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人们在自然原生态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化的高速推进和外向型经济的拉动,我国的城市发展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的势头,但多采用粗放式的城市发展模式。
粗放式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在城市化初期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极易出现的一种城市化模式,其特点是在城市化进程中,片面追求城市化数量的提升一一城市规模和城市面积的增加,忽视城市化质量的提高——城市文明的扩散。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粗放性主要表现为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质与量的失衡,即一方面城市化率快速提高,另一方面城市化质量却不断下降,具体表现之一就是: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矛盾突出。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高度集聚,各种污染物排放量激增,但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却非常脆弱,净化能力有限,造成了大气污染、垃圾围城、水资源短缺、噪声和光磁污染等各种难以解决的环境问题,城市生态环境、生态安全遭受严重威胁。据统计,流经城市的河段有78%不适合作为饮用水水源,50%以上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尤其在大城市,“三废”产生量占全国城市的一半以上,百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每平方千米产生的二氧化硫是全国城市平均水平的7~8倍,污染问题更为突出。同时,巨大的城市需求导致资源的严重短缺,尤其是水资源。据统计,早在2002年全国660个城市中已经有400多个缺水,其中100多个严重缺水,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瓶颈。
当人们还处在求生、求业、求温饱的低消费需求层次时,由乡人城,由分散的农村走向集中的城市,以获得生活保障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走向。但是,密集的建筑群、狭小的开敞空间、拥挤的交通使城市小气候环境恶劣,城市温差加大,城市热岛、逆温现象严重,城市生活质量大大下降。同时,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消费需求和价值趋向也随之多样化,身心健康、精神生活追求越来越受到重视,并逐步成为城市居民的首选。于是,城市开始拆房建绿、恢复生态、控制密度、扩大空间、增绿减灰。同时,人们又开始由城入郊、入乡,由大城市到卫星镇的郊区化和逆城市化以及由高层到低层乃至别墅,追求亲近自然,人地和谐的居住环境。这种城市发展循环上升的现象既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更是城市建设中生态观的进步和回归。
今天,中国的城市化在改革开放间已走过30多个寒暑,当我们感受到大气层逐渐升温,欣赏着春天的花朵在冬天开放,殊不知我们正承受着气候异常的巨大威胁。当市民的物质生活取得质的飞跃时,唯利是图也让生态环境遭受了肆无忌惮的破坏。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