来的销售利润能弥补专营卡盈利能力的不足。大额无担保贷款在美国的发行量日渐式微,这种产品的灵活性不如标准信用卡,安全性不如以住房作抵押的信用额度。由于房屋担保信用额度具有税收方面的优势,随着房屋担保信用额度市场渗透度的提高,大额无担保贷款的市场份额日益丧失。相比该产品的风险水平,大额无担保贷款的定价明显偏低,这也是该产品日渐没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书将探讨各种消费信贷分析技巧,以帮助零售银行合理地管理其贷款组合。在此基础上,银行就能判断自己是否有能力接受风险更高的贷款产品(即从这些产品中所获得的回报能否足以抵销产品的高风险),或者是否只能满足于传统的低风险贷款产品。
  很多银行都是风险厌恶型的贷款人。银行中负责消费信贷审批的相关人员经常被告诫,贷款审批以保守为宜。传达给贷款审批人的信息就是,向少数信用不佳的客户发放贷款无异于给银行的经营埋上了定时炸弹。如果银行的目标是最小化坏账核销额,而不顾虑这一目标对银行业务量和盈利能力的影响,管理层就不会花费太多精力考察业务量和盈利能力方面的负面结果,毕竟,对业务量的负面影响短期内很难量化(尽管长期内负面影响会日渐显著),而核销额方面的正面结果在短时间内即一目了然。
  在某些情况下,临时采用风险厌恶政策比较可取,比如在银行面临严重的资本不足问题时。这种资本不足问题可能源于呆坏账,如贷款损失、交易损失或某一地理区域或某种产品的不良业绩。在即将面临监管检查时,为改善资本不足问题,银行管理者可能会采用最小化核销额和费用的政策,或采取任何必要的措施,直至银行的运营步入正轨。
  做好事前规划
  完善的事前规划是成功的消费信贷管理不可缺少的一环。规划开始于明确利润来源和获利方式,好的规划还必须确定实现利润目标的详细步骤,以及规避潜在损失的具体举措。在信用卡业务刚刚兴起并蓬勃发展之际,一些银行的高级管理层为迅速开展信用卡业务,在未作全面的事前规划的情况下,敦促属下立即着手信用卡业务的部署和实施,这种仓促上马的做法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规划可以十分简单,比如只需明确贷款回收人员是否有能力在一个月之内处理上千个电话;规划也可以十分复杂,比如需要在银行中建立控制和测试单元,以全面了解即将发起的面向新的目标市场的大批量邮寄征购的潜在结果。操作系统失败(包括过时的信用评分系统、计算机处理能力不足以及未受过培训的员工或员工数量不足等问题)会给正处于扩张期的消费信贷业务带来致命的打击,特别是当运营经理甚至都不能获得准确的数据以明确问题出在哪时,情况会更为严重。很多银行都没有完善的损失规避计划,然而该计划对消费信贷业务的成功运行至关重要。下一章将讲解事前规划流程的具体步骤。
  运用概率管理
  消费信贷业务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每笔贷款的额度相对较小,但贷款的笔数很大。这种特点使得消费信贷业务具有统计意义上的风险分散性,也就是说,利用多种数学工具和计算机软件,贷款人能以一定的置信水平从统计意义上预测消费者的行为。在消费信贷业务中,表示概率管理的一般术语为“信用评分”。如果贷款人能获得足够多的关于客户和潜在客户的信息,他们就能给客户打分,并计算客户发生特定信用事件的可能性。由此就能很好地控制客户的信用风险,并能完善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
  消费信贷业务与博彩业和保险业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三者都通过统计手段来控制风险。尽管博彩业总是大张旗鼓地宣扬个人高中头彩(比如报纸上不乏这样的醒目标题:“一工人高中3 500万元头彩”),但这个行业的规则永远是“赌徒必输”。概率结果永远有利于博彩公司,而不是参与赌博的个人。正是因为如此,大西洋赌城、蒙特卡罗及拉斯维加斯才能从当初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发展成为如今举世闻名的休闲城市。博彩公司永远赚大头,因为每场赌博的输赢概率都经过了仔细计算,博彩公司稳操胜券的概率会更大一些。
  类似地,保险公司的经营也以自然灾难的发生概率为基础,比如飓风、1 000万元的人寿保险支付以及地震等小概率事件,当然概率计算的结果永远都会更有利于保险公司。以人寿保险为例,一个30岁的人活到31岁的概率几乎等于100%,但95岁的人活到96岁的概率就要小得多。
  在消费信贷业务中,信用评分适用同样的概率法则。世界上还没有哪个系统能准确地预测某个个体是否会违约,信用评分系统只能给出该个体违约的概率。类似地,在博彩业中,某个赌徒在某一天的输赢也是一个概率问题。
  统计技术的应用使得银行能在一定置信水平下预测大量账户(即消费信贷组合)的未来业绩,这是消费信贷业务最令人兴奋的地方,同时也给消费信贷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仅仅知道有哪些统计工具可用还远远不够,必须对这些工具加以科学管理和合理应用。最重要的是,银行必须拥有一套合适的管理信息系统,才能准确解读业务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采取行动。
  关于信用评分的系统开发与一般模型,将在第3章中详解。
  开发和利用管理信息系统
  消费信贷业务的管理取决于银行设计、开发和解读管理信息的能力。这里的“管理信息”是指为全面了解消费信贷业务所需的运营数据以及收入和费用数据。管理信息既包括有关未来将会发生什么的预测信息,也包括当下正在发生什么的实时报告。如果消费信贷组合得到了很好的管理,那么通过考察相关管理信息,银行往往能很快揭示出业务运营是否存在问题以及问题出在哪。通过管理信息系统(MIS),银行能及时发现贷款质量的任何变化,比如某业务区域高风险的D级贷款的实际比例为27%,而预算比例仅为8%。对于管理不善的消费信贷组合而言,比如在相关管理信息系统缺位的情况下,对最基本的问题都很难找到答案,例如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实际单位成本与预算单位成本间的差距会这么大(比如实际单位成本为156美元,而预算单位成本仅为75美元)。没有健全的管理信息系统,银行管理层甚至都不知道到底应查看哪些信息,直到会计人员告诉他们“上月的费用的确过高”,但这时往往已错过了最佳的管理干预时机。
