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城乡一体化为主线,以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极化发展理论、平衡发展理论和空间经济学理论为指导,以国内外城乡一体化模式为借鉴,借助因子分析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技术,将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从中观层面和时空序列对甘肃县域城乡一体化的演变和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
在内容安排上,本文共分七个部分。第1章对国内外关于城乡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并据此对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涵进行了界定;第2章阐释了与城乡一体化有关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极化发展理论、平衡发展理论和空间经济学理论;第3章分析了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模式和实践模式;第4章深入研究了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第5章探讨了甘肃县域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演变特点。首先构建了甘肃县域城乡一体化综合评价统计指标体系,进行了因子分析和综合评价,然后将综合评价结果作为ESDA分析的基础数据,从城乡一体化发展度和协调度两个方面,从时间序列和空间序列两个维度,分析了甘肃县域城乡一体化的演变态势;第6章研究提出了甘肃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及推进策略;第7章是结论和展望。
本文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建立和谐有序的现代城乡关系的过程,其基本内涵包括统一的体制、互补的经济、公平的社会和融合的空间。其实质,一是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在于形成城乡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二是城乡一体化本身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即从低水平的城乡一体化向高水平的城乡一体化不断演变。
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甘肃县域城乡一体化演变的主要特点是:(1)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度自西至东由高向低呈规律性布局,其趋势面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2)城乡一体化趋势的演变呈非平稳性,其空间分异现象呈加剧趋势,且具有方向性;(3)特大中心城市仍处于极化发展阶段,而相对集中布局的中小城市具有较强的城乡融合活力;(4)城乡一体化水平呈现显著为正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关系,但这种空间关联性呈现出地域分异特征;(5)城乡一体化的局部空间关联模式呈现高值聚集模式和低值聚集模式趋于连片集中的特点,而且热点/冷点的布局演变也具有明显的区域趋同特征;(6)“去乡村化”现象对于推动贫困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具有特殊作用。由此说明,甘肃县域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组织能力,区域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格局初步形成,在全省推行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
本文研究提出,甘肃的城乡一体化应当选择一种综合模式一层级递进式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即以西陇海一兰新铁路和连霍高速公路甘肃段为轴线,以沿线中心城市为节点,通过点一轴带动,由点到面、由局域到广域,层级式渐进发展。该模式的实施应当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中心城市带动模式一核心区城乡一体化;第二阶段为邻域互动模式一局域城乡一体化;第三阶段为省域联动模式一广域城乡一体化。推进甘肃的城乡一体化,应当强化制度创新,实行一盘棋发展策略;立足本省实际,实行阶段性发展策略;突出区域特色,实行差异化发展策略。这种模式,对于经济欠发达、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的大部分贫困地区,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推广价值。
《甘肃城乡一体化的演变和发展模式研究》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1)从中观和微观层面研究城乡一体化,克服了宏观研究对地域分异现象研究的局限性;(2)利用GIS平台和ESDA技术,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对甘肃城乡一体化进行研究,克服了经典统计学和古典经济学关于样本空间分布独立性假设的局限;(3)针对贫困地区研究提出了层级递进式城乡一体化综合发展模式。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