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我国金融监管协同机制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4138597
  • 作      者:
    罗嘉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罗嘉,经济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金融监管。在《经济日报》、《财贸经济》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
内容介绍
  金融全球化与金融产品复杂化,使金融监管出现了“协同”的趋势。《我国金融监管协同机制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经济管理论丛》将系统科学中的协同学引入金融监管,运用开放系统分析法和协同分析法,深入研究金融协同监管的理论、方法与机制,从而系统地分析我国的金融监管协同机制。
精彩书摘
  我国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在2004年6月联合签署《在金融监管方面分工合作的备忘录》(简称《备忘录》)后,建立了监管联席会议机制和经常联系机制。此后,许多学者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张钢(2005)对《备忘录》和目前的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做出了评价,认为这一制度在法律保障、具体监管业务的协调等方面存在不足。巴曙松(2006)、廖凡(2006)、梁伟(2006)等对我国各个金融监管机构是分是合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尽管我国建立了监管联席会议机制和经常联系机制,但尚未建立起与目前金融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为了进一步完善金融协同监管,学者们提出:建议在三个监管部门联席会议下面建立司局级监管协调合作小组,作为金融监管协词的常设机构,而且还应吸收人民银行和财政部作为小组成员(朱广德和刘红梅,2005);要制定《中国金融业监管协调法》(张强,2006);对银行进行联合现场检查,并且在监管机构之间实行交叉人事制度安排(郭春松,2007)等。毫无疑问,这些措施如能尽快实施,都将提高金融监管协同机制的有效性。
  我国的监管部门要走国际化的道路,就要先学习别国的成功经验。于是,在分析国内情况的同时,有部分学者把目光投向了对发达国家协同监管实践的经验总结和借鉴方面。黎四奇(2002)介绍了欧盟在对金融集团进行监管方面的立法,徐天春(2002)、李文泓(2003)、徐少华和郑建红(2004)先后搜集了美、英、德、日、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在金融协同监管方面的立法和实践,认为这些国家在信息共享、联合检查、委托检查等方面的协调值得我国借鉴。而乔海曙(2003)则认为英国树立了全球金融监管改革的典范。总体来看,世界各国在中央银行、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合作机制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安排。第一个层次是由法律直接规定协调与合作的框架和安排,或由法律做出原则性要求。第二个层次是在机构之间签署谅解备忘录,对在法律中难以细化的协调、合作事宜做出明确的规定。第三个层次是在操作层面上做出一系列安排。各个层次的设计都遵循了责任明确、避免重复、节约监管成本、减轻被监管机构负担、提高监管效率的原则(李文泓,2003)。这些都是我国在实施协同监管过程中应当考虑到的。
  1.3.3.2金融监管的跨国协同
  随着金融监管实践的目标、主体、客体、方式、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变迁,经济金融全球化首先要求金融监管理论与实践去研究和应对金融监管的国际化和国际合作问题(白钦先,2000)。于是,以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一些学者开始了对金融监管的国际化与国际合作问题的讨论,例如,姚莉(1998)、毕小龙(2000)、陈隆建(2001)、赵家敏(2002)、林俊国和傅海波(2002)、郭春松和朱孟楠(2004)、王敬伟(2006)、谢群(2007)等。
  金融监管国际间的协调与合作,主要是指国际经济组织、金融组织与各国以及各国之间,在金融政策、金融行动等方面采取共同步骤和措施,通过相互之间的协调与合作,达到协同干预、管理与调节金融运行并提高其运行效益的目的(白钦先和朱孟楠,2003)。而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又可分为各国金融监管当局之间的合作、监管当局和国际组织的合作以及国际组织之间的合作等(刘宇男,2003)。近年来,国际金融协调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一是,国际金融协调的主体有多极化的特点;二是,协调的重心也转向资本流动和金融市场监管;三是,实际操作与之前订立的协调规则难以保持一致,协调过程中最终目标的实现存在较大的技术性障碍。例如,各国监管当局在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方面的差异,可能会增大全球性银行统一落实的难度(巴曙松,2003)。
  ……
展开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
1.2.1 协调
1.2.2 合作
1.2.3 协同
1.2.4 金融监管的协调与合作
1.2.5 金融监管协同机制
1.3 文献综述
1.3.1 金融监管理论
1.3.2 金融协同监管研究
1.3.3 中国金融监管协同机制研究
1.3.4 协同学在金融监管中的应用研究
1.3.5 总体评述
1.4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协同学的核心思想与优势分析
2.1 协同学理论研究概况
2.1.1 协同学的形成
2.1.2 协同学的主要思想
2.1.3 协同学的基本概念
2.2 协同学跨学科应用的优势分析
2.2.1 协同学在定性研究中的优势
2.2.2 协同学在定量研究中的优势

