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哈尔滨都市圈内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9183940
  • 作      者:
    韩立红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韩立红,女,1980年10月生,吉林公主岭人,管理学博士。现为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管理等领域的研究。近三年来,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及四大检索发表多篇论文,参编教材两部,作为重要课题组成员参与省级课题5项。
展开
内容介绍
  《哈尔滨都市圈内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在基本概念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以及国内上海、成都、苏州等地区推行城乡一体化的成功实践,通过经验分析与借鉴得出政府主导、依托载体、制度创新对在哈尔滨都市圈内推行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其次,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对哈尔滨都市圈内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依据哈尔滨都市圈内城乡关系及其经济的发展现状,通过构建城乡一体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多层次评估模型对哈尔滨都市圈内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水平进行动态评价。另外,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剖析了哈尔滨都市圈内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内部动力机制和外部动力机制,得出城镇化、产业化和制度创新是促进哈尔滨都市圈内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路径。
  再次,分析了制度对城乡一体化的作用。哈尔滨都市圈作为在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空间载体,中国二元的财政投资制度、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平等制度必然影响其圈内的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因此改革不合理的影响城乡协调发展的制度迫在眉睫。这些制度进行变革时会涉及农民、企业和政府等主体的利益变化,这些主体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所获的收益大于成本是改革能够顺利进行下去的条件,经过成本收益比较,农民、企业、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在城乡一体化推进过程中会获得“四赢”的结果,因此制度变革存在推行下去的条件。
  最后,从城乡产业合作、土地合理利用、加大资金支持、有效转移剩余劳动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五个角度给出促进哈尔滨都市圈内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具体对策建议。
展开
精彩书摘
  (4)加强城乡之间的产业合作
  20世纪90年代上海处于中心城区的“吸汲阶段”,现在,上海的城市化正处在从670平方公里向6300平方公里的更大范围扩散的阶段。“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5000美元是看中心城区,从5000美元到1万美元就要看郊区了。”这说明中心城区和郊区要实行产业合作,进行战略转移是推进上海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未来10年上海郊区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发挥“主战场”和“发动机”的作用。上海的产业需要有一个梯度,中心城区以第三产业为主,郊区二、三产业并举,第一产业比例很小,这样的产业布局有利于上海向周边辐射,也有利于完善上海的城市功能。
  目前,上海郊区的专业化特色产业有了一定的基础,如宝山的集装箱设计、制造和精品钢材制造业,闵行的塑料和金属包装容器制造业,嘉定的汽车电器配件设计和制造业,浦东新区的微电子产业、生物医药、现代通讯、家用电器等制造业,青浦的文体类休闲用品制造业,松江的生物保健品制造业,金山的剂类化学制品及精细化工业,南汇的新型建材业,奉贤的输配电设备及配件制造业,崇明的日用不锈钢制品业。上海市以各类工业园区为依托,构建“中卫合作”产业网络体系。中心镇以区县特色产业的培育为基础,将中心镇的培育与产业竞争优势的培育有机衔接起来,形成了“一镇一业”的产业分工,形成了以商贸、物流、旅游、文化、房地产、农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等产业领域为基础,培育和建设起来一批批发城、文化休闲城、体育城、旅游度假城、物流城、高新技术产业城、支农产品生产加工城、大工业协作配套城、都市农业体验城等类型各异的专业特色城。重视建立产业网络的“中心卫星工厂制度”,提高园区产业与地方产业发展的关联程度,增强制造商、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联系,鼓励不同规模企业建立稳固的网络关系,以降低成本,提升管理水平,推动园区及周边地区的产业升级。同时,上海也不断加大对郊区农业和规模经营的投资。通过政府扶持促进郊区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的发展,重视推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技术体系的配套完善和产业化开发。以产加销一体化为龙头,扶植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
展开
目录
前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都市圈及其相关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 城乡一体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3 都市圈内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4 述评
1.5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2 主要概念界定
2.1 都市圈
2.1.1 都市圈的含义
2.1.2 都市圈的特征
2.1.3 都市圈的类型
2.2 城市化
2.3 统筹城乡发展
2.4 城乡协调
2.5 城乡一体化
2.6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3.1 国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验借鉴
3.1.1 美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经验
3.1.2 日本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经验
3.1.3 韩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经验
3.2 国内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验借鉴
3.2.1 上海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经验
3.2.2 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经验
3.2.3 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经验
3.3 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经验的启示
3.3.1 政府积极导向作用
3.3.2 制度创新提供动力
3.3.3 载体建设提供保障
3.4 本章小结

