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洞察力的原点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639147
  • 作      者:
    (日)大前研一著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地方,从事商业经营的人根据其所面对的状况,都可以被大致分为以下几类:面对挑战的人,遇到困难的人,春风得意的人,身负重任而感到迷惑的人,失落的人……
  但是不管面对何种状况,我们都必须保持前进的脚步。就算身处痛苦之中,就算接下来要面对失败,只要将“用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的态度贯彻到底,就能够找到在这个没有答案的时代生存下去的方法,就能够在没有道路的方向上继续走下去。即便未来的路上充满荆棘,也可以全速前进。
  ——大前研一
  如果你属于——
  · 面对挑战的人
  · 遇到困难的人
  · 身负重任而感到迷茫的人
  那么——
  · 这是一本让你改变陈旧思维模式的好书。
  ·《洞察力的原点》是一本能够不断鞭策自己的好书。
  ·《洞察力的原点》是一本能够伴随你成长的好书。
  《洞察力的原点》充分凝聚了大前研一数十年的智慧精髓,并以216则智慧箴言的形式呈现给广大读者。每一位读者都能根据其中箴言警句的指导,改变自己陈旧的思维模式,提升思维的洞察力,最终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勇敢迎接未来的挑战。

展开
作者简介
  大前研一,1943年出生于日本福冈县。早稻田大学理工系毕业,获得东京工业大学原子核工科硕士学位和麻省理工学院原子力学工科博士学位。
  曾任麦肯锡咨询公司日本分社社长,1994年辞职。之后从事跨国公司和亚太地区国家经济顾问执业,期间大胆提出了“无国界经济学”和“地域国家论”等观点。被《经济学人》杂志评为“全球五位管理大师”之一、“日本战略之父”。
  著有《大资金潮》、《无国界的世界》、《心理经济学》、《M型社会》、《思考的技术》、《专业主义》、《OFF学》、《知性力》、《低智商社会》等多部有影响力的著作。
展开
内容介绍

  《洞察力的原点》内容介绍:不论身处何种时代,最大的敌人都是我们自己。
  你今天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你将拥有一个怎样的明天。
  ——大前研一
  “全球五位管理大师”之一、日本战略之父大前研一将其富有智慧的思维方式进行了系统化的整理,精选出216则原创箴言警句,汇集成这本《洞察力的原点》。
  《洞察力的原点》从思维方式、人生态度、领导力、战略制定、梦想启动等方面,给予读者充分的指导,旨在提高每个人的洞察力,避免思维僵化及思维懒惰的状况发生。同时,作者告诉我们要学会不断给自己提问题,养成“用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的习惯。只有在周密的逻辑思考过程中,才有可能发现那些平时被忽视的细节以及不够严谨的行动计划,从而及时应对变化并加以调整,取得成功。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美国:经济危机与虚假繁荣的终结
  被误读的全球经济格局
  说起来在2009年,我们的确常常听到“G2”(两国集团体制)这个说法。然而,当时的成员国之一,曾经被誉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现在却渐渐衰落。冷战结束之后,美国的有识之士们曾经立下豪言壮语:“美国的繁荣还将持续半个世纪之久。”谁知道仅仅10年之后,小布什总统便让美国的形势急转直下。
  现在,深信“变革”的人们寄希望于奥巴马政府,然而美国的未来究竟会怎样,却不得而知。美国人开始自问“美国究竟会怎样”。2010年11月3日的美国总统中期选举,共和党赢得了标榜“小政府·强政府”的茶叶党(Tea Party)的支持并大获全胜。这也意味着美国对外干涉的机会将进一步削减。
  冷战结束后,美国受国内犹太人的利益驱使,将对外方针从美苏对立转向了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对立。这正是错误的根源所在。这样的美国不仅无药可救,未来也是一片迷茫。
  在欧洲,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已经对立了上千年之久,现在继续这种对立,根本毫无建设性意义。况且,目前欧洲的主要国家如英国、法国、西班牙等,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人口占其总人口的比例约占5%。因而,从内政的角度来说,也很难采取反对穆斯林的政策。
  话题再回到美国。自1991年的海湾战争之后,美国历经了老布什、克林顿、小布什、奥巴马四届政府近20年的时间,各届美国政府接二连三地发动着错误的战争,毫无意义地消耗着自己的实力。
  在经历了“雷曼事件”的噩梦之后,世界经济的格局显然已发生了大幅度的“范式转移”。然而,对于这种趋势的把握,如今仍然沉浸在“世界警察”的自我幻想中无法自拔的老牌霸权主义国家,只能说是完完全全地误读了自己和世界。美国政府不计后果地增加财政赤字、继续放松银根,带来的后果不仅仅是10%的高失业率,国家债务也在不断地刷新历史纪录。虽然美国政府拼尽全力依靠美元贬值政策鼓励出口以维持就业率,然而其效果并不显著。
  完全看不到经济复苏的苗头,这情景着实让人觉得可悲。
  奥巴马政府的救市政策有效吗?
