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房子挤压的中产阶级在GDP高歌猛进的近二十年黄金岁月里,中国似乎同步产生了一个中产阶级,因为中国城市户口家庭平均资产已达到了247万元。但仔细盘点后,中国的中产们很大一坨资产沉淀在房产上,房产估值急剧上升缘于房价的高速上涨,中产们实际可随意支配的流动财富并没有增加多少,这不免令中产们困惑。而随之而来的国内国际的经济放缓给中产们带来了巨大冲击和压力,这着实有点让中产们困惑,看来被房产捆绑和虚幻的中产阶级不堪一击。2012年5月中国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推出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曾宣称:“中国自有住房拥有率高达89.68%,远超世界60%左右的水平,而城市第一套房平均收益率在300%以上。而2011年中国城市户均拥有住房已经超过1套,为1.22套。”这些数字曾引发热议。2012年7月他们又正式出版了《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2012》,结论更抓眼球:2010年中国家庭净资产总值高达69.1万亿美元,高出同年美国家庭净资产总值(57.1万亿美元)21%之多。伴随正向经济周期,房产价格的快速上涨,的确可以让中产们在总资产上成为百万富翁,净资产上亦有可观的增长。但随之导致的非理性抢购房产,高涨的市场情绪,导致房价会更高,这既使得已购买房产的人其房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会越来越高,成为资产堰塞湖,同时还迫使后续买房者要付出更多的按揭,导致其收入流因房产债务而日渐枯竭。同时引发房地产业的供需误判和宏观经济面的误判。有恒产者有恒心,传统的置业文化和现实的安全感缺失让我们的视线和心灵牢牢被绑定在房产上。房产的大幅涨价,使我们被成为了百万富翁,于是我们大多也有了些虚幻的快感,我们终于中产了!但其实,资产涨价是个幻象,我们所得到的仅仅是个数字,在即将来临的经济减速中,我们所受的痛将远大过我们曾有的富足快感。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数据发布之初,中国城市户口家庭平均资产247万引起了社会广泛质疑,而家庭资产40.5万的中位数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经过广泛的讨论,相当一部分民众理解了均值反映的是社会总资产而中位数则反映的是普通老百姓的资产状况。只有14.3%的家庭资产超过了247万的均值。房地产狂热将普通市民尤其是大城市的仅有一套普通住房的普通市民催生成为了百万富翁。只要在中国重点城市购买房产的人,他们从总资产的角度来看都是百万富翁,但是大部分人却拿不出100万现金。事实上,如果类比计算,这其实比美国次贷危机前家庭总净资产的“峰值”还高。2007年美国家庭总净资产为68.6万亿美元,低于中国的69.1万亿美元,随后2007~2009年?25%,跌掉了17.5万亿美元,几乎相当于美国一年的GDP。如果中国的房价跌去30%呢?有观点认为:如果中国房价下调30%,只有27.8%的家庭房价市值会低于其成本价,2?91%的家庭住房价值低于银行欠款。也就是说,房价下调30%对银行业的冲击很小。大多数人的视角都在关注银行能不能扛得住,但如果中国超过30%的家庭房价市值低于成本价,还有约55%的中产阶级资产急剧缩水,在社会教育医疗保险远不完善的情况下,经济低迷导致大规模失业,资产急剧缩水带来的信心摧毁,中国的中产阶级怎么办?中国怎么办?牛津字典的编辑们曾把“被挤压的中产”(squeezedmiddle)评为2012年4月经济失速的背景下,中央在湖北考察六省经济形势后强调:要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于是有一种解读,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的潜在心态:他们认为,中央的表态可以解读为决策层对稳增长的担忧更加明显,中央将开始新一轮经济刺激政策;他们认为,中央提出的“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是新一轮经济刺激号角已经吹响的重要信号;他们认为,寄希望于外需增长无望、寄希望于内需消费大幅提升不切实际;他们认为,投资不足仍是核心问题所在,经济结构调整不等于不要投资,因此不要一谈投资就色变,不要一谈投资就视同危及经济结构调整;他们认为,欧洲的现状也说明,一旦经济大幅下滑,结构性改革推行更加不易,结构改革与经济增长并非矛盾,而是相辅相成,在经济增长中调结构才是容易的。