4 哈尔滨都市圈内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及特征
4.1 哈尔滨都市圈的发展现状
4.1.1 哈尔滨都市圈行政区划及其空间组织结构
4.1.2 哈尔滨都市圈人口规模及其分布
4.1.3 哈尔滨都市圈土地资源状况
4.1.4 哈尔滨都市圈内交通设施建设状况
4.1.5 哈尔滨都市圈内产业的发展现状
4.2 哈尔滨都市圈内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4.2.1 哈尔滨都市圈内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现状
4.2.2 哈尔滨都市圈内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特征
4.3 本章小结

5 哈尔滨都市圈内城乡一体化水平的综合评价
5.1 哈尔滨都市圈内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
5.1.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5.1.3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2 哈尔滨都市圈内城乡一体化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5.2.1 哈尔滨都市圈内城乡一体化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5.2.2 灰色多层次评估模型及其分析步骤
5.3 哈尔滨都市圈内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动态评价
5.3.1 哈尔滨都市圈内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评价
5.3.2 评价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哈尔滨都市圈内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和路径选择
6.1 都市圈内城乡关系的变化机制
6.1.1 刘易斯拐点——人口转变促使二元经济进入新阶段
6.1.2 库兹涅茨转折点——改善收入分配缩小城乡差距
6.1.3 刘易斯拐点与库兹涅茨转折点重合——推进城乡一体化
6.2 哈尔滨都市圈内城乡一体化发展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6.2.1 综合评价指标的选取
6.2.2 哈尔滨都市圈内城乡一体化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6.3 哈尔滨都市圈内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分析
6.3.1 哈尔滨都市圈内城乡一体化的内部动力机制
6.3.2 哈尔滨都市圈内城乡一体化的外部动力机制
6.4 哈尔滨都市圈内城乡一体化的路径选择
6.4.1 城镇化
6.4.2 产业化
6.4.3 制度创新
6.5 本章小结

7 制度变迁对城乡一体化的影响
7.1 中国城乡关系的演变历程
7.1.1 1949年以前的城乡关系变迁
7.1.2 1949-1978年的城乡关系变迁
7.1.3 1978-2003年城乡关系变迁
7.1.4 2004年以后的中国城乡关系变迁
7.2 制度变迁对城乡一体化的影响
7.2.l 计划经济体制对城乡一体化的阻滞作用
7.2.2 改革开放政策对城乡一体化的促进作用
7.3 制度缺陷对城乡一体化的制约
7.3.1 公共财政与金融制度
7.3.2 户籍制度
7.3.3 农村土地制度
7.3.4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制度
7.4 促进哈尔滨都市圈内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制度创新
7.5 本章小结

8 哈尔滨都市圈内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民、企业、政府的利益耦合分析
8.1 制度变迁理论
8.1.1 制度需求与制度变迁
8.1.2 制度供给与制度变迁
8.1.3 路径依赖与经济增长
8.1.4 制度变迁模式
8.2 城乡一体化与制度变迁的关系
8.2.1 制度变迁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关系
8.2.2 城乡一体化:城乡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的转变
8.2.3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帕累托改进
8.3 哈尔滨都市圈内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企业和政府的利益耦合
8.3.1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企业、政府的成本收益分析
8.3.2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企业、政府的利益耦合分析
8.4 本章小结

9 促进哈尔滨都市圈内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9.1 加强城乡产业合作
9.1.1 依托都市圈的圈域体系进行城乡产业垂直分工
9.1.2 依托“城镇一产业”共生轴线发展城乡产业
9.2 城乡之间资金的合理配置
9.2.1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9.2.2 完善农村金融体制
9.3 城乡之间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9.3.1 完善耕地保护及其立法
9.3.2 促进城市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
9.4 城乡之间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9.4.1 加大中心城市哈尔滨的吸引力度
9.4.2 卫星城镇及其各级乡镇就地转移
9.5 城乡间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共享
9.5.l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9.5.2 促进公共服务共享
9.6 本章小结
10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