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产业内贸易:结构、分类及差异性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2000603
  • 作      者:
    王虎著
  • 出 版 社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产业内贸易:结构、分类及差异性研究》阐述了研究产业内贸易的意义,指出:之所以引起众多学者广泛关注,并融合多学科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进行倾力研究,不仅在于学术创新上的需要,试图合理解释现实与传统贸易理论的冲突性问题,而且还在于发展产业内贸易对于现实经济中的产业结构调整、贸易结构调整以及产业发展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2.2  产业内贸易的研究意义
  关于产业内贸易研究的意义,几乎所有的文章都归结为在于与传统理论的冲突性,较多注重理论假说,注重影响因素分析,而对于产业内贸易自身所具有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分析不够。我们认为产业内贸易的研究意义不仅仅局限于理论解释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现实经济的各个方面,并且,正是由于这种整体的在现实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了理论学说的基础,推动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理由简述如下。
  第一,在数量成长性上,表现为交易额和品种的量大以及增长的快速。当前,产业内贸易交易额已经占据全球贸易一半,贸易品种在《国际贸易标准分类》3121条基本标题(最细分类)中占据半数以上,在增速上快于贸易全体的增长。中国表现同样如此。
  第二,在供需获益性上,表现为专业化程度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以及消费选择的增加,从而使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能够从更大规模的一体化市场上获益。由于产业内贸易被认为能够为生产者提供专业化生产带来的边际成本降低等内部规模经济效应,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商品选择的福利效用,可以潜在地增加每个人的收入分配,因此,最终会使贸易国双方的厂商和消费者都能从生产效率的提高中受益。
  第三,在产业集聚性上,表现为生产要素集约度的提高,产业集聚度的提高,有利于形成企业外部经济规模。斯密强调的规模经济可以分为三类:公司内部规模经济、同行业同地区规模经济和大范围城市地区的规模经济。这里主要体现在同一产业内工序产品生产分散化所带来的企业在不同国家、地区地理空间上的产业集中,形成产业内产品垂直分工及垂直贸易,电子、机械、汽车、飞机制造业等都是典型的地区集聚性产业。
  第四,在科技创新性上,表现为能够形成产品创新的动力。产业内贸易主要体现为同产业内差异性产品的贸易。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以垄断竞争为特征的产业有许多厂商,每个厂商会努力开发具有差异性的产品,以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使自己在市场中获利,因此,产业内贸易的竞争会比产业间的竞争更激烈,更具有同业竞争性,因而也更能激发厂商的材料创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以及由此带来的产品创新。
  第五,在结构调整性上,表现为产业内结构调整或是相似产业间结构调整的转移成本较小。产业内贸易是基于产业内专业化分工,而产业内专业化分工可能引发的结构调整成本要小于产业间的调整成本,因为人力、技术、管理、营销等资源要素的转移只发生在同一产业内,而不是在不同产业间。海恩斯(Haynes,2002)等学者对技术人员、熟练工人在部门之间和部门内的不同转移成本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越是部门相同(相近)的调整,劳动力转移成本、学习成本等都披低①。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背景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选题的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选题的理论意义
1.2.2  选题的现实意义
1.3  研究主要内容及其框架
第二章  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与研究意义
2.1  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2.2  产业内贸易的研究意义
2.3  本章  小结
第三章  产业内贸易相关理论及其简评
3.1  产业内贸易的早期理论研究
3.2  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理论研究
3.2.1  赫克歇尔一奥林理论的修正
3.2.2  双寡头差别垄断的相互倾销模型
3.3  异质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理论研究
3.3.1  新赫克歇尔一奥林模型的产业内贸易
3.3.2  新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的产业内贸易
3.4  国际分工体系重组下的理论研究
3.4.1  生产分散化理论(Production Fragmentation)
3.4.2  产业国际专业化与集群
3.5  本章  小结
第四章  产业内贸易的分类与度量
4.1  产业内贸易的分类与再分类
4.2  产业内贸易的定义与界定
4.2.1  产业内贸易的定义与内涵
4.2.2  产业内贸易的度量公式与界定
4.2.3  产品组IIT的算法比较
4.3  产业内贸易的类别划分与模式判别
4.3.1  基于品质标志的类别划分
4.3.2  基于数量标志的模式判别
4.4  产业内贸易倾向T指数的提出
4.5  本章  小结
第五章  产业内贸易的产业分类与对应转换
5.1  实证检验的困扰
5.2  产业内贸易的产业与产业分类
5.2.1  产业概念的经济理论划分
5.2.2  产业概念的统计意义划分
5.3  不同产业分类体系的对应与转换
5.3.1  不同产业分类体系对应的必要与可能
5.3.2  对应转换方法与原则
5.3.3  产业分类体系的对应规则
5.3.4  产业分类体系对应转换表的编制和检验
5.4  本章  小结
第六章  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差异性无差别曲线理论假设、度量及其实证检验
6.1  产品差异性的相关研究
6.1.1  产品差异性形成动因的研究
6.1.2  产品差异性特征界定的研究
6.1.3  产品差异性的界定方法研究
6.2  产品差异性特征界定的重新认识
6.2.1  不同分类视角的界定
6.2.2  同一分类体系下的界定
6.3  产业内贸易产品差异性无差别曲线理论的提出
6.3.1  产业内贸易产品差异性无差别曲线理论前提
6.3.2  产业内贸易产品差异性无差别曲线理论模型
6.4  产业内贸易产品差异性度量及其与IIT相关性检验
6.4.1  变量的选取与推论
6.4.2  度量模型和数据处理方法
6.4.3  数据及检验结果
6.5  本章  小结
第七章  贸易政策与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7.1  贸易政策给予产业内贸易的影响
7.2  引入贸易政策的模型
7.3  贸易政策与中美产业内贸易案例
7.3.1  中美贸易关系建立和产业内贸易发展
7.3.2  贸易保护主义与中美产业内贸易
7.4  本章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8.2  未来工作的展望
8.3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实证检验结果
附录二:产业分类体系对应转换表(Correspondence Tables)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