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企业伦理——全球政治经济中的决策》是日益重要的国际企业伦理领域不可多得的优秀著作,对我国极具理论与实践价值。自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商学院开始开设企业伦理学课程,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门独立课程。近年来中国高等学校陆续将这一课程引入商学院课堂。总体上讲,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的相关研究与教育比较滞后,甚至“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尚难以在范畴上得到清晰的界定”。相关著作与教材极为有限,在中国更是屈指可数。绝大多数企业伦理学将重点主要集中于伦理理论不同,本书将伦理理论提炼为应用决策的概念,重点构造理性、规范、实用的分析框架,用于真实世界中跨国公司所面临伦理困境的抉择。本书的突出特点表现在:<br>1.创新性:避难就易地创立伦理学规范的分析框架。本书超越当代流行的不同伦理学理论之争的瓶颈制约,综合运用功利主义目的论、规则功利主义论、共同道德论和道德义务论,创新性地构造伦理学规范的5W(who, when, where, what, why)分析框架。运用5W框架来组织和聚焦伦理学分析,以此为个人决策提供可能的帮助。其价值正如作者所言,“如果说形成正式的理论体系是一个长远需求,在时间和信息不充足的条件下作出‘最优选择’是当务之急的需求,那么,伦理学分析就在这两种需求之间提供了一个必要的桥梁”。<br>2.科学性:举重若轻地运用归纳法分析阐释迥异的结论。为避免通常用既定的伦理学理论演绎推理和分析案例强化自我验证的弊端,本书依循归纳推理法,以案例为切入口,运用5W分析框架审视问题,由此不断明确和积淀为伦理决策困境的“最优选择”提供理性基础的具体因素,逐步建立特定问题的伦理决策准则。面对跨国公司社会责任困境,本书是一个通过5W框架不断质询的逻辑演进过程,并非提供一个类似于“国际准则”的标准体系或标准答案,甚或会出现观点迥异的结论,这恰恰展示了基于不同伦理理论、不同视角审视跨国公司社会责任存在的逻辑冲突。读者从中可更加深刻地理解伦理学理论与方法,以及认识跨国公司社会责任学术和现实论争的焦点与逻辑。<br>3.实操性:避虚就实地联系现实案例阐明和指导伦理学分析。本书体现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理念,彻底抛弃空洞的理论讲解,而是提供大量将政治、经济与社会融入一体的“真实世界”——新闻报道和经典案例,训练运用伦理学分析框架和推理技巧,不局限于对特定案例具体结论的争辩。针对案例,读者必须明确:(1)建立问题的规范意义;(2)决定各成员所应承担社会责任的相对程度;(3)识别适当的行动;(4)对未来管理类似环境的指导原则提出建议。虽然该方法让部分读者会感到难以掌握,但此处的重点是学习和练习伦理分析与决策规则。通过质疑与讨论,一步步探讨跨国公司社会责任,这一方面符合人们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思考的理论逻辑路径,有助于教学的展开;另一方面便于人们认识世界学术与实务界对此存在的分歧及其理论依据,探求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企业社会责任发展路径。<br>4.普适性:博施济众地主导价值观奠定伦理分析基础。经济全球化趋势与跨国公司超越国家版图的能力增强,意味着对普适的跨国公司社会责任标准和伦理分析的需求更加迫切。尽管伦理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解赋予人类活动意义的核心价值所需的视野,但是,如作者所意识到的“撰写伦理学教材,在详述讨论的方法、范围和案例时,总是难免包含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个人价值取向。”可见,作者特别关注基于国家、种族等形成的个人价值观的影响,突出全球化视野与弱势群体移情的思考。全球化的复杂性带来新的挑战,要求一种更加开放的观点,从而能够使用规范的标准和程序来阐明价值选择。相信所有对跨国公司社会责任感兴趣的人士,都将发现本书使用的分析框架和方法令人深省而又不失偏颇,可普遍应用于世界各地的伦理抉择问题。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