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民国房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9107407
  • 作      者:
    李开周著
  • 出 版 社 :
    南方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因为买不起房而结不了婚的广大男青年有福了,你们应该把这本《民国房事:细说民国房中多少悲欢事》摔到未来丈母娘的脸上,让她们瞧瞧当年鲁迅、茅盾、梁实秋、郭沫若是怎样携妻带子租房过日子的。《民国房事:细说民国房中多少悲欢事》围绕民国“房子”讲述的一个个轶闻、掌故,既有房价、地价等信息,又有关于房东与房客、居住环境、房子政策的那些事儿。
展开
作者简介
  李开周,男,八零后,工程学学士,做过测量、策划,后改行写字。曾在《中国新闻周刊》、《世界新闻报》、《半岛都市报》、《广州日报》、《西安晚报》等32家报刊开设专栏,现为《新京报》专栏作家。
展开
内容介绍
  《民国房事:细说民国房中多少悲欢事》围绕民国“房子”讲述的 一个个轶闻、掌故,既有房价、地价等信息,又有关于房东与房客、居住 环境、房子政策的那些事儿。作者李开周穿行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借古喻 今,使读者认识历史并思考现实。
展开
精彩书摘
  所有人都知道,北平就是北京,现在叫北京,民国时叫北平,回到北 平去买房,意思就是回到民国时代的北京去买房。
  民国时北京房价不高。不但跟现在比不高,跟当时的其他大城市如上 海、天津、南京、广州比起来也不高。这是因为北京没有赶上好机遇:清 朝末年划通商口岸,上海赶上了,它没赶上;后来又划租界,天津赶上了 ,它没赶上;再后来迁都,南京赶上了,它没赶上;再后来军阀割据,个 别军阀治理有方,把掌控下的地盘收拾得花团锦簇,经济迅速发展,交通 迅速改善,这种好事儿让广州赶上了,它没赶上。因为这些缘故,北京市 人口密度不大,住房需求不高,不动产价格没怎么涨。
  民国三十年(1941年)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编撰《中国土地问题之统 计分析》一书,按平均地价给当时各大都市做了个排名,上海第一,广州 第二,天津第三,南京第四,北京勉强排到第五。大伙可以想见,北京地 价这么低,房价也高不到哪儿去。
  先说地价。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北京市政府评价委员会对全市和郊区地价进行 评估,把西交民巷、王府井大街、正阳门大街和大栅栏这四处最繁华地带 划成特等土地,每亩地价2000块大洋。当时一块大洋在北京城区的购买力 大约相当于人民币50元左右,一亩地才10万块钱而已。
  实际成交价格有比这个价位高的,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的最高纪录 是每亩4000块大洋,折成人民币约合20万元,这已经是当时北京的地王了 。如果跟2011年3月15日海淀区东升乡拍出的那块每亩3400万元的现代地王 相比,差了169倍。
  郊区地价更是低得喜人,现在通州核心区的地块,民国二十年(1931年 )前后亩均地价仅70块大洋,折成人民币才几千块钱一亩。
  再看房价。
  民国时北京住宅比较单一,全市楼房仅占6%,简易铅皮房和草房不到 3%,其余全是四合院,即使大户人家的所谓豪宅,也不过是几处四合院连 成一体。北京市政府评价委员会曾对全市四合院进行估价,按占地多少、 建筑质量、使用年限、所在区位等因素把四合院分成12个等级,最高等级 的平均每间800块大洋(含地价),折合人民币4万元;最低等级的平均每间 90块大洋,折合人民币4500元。
  现在月薪万元的小白领在北京四环以内买房,必须求爷爷告奶奶四处 转借才能付清首付,然后还得每月让银行按在地上揭一层皮(所谓按揭), 如此这般折磨小半辈子才能换来一套相当普通的商品房,要是回到民国时 代的北京,一年薪水就能买下一处拥有3间瓦房的精致小院,10年下来简直 能买一座前清王爷留下来的王府了。
  当然,单纯的购买力折算不能说明问题,为了搞清楚民国时北京房价 究竟是高是低,咱们还得看看当时的市民收入。
  提到收入,有朋友可能会拿鲁迅在教育部工作时月薪300块大洋说事儿 ,其实这个不足为凭,因为鲁迅是高薪阶层(事实上鲁迅两次在京买房都靠 借贷,他收入虽高,开销很大,买房时几乎没有积蓄),不能代表一般的购 房者。
  我手头有民国十八年(1929年)社会调查所对北京普通市民收入情况做 的记账式调查,市民家庭平均月收入为15块大洋,年均收入自然是180块大 洋,像鲁迅第二次置业时买的那种四合院,让普通市民去买的话,也不过 只需要四五年收入。
  不过民国时北京房子虽便宜,买房过程中要缴的税费却比今天高。今 天买房,主要就是缴契税,而且契税也不能算太高,从房价的1%到6%, 个别城市在楼市不景气时甚至免征契税,别的什么印花税啦、城市维护建 设税啦、教育费附加啦,只占房价的千分之几,低到可以忽略不计。民国 时买房不这样,首先是契税很高,一般不低于房价的4%,民国初年曾经征 到9%。其次还得缴凭单费,按房价的2%计算。假如您在民国初年买房, 房价100万元,光契税和凭单费就得花去11万元。
  另外在民国买房还有一个物业税问题,只是当时不叫物业税,叫作“ 警捐”、“巡捕捐”,后来统一叫作“房捐”。1935年2月鲁迅给《文学月 刊》写专栏,提到“巡捕捐按房租百分之十四”,说的就是当时上海的物 业税。当时上海对全市的出租房产和自住房产统统征收物业税,每月收缴 一次,税率是每月房租的14%(后来还曾经涨到20%)。北京物业税稍低一 些,不是按房租的百分比去收,而是按房屋的等级去收:楼房的物业税高 ,每间每月两角钱(银元,下同)左右;瓦房的物业税低,每间每月1角钱左 右;水泥顶的洋灰房(简称灰房)以及草房、坯房的物业税更低,每间每月5 分钱左右。像鲁迅哥俩在西直门内八道湾买的那座将近30l~q瓦房的四合院 ,每月得缴物业税30角,也就是3块大洋。
  每月3块大洋,负担也不算重,鲁迅哥俩要是活到今天,随便在北京哪 个小区里买套商品房,光物业管理费都不止这点儿钱。
  ……
展开
目录
序言历史一直在重演
第一章 在民国买房
回到北平去买房
逃回上海滩
地主好做,房东难当
民国广州的房价
你没遇到民国地王
房价是最好的避孕药
满洲国的房价
徐志摩做中介
成三破二,田三屋四
买房告白
官员抬高地价
土匪抬高房价
村霸也抬高房价
房价难预料
两种按揭
在民国按揭购房
三尖两刃刀
女生爱房子
冰心产业考
用意念影响房价
在解放前炒房