  面对数目繁多的消费信贷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只是问题的一部分,并且不是最棘手的部分。最艰巨的挑战也许在于获得运营部门对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支持与配合。在业务扩张和实施管理信息系统之前,银行管理层必须明确这些问题,以确保管理信息系统能得到整个银行的接受并能顺利运行。
  还有一个问题是,职能经理向高级管理层提交的信息往往过于琐碎。例如,信用评分经理所提交的消费信贷组合业绩报告可能会按评分区间(620、625及650等)、月份、业务达成日期、产品以及子产品等范畴来分析消费信贷组合的业绩。尽管这些范畴可能是十分重要的指标,它们能揭示信用评分系统的效用,银行也的确应授权某个个体负责分析这些指标,但这种分析太过琐碎,以至于它们已失去了管理信息的要义,充其量只能称之为“数据”。用图形展示管理信息十分有用,与单纯的数据相比,图形的好处是,业务趋势和业务结构一目了然。
  开发和利用管理信息系统的诀窍在于,银行应仅依赖于少数真正重要的信息的关键报告,与此同时,这些信息又有足够的细节数据提供支持,从而允许银行进一步调查和确认业务运营中所存在的根本问题。对管理信息系统而言,有时简单比复杂好。具体到消费信贷业务,没有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成功开展消费信贷业务将不可想象(本书中的很多实例都验证了这一点)。我们将在第11章中详细探讨管理信息系统。
  界定风险管理职能
  银行应明确界定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职能。这种界定有各种途径可供选择,两种极端的情形是:(1)所有人都需承担风险管理职能;(2)任命一个专门的风险经理,风险经理负责考察和平衡消费信贷业务领域不同个体的目标体系的差异,比如有些个体以最大化业务量为目标,另一些个体以最小化成本为目标,还有一些个体具有其他的业务目标,这些目标相互之间可能具有内在冲突,如果不加以协调,很可能会损害整个消费信贷业务的利益。由于单个个体的目标一般仅局限于个体自身的利益考虑,为使个体在自身局部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能兼顾到整个消费信贷业务的总体利益,有必要从全局出发,对不同个体的目标作总体协调。
  上述两种职能组织方式都具有现实可行性,其中第一种组织方式(即所有人都需承担风险管理职能)要求消费信贷业务领域的相关人员都具备风险管理专业知识和经验,并在实现完善的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方面具有共同的意愿。第二种组织方式(任命专门的风险经理)在业务量较大的银行中更为常见。理想状态是,各个风险管理专家能利用完备、简练的管理信息系统,开诚布公地探讨其对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不同意见,以使各种观点能取长补短,最终达成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目标。
  关键是要记住,不存在适合于所有银行的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模式。无论银行选择哪种风险管理模式,如果不能协调各个风险管理专家对风险/回报特征的认识,银行的消费信贷风险管理势必会变得一团糟。
  消费信贷管理的上述五个基本原则是理解和控制信用循环的基础。下面将简要地探讨一下本书在描述和定义消费信贷业务时所用到的理论模型。
  示例1展示了信用循环管理中所涉及到的五个步骤,这五个步骤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这五个步骤是:规划消费信贷产品,获得客户,维持客户,回收到期贷款,以及核销部分呆坏账。模型的核心是信用循环管理,上述五个步骤都围绕这一核心目标进行。健全、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是实现信用循环管理目标的关键所在。随后各章将详细探讨这五个步骤,每一步的结果都是下一步的开始。例如,只有了解了拖欠贷款和发生贷款违约的客户的数目和类型,银行才可能规划新的消费信贷产品或对现有产品作出修正。类似地,在增大信用限额后或在改变获得客户政策后,消费信贷客户的业绩信息是事前规划流程的重要参考因素。
  本书总结了美国最前沿的消费信贷管理知识,涵盖了消费信贷管理人应了解的所有管理要点,比如如何获得足够的优质客户,如何规避或控制高风险客户,如何控制客户的信贷额度,如何鼓励优质客户更多地使用银行的消费信贷产品,如何前瞻性地管理消费信贷业务的盈利能力,等等。对于那些想高效、批量地运作消费信贷业务的银行来讲,上述管理领域必须兼顾,忽视任何一项都会对消费信贷业务的操作造成不良影响。
  本书立足于消费信贷业务的本质特征,避免对该业务作过于复杂化和过于技术化的阐述。有位银行家曾说:“消费信贷业务再简单不过:银行以较低的利率借款,以较高的利率发放贷款,中间的利差就是银行的利润。”这种定义未免过于简单,但它的确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消费信贷业务的本质。一些银行太过关注消费信贷业务的技术细节,以致忽视了该业务所赖以建立的基本原则。
  消费信贷管理中最糟糕的事情莫过于,银行管理层将消费信贷决策完全交予纯技术人员解决。事实上,消费信贷管理不仅需要用到技术层面的信息,而且更为关键的是,银行管理人员应有能力超越技术层面的信息,从中揭示出更为基本和更为本质的事实,并依据这些事实制定合理的业务决策。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足够的背景知识,以迅速抓住问题本质,提出一针见血的质疑;管理人员必须确保自己不会被那些夸夸其谈的所谓“专家”糊弄,这些专家往往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缺乏全局观念和必要的背景知识,因此不能基于合理的判断以制定恰当的决策。本书能给银行管理人员提供全面的指导,使他们至少能提出正确的问题(提出正确的问题等于解决了大半问题),并能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银行的独特消费信贷管理模式。
  ……
展开
目录
第1章 导论
消费信贷的产生基础
消费信贷的现行特征
消费信贷的发展趋势
消费信贷管理的基本原则