第3章 协同学在金融监管研究中的适用性分析
3.1 协同学应用于金融监管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3.1.1 金融监管系统是开放系统
3.1.2 金融监管系统是复杂系统
3.1.3 金融协同监管是集体行为
3.1.4 金融监管可以用协同学来诠释
3.2 协同学应用于金融监管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3.2.1 研究金融监管与金融系统的关系需要协同学
3.2.2 探索金融监管的运动规律需要协同学
3.2.3 寻找金融监管协同发展的因素需要协同学

第4章 金融监管的协同运动分析
4.1 金融监管的协同学界定
4.1.1 一般定义
4.1.2 单一变量的简单系统
4.1.3 多个变量描述的复杂系统
4.2 金融监管系统内部的运动
4.2.1 金融监管系统的子系统
4.2.2 金融监管系统内部的运动规律
4.2.3 金融监管系统的序参量
4.3 金融监管的协同度
4.3.1 金融监管协同度的概念
4.3.2 金融监管协同度模型
4.3.3 模型的意义
4.4 小结
4.4.1 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是促进金融监管演化的最主要力量
4.4.2 金融协同监管来源于系统内部的协同运动
4.4.3 金融协同监管必须掌握“度”
4.4.4 金融监管需要经济中其他系统的配合

第5章 我国金融监管协同机制的现实评价
5.1 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演进
5.1.1 银行监管体制的形成
5.1.2 证券监管体制的形成
5.1.3 保险监管体制的形成
5.2 我国金融监管协同机制的现状
5.2.1 我国金融监管协同机制的指导原则
5.2.2 我国金融协同监管的职责分工
5.2.3 协同监管信息的收集与交流
5.2.4 协同监管的工作机制
5.3 我国金融监管协同度的测算
5.3.1 模型的构建
5.3.2 指标的选取
5.3.3 数据来源
5.3.4 计算结果
5.3.5 模型的结论
5.4 我国金融监管协同机制的不足之处
5.4.1 在监管金融控股公司的权责界定上含糊其词
5.4.2 在法律安排上的缺失
5.4.3 缺少执行协同职能的专门机构
5.4.4 信息共享渠道不畅
5.4.5 日常检查震慑力不强
5.4.6 人员交流较少

第6章 金融监管协同机制对监管效果的影响
6.1 缺乏金融监管协同机制的监管案例分析
6.1.1 缺乏协同机制将导致对全能银行的监管失败
6.1.2 缺乏协同机制将导致对产业资本形成的金融集团的监管失败
6.1.3 缺乏协同机制容易滋生监管腐败
6.2 金融监管协同机制不完善条件下的监管案例分析
6.2.1 协同机制不完善将导致监管漏洞的出现
6.2.2 协同机制不完善将导致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失败
6.2.3 协同机制不完善将延误监管和拯救的时机
6.3 协同机制对金融监管的重要作用

第7章 外国金融监管协同机制的经验借鉴
7.1 六国金融监管协同机制的比较
7.1.1 比较的内容与目的
7.1.2 样本的选择
7.1.3 列表比较
7.2 国外金融监管协同机制的共同经验
7.2.1 遵循权责明晰、减负高效的原则
7.2.2 用法律的强制力确保协同机制的运作
7.2.3 成立专门的机构执行协同职能
7.2.4 信息收集实行分工与信息的高度共享
7.2.5 联合检查与委托检查相结合
7.2.6 多层面的人员交流

第8章 我国金融监管协同机制的完善
8.1 完善金融监管协同机制参与主体的对策
8.1.1 增加参与主体、明晰监管权责
8.1.2 构建五方协同监管框架
8.2 完善金融监管协同机制执行主体的对策
8.2.1 建立执行协同职能的专门机构
8.2.2 强化执行协同的专门机构的职责
8.2.3 完善专职执行机构的内部设置
8.3 完善金融监管协同机制法律依据的对策
8.3.1 整合金融法律法规
8.3.2 完善金融监管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
8.3.3 加快金融协同监管法律法规的制定
8.4 完善金融监管协同行为的对策
8.4.1 信息高度共享
8.4.2 多种检查方式相结合
8.4.3 人才培养和人才交流并进
结论

附录
附录A 第5章的原始数据
附录B 5.2节的资料
附录C 5.3节的资料
附录D 中国金融协同监管的法律法规条文摘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省本级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