第二章 在民国租房
丁玲租房
假如巴尔扎克去北京租房
马克思的房租
殖民者抬高房租
段祺瑞租房
末代皇帝的房租
从合租到结婚
学而优则房东
他们房东有力量
村里的房客
族里的公房
有房率
嫖妓和租房
石库门的著名房客
亭子间画家
亭子间作家
在蜗居里禅修
房客联合会
别拿房客不当会员
和尚做房东
民国的公寓

第三章 在民国做钉子户
放火逼迁
弹性征地
卧轨还是游行
坟地里没有自焚
拆掉历史,得到铁丝
官民剪刀差
同拆不同价
无耻不分国籍
日伪征地
日本鬼子征地

第四章 在民国做开发商
租地建房
黄楚九的烂尾楼
开发商不卖房
代理出租
买彩票,中房子
犹太人的大观园
加叹
开发商变成炒房团

第五章 居住环境和居住理念
马桶称王的时代
化腐朽为神奇
为有源头活水来
用不起自来水
小乱居城,大乱居乡
肮脏的民国
公家的街道
“黑暗的旧社会”
抗战时期怎样安电灯
抗战时期怎样选窗帘
跟袁世凯学隐居
保姆的外快
汪精卫的龙脉
健忘的蝗虫
官失而求诸黑社会
民国不流行买婚房
蒋介石的婚房
老房子和面子问题

第六章 民国的房荒
民国蚁族
活死人公寓
窝棚包围城市
谁对谁犯罪
人人都会穿墙术
又被平均了
哥就是房子多
张作霖的产业
一个都不干净
自杀警告牌
房客自杀
比房租更贵的
为什么会有顶费

第七章 民国的住房政策
民国广州的房税
满洲国的房产税
民国有没有加名税
真正的男女平等
有房才能当代表
民国广州的廉租房
祝他们学习成功
时间停止器
土改时的小产权
最操蛋的限制
绕过小产权
统计属于心理学
没有房产证的时代
房产税还很远
限租令
越限越高的房租
两国相争,不涨房租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