  2008年9月,美国大型证券公司雷曼兄弟破产。在经历了所谓的“雷曼事件”之后,原本在11 000点的纽约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急速下滑,到2009年3月6日这一指数已暴跌至6 469.95点。然而,随后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此后又开始急剧反弹,仅仅两个月之后便突破8 000点。之后便一路保持猛增的势头,时隔一年之后于当年的10月重返10 000点。
  进入2010年,尽管受到希腊财政危机的影响,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有过大幅跌落的局面,但总体上仍维持在10 000点之上。
  这究竟是否意味着,美国就此已经摆脱了这场前所未有的大危机呢?
  答案是否定的。股价的回升不过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实施“声东击西”巧计带来的结果。
  奥巴马在2009年1月就任美国总统之后,不断强调“为了重振美国经济将不遗余力,向私有制企业注入资金也在所不辞”等。事实上,奥巴马政府已先后向美国国际集团(AIG)、花旗银行、美国银行等众多金融机构,以及通用、克莱斯勒等企业注入了大量的政府资金。
  之后,他还向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UAW)下达将养老金债务、劳动债务等转成股权的指示,要求投资基金进行认购,并公开点名批评认购不力的基金,无一不在显示着强权的威力。
  在此之前,美国政府向私有制企业,尤其是制造业等投入资金这样的事情还真是闻所未闻。1979年,李·亚柯卡(Lee Iacocca)出任濒临经营危机的克莱斯勒公司的总裁时,美国政府也只不过提供了15亿美元的担保贷款而已。
  而像这次,以保护国内资本和就业为名目,不顾国家形象出手挽救私有制企业的美国,已经不能再称其为自由主义经济了。
  顺便提一句,回顾过去,依靠目前美国这种办法获得成功的例子,历史上还未曾出现过。法国、意大利、英国等国也曾经有过将本国私有制企业国有化的举措,但大部分都以失败告终。换言之,奥巴马所采取的经济政策很明显是超出常规的举动。当初,他之所以能够获得非常高的民众支持率,无非是因为经济危机下人人自危,他们纷纷忘记了历史的教训,寄希望于强势的政府来拯救自己。
  奥巴马的声东击西引资策略
  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奥巴马总统筹措资金的方式。当时,面对已经超过GDP(国内生产总值)6%的巨额财政赤字而苦苦挣扎的美国政府,应该没有任何余力负担7 000亿美元的财政支出。
  增税应该是一个办法。然而,奥巴马从一开始便答应民众要减税,一旦增税无疑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因而“增税”是万万说不出口的。如果像日本那样,个人金融资产达到1 400万亿日元的话,政府就可以颁布“德政令”将其作为财政融资的资金来源。但是,美国民众估计没有如此丰厚的积蓄,因而这条路也是行不通的。
  那么,一边让印钞机飞速运转,一边拼命花钱又如何呢?这样的后果便是美元价值顷刻之间暴跌,美国经济遭遇前所未闻的通货膨胀。
  总而言之,美国政府是摆明了要出手挽救本国的主要企业,但显而易见,仅靠他们自己的力量是无论如何都办不成的。
  那么,美国总统奥巴马采取了什么方法呢?他声东击西,制造假象,将“徘徊”在世界各处的游资(无国籍的金钱)吸引进美国,用这笔资金来拯救本国的企业。
  接下来,我详细地解释一下奥巴马的“声东击西”策略。
  2009年5月7日,美国财政部、美联储(FRB)等美国金融部门公布了针对19家规模最大的银行的压力测试结果(银行经营稳健性检测)。测试结果判定,共有10家银行需要增强资本,需要筹募的资金总额高达746亿美元。其中,资本不足的美国银行、富国银行、通用汽车金融公司(GMAC)的资金缺口分别为339亿美元、137亿美元和115亿美元。这些银行需要通过政府直接注资,或者靠自己从市场筹措资金等方式填补资金的缺口。
  而这正是奥巴马的“声东击西”策略。将问题锁定在资本不足这一点上,采取“资金缺口仅仅只有这么多”这样的表述方式,如此一来,投资家们就会以为资金缺口已经见底,并因此感到安心。事实上,金融机构持有的债务绝不仅仅只有这些。
  以花旗银行为例。压力测试判定其资金缺口为55亿美元,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这55亿美元既不包括事先设定的“发生损失将由政府进行补偿”的80%左右的高风险资产,也不包括表外记账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商品、消费者贷款证券化商品等庞大的不良资产。
  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美国财政部部长蒂莫西·盖特纳相继发言,声明“美国经济已到谷底”、“已出现信心恢复的征兆”等,也是为了吸引游资流入美国的战术之一。
  结果,这招“声东击西”非常奏效,美国吸引了在世界各地“徘徊”的大约4 000万亿日元的资金。之后股价回升,借此机会得以重生的通用公司也万分幸运。虽说政府如果想收回注入的资金,至少每股要达到55美元,而目前每股只有35美元,还没有完全脱离危险,但不管怎么样,奥巴马的策略算是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正因为这只是阶段性的胜利,还没有收获最终的成果,因而民主党才会在中期选举时受到共和党攻击,遭遇史无前例的惨败。