第2章 产品规划
银行总体战略
背景分析
产品开发
产品测试与市场推广
本章小结

第3章 信用评分
信用评分概念
开发信用评分系统
一般信用评分模型
本章小结

第4章 客户获取
寻找潜在客户
客户筛选
通知被拒客户
分配信用额度

第5章 客户组合管理
常规客服与客维
客户组合管理

第6章 贷款回收战略
制定贷款回收战略
寻找战略突破口
本章小结

第7章 贷款回收战术
贷款回收系统
催款电话
特殊的贷款回收战术
个人破产
外部贷款回收机构
本章小结

第8章 间接消费信贷
涉及经销商的间接消费信贷
贷款审批决策
违约贷款处理
识别和防范经销商欺诈
管理信息系统
汽车租赁融资
涉及零售商的间接消费信贷
专营卡业务的打包出售
一点经验教训

第9章 住房抵押贷款
贷款的实际到期期限
产品规划
贷款审批流程
信息的进一步验证
房屋净值贷款/第二抵押贷款
贷款回收流程
违约贷款处理

第10章 产品盈利能力分析
消费信贷业务的盈利能力分析
贷款的资金来源
本章小结

第11章 管理信息系统
本章小结

第12章 组织与管理结构
管理结构
职权划分
风险经理的职责
风险管理培训

第13章 经济衰退与消费信贷管理
历史上的经济衰退
经济衰退期的消费信贷管理
本章小结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