这样的分析诚然是不错的。但是,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为实现稳增长目标,需要促进并加大投资。鉴于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投资是固定资产投资的支柱,对于地方政府提出的房地产政策,如果是对早前过于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完善,不应一概制止。对于地方政府投资平台,只要对项目充分评估后是具有盈利能力的项目,也不应控制过紧。总之,当前经济还处在全球金融危机之中,尤其是欧元处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国内经济发展的阶段决定了投资仍是稳增长的关键,以政策放松来应对经济下滑也是自然的选择。这样的结论从灰度理论角度来看是成立的,但显然是书斋里形成而远离国情的妄论,显然是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缺乏深度了解的妄论,显然是对地方政府大规模救市魔力和危害缺乏认知的妄论,显然是灰度理论向灰度行为潜变的一种偷梁换柱。
“灰度”是什么?灰度是指对各种影响发展的要素实施调节,使其在一段时间内能够配合而非冲突,制约但不掣肘,进而形成要素之间协作的合力,通过这种妥协的方法实现和谐的过程,并最终得到和谐的结果——不是非白即黑,而是一种黑白混合——最终均衡大多数力量,实现组织体最大的效益,并由此完成组织的目标。灰度的最大变异点,是灰度的过程腐蚀了组织的目标,让组织的目标也灰度化了。灰度理论是一种好的思维方式,这是对过度理性的一种反证。但国人最缺乏的不是灰度思维,而是理性思维,国人最擅长的是将灰度思维转变成灰度行为,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超越制度和道德底线的灰度行为,从而往往成为一种对正常理性的反动了。近期,各地方政府或明或暗地放松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情况时有发生,而花旗银行也发出高亢之声:除非中国政府想惩罚自己,否则对房地产放宽政策是不可避免的。因应这种灰度思维和言论,我们发现房地产正悄悄灰度角色化了。因应这种灰度思维和言论,国人对房地产灰度角色化也越来越关注:经济增长失速,地方政府财政吃紧,中央政府是否还会继续坚持“房地产调控不动摇”?是否还会再一次祭起房地产这一“拯救”中国经济的大神器?我认为,关于未来中国楼市,利益各方观点纷纭,莫衷一是。这说明了房地产业的巨大包容性、房地产行业的平等宽容性、房地产与中央和地方的密切关联性、房地产市场发展走势的异常复杂性,这些也正是房地产角色灰度化的另一层深且广的内涵,此文暂且不表。我还认为,中央会坚决加强房地产市场的调控,确保调控政策落到实处,促进市场平稳发展和房价合理回归,短期内决不会让调控出现反复。调控大目标没有灰度,这是主旨之义;调控过程中或有灰度,这是题外之义。房地产调控是一种痛,但关系到房地产产业的长远健康和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学会的是痛并快乐着,只有这样,房地产业才能获得新生。痛并快乐着也是一种灰度,灰度就是一种软着陆!
……
展开
——马云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
《中国房地产大萧条还有多远》是每一个对房地产财富创造和有效公共政策感兴趣的人的价值读本。该书在房地产实践和经济学原理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无论是对普通的房地产投资者、房地产企业的决策者,还是公共政策的制订者,本书都给予了有效的决策思考的指引。这本书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知灼见——拨开纷繁复杂的短期因素,决定中国房地产命运的是有效购房适龄人口的数量变动。
——陈志武 华人著名经济学家、耶鲁大学金融学终身教授
房地产,乃中国人赖以致富之本,乃中国经济增长之源,也是未来十年中国最大的死穴。中国房地产离大萧条还有多远?不仅经济学家想知道,政府想知道,老百姓也想知道,全世界都想知道。想知道答案,《中国房地产大萧条还有多远》应该一读。
——陶冬 瑞士信贷董事总经理、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