  建立在房地产泡沫之上的虚假繁荣
  将世界各地的闲钱聚集起来—这个战略,事实上并非奥巴马首创。回首过往,早在21世纪初叶,美国的繁荣就如同建立在游资这堆泡沫之上的空中楼阁。用《华尔街日报》的评论员罗伯特·巴特利的话来说,那是“如梦一般的8年”;而此前克林顿时代的魔法,依靠高利率吸引全球游资,也是相同意义的伎俩。
  在美国前总统小布什的时代,美国住房的价格比10年前涨了3倍(2006年)。然而仔细想想的话,你会发现这很奇怪:美国扛着超过国内生产总值6%的巨额财政赤字,按理说经济应该已经陷入极其窘迫的境地,没有道理出现这样的繁荣景象。唯一的解释就是,这一切都是泡沫使然。
  而泡沫的始作俑者就是贷款。当时的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后加入花旗集团的前财政部部长罗伯特·鲁宾、前财政部部长劳伦斯·萨默斯(现任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席)统一口径,对外打出“美元依然强劲”、“美国经济坚如磐石”等宣传口号,通过推销高利息的美国国债,成功地从全球吸引到了大笔资金。
  当然,当时美国经济的繁荣并非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虚假繁荣,在计算机、金融、医疗、生物工程等实体领域也萌生了不少新兴产业,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克林顿和小布什执政时期的美国,凭借他国的金钱缔造了美国自身的繁荣,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另外,房价的攀升使美国人民日益富裕,也渐渐助长了超前消费的风气。原本,美国白领在还清买房贷款或者偿还一半贷款之后,会考虑将该住宅或包括余下未还清的贷款作为抵押,再购置一套更好、更大的住房。平均来讲,他们一生当中购置房产的次数为4次。
  与此同时,房价还在急剧攀升。如果已购置的住房继续升值,那么它作为抵押品的价值也在不断升值,这样一来“房子如同自动提款机”的效果就产生了。
  看到这样的情形,那些一直以来只能租房居住、年收入仅有2万~4万美元的中低阶层也开始加入购房大军。众所周知,房屋的购买价格应该控制在年收入的5倍以内,这是常识。   然而,这群人却打算购买价格在20万~40万美元的住房。
  在美国,抵押贷款最多能贷到80%,也就是说40万美元的住房最多可以申请32万美元的抵押贷款,剩下的8万美元只能靠自己来准备。而真正的低收入者是没有能力支付这笔钱的。
  然而,在小布什执政时期,大部分富裕阶层由于房价攀升的利好而拥有多处房产,金融机构一心寻找更多住房贷款的借款人,开始将目标锁定在这部分低收入阶层。美国金融机构最高能够提供100%的抵押贷款,不需要支付任何首付款项,甚至引入类似日本的住房抵押贷款,在最初的5年内可以享受低息贷款。
  按照常理分析,中低收入水平的人是没有能力偿还40万美元贷款的。但金融机构认为,即便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卖掉作为抵押的房屋的话,贷款仍旧是可以收回的。而作为抵押品的住房无论如何都会升值,关于这个神话,金融机构深信不疑。
  不仅仅是低收入者,一些拥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人,比如在12个月内有超过两次以上延迟还款30天的人;在24个月内有超过一次以上延迟还款60天的人;在24个月内有被诉讼经历、抵押品被查收、担保遭收回或不还贷等行为的人;在5年内有过自主破产行为的人;信用风险计分值在规定值以下的人等这些处于灰色地带的借款人,甚至已经上了黑名单的人,都成为了住房贷款的对象。
  可以说,全美上下都处于一种近似疯狂的状态中。
  ……
展开
目录
序 印在我脑海中的那些话
第1章 在没有答案的时代必备的条件
思维的实战训练
与自己战斗的勇气
行动
正确的态度
忠于事实
洞察力
坚持下去的毅力
第2章 基本的人生态度
积极的态度
消极的态度
不能逃避
锻炼
专业人士
时间管理
做自己想做的事
不断地改正
从失败中学习
不要后悔
第3章 错误的想法
相同
模仿
苟同
骄傲
拖延
绝望
抵抗
沉迷
第4章 深度思考
应该抛弃的前提
应该遵守的前提
自己思考的习惯
逻辑思考
第5章 学会对话
提问
讨论
观察
第6章 做出结论
假设与证明
解决问题
解决方案
发言
第7章 制定战略
基本中的基本
目的与方法
顾客
组织
第8章 提升领导力
决策
统率力
三种模式
第9章 描绘梦想
预见性
好奇心
想法
想象力
第10章 成功
冒险
集中与速度
学历
信念
第11章 阅读时代
1973
1975
1977
1985
1986
1988
1989
1990
1995
1999
2000
2006
2009
2010
第12章 迈向新大陆
发现新大陆
机会与人
生存的条件
成为王者的道路
第13章 致日本人
半个世纪以前的日本人
现在的日本人
与错误共同生活
缺乏危机感
国家的宿命
未来的希望
教育的责任
致 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