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司就是办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涌入中国,国内企业和国际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其中,人的竞争尤为突出。产品从生产到流通,直至最后到消费者手中,说到底,整个环节都是围绕人在做文章。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认为:“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人’。”被誉为全球第一CEO的杰克·韦尔奇称通用电气就是“人的企业”,他一直在运作着一个“人力资源工厂”。联想控股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则认为:“办公司就是办人。”对于这个既有哲理又很通俗的理论,柳传志是这样表述的:“从学术的角度来看,‘办人’实际上就是如何经营与管理人才。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首先应该是识人、选人的专家。”柳传志多次强调说:“联想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靠的就是人。”在他看来,没有“建班子”,“定战略”和“带队伍”都是无从谈起的,这充分反映了柳传志对“人”的重视,把人作为办好一切事情的主体因素。一直以来,联想对干部的选拔都很用心。那么,柳传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办公司就是办人的呢?联想的成功,得益于决策者对市场的正确把握,同时也离不开联想拥有的人才群体。人才分为三类:一类是能独立做一摊事的人;一类是可以带领一群人做好一件事的人;一类是能够制定战略,带队伍做出大事的领军人物。
与柳传志曾共事过的一位联想老员工王平生在一次访问中回忆:“我进入联想时。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有一个部门经理在经济上犯了错误,1989年被送到了公安局(这个人后来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能悔过自新,从头创业,现在生意做得非常好)。对此,有些年长一辈的老人指责:‘一个清华的高才生,怎么到我们这里来没两年就给毁了?我们公司到底是干什么的?’当时,这事引起了柳传志的深刻自省:老员工说的对,联想没有尽到责任。也就是这个时候,柳传志找到我,让我来联想专门负责人力资源工作。我以前在中国科学院担任党组秘书,参与了多年组织人事工作。”这件事是柳传志对人认识的一个转折点,此后,柳传志所有以人为本的思路都是由此展开。他一直沿着“要关心人、造就人”这条主线在寻求公司的发展。
事实也证明,如果不在人的能动性上下工夫,只凭最初20万元的启动资金是没有办法把公司发展到今天这种程度的。
也是从1990年开始,联想就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把一个个年轻人推到重要的位置上。联想的核心骨干应该是用心培养出来的,而不是随意从职业经理人市场临时选择的。像杨元庆、郭为、朱立南等,都是联想自己培养的人才,当年29岁的杨元庆受命于危难之际,成功地从国外品牌手中夺回联想电脑的市场失地,正是联想磨炼这位未来CEO的经典事件。
1992年柳传志在年度总结大会上说道:腾飞是多方面业务的扩大发展,它需要的首先是人而不是钱,是我们的骨干队伍。机电部曾部长来我们公司参观访问时对李总(李勤)说:“你们只要看我们机电部哪个单位适合,只要是亏损的单位,你们把它接过去,挂联想的牌子也行,不挂也行,怎么都行,希望你们接!”但我们确实不能动,原因是我们没有人,没有带队伍的骨干……另外像海南、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投资,我们如果没有经过摔打的有经验的人,也是不敢做的。所以,把队伍培养好是我们取胜的根本保证。
人才既要充分引进来,又要留得住;既要用活用好,使其人尽其才,又要管得住,避免给企业带来损失。理念和观点说来容易,成功企业的方法和手段看过之后也会觉得“不过如此”,但真要在自己的企业中运作起来,却往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联想集团总裁杨元庆说:人是最宝贵的财富,这对每一个企业来说都是如此,而对联想来说,更是20多年发展经验的总结。柳传志的继任者杨元庆秉承了他的“办公司就是办人”的理念,将人才战略作为联想集团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杨元庆将人的因素视为企业发展的关键,无论是企业的人事管理,还是企业文化建设,都是围绕着人。他将亲情文化引入联想文化的核心,也正是出于这样的思考。
柳传志表示:我做企业的20多年,体会最深的还是关于人本身:什么样的人到底能起多大的作用?有些人确实能在某一个领域成为通才,就是因为他对管理的基础掌握的非常厚实,而掌握管理基础不光是一个能力的问题,还有德的问题。像说“建班子”,如果第一把手不是具有特别的德行,他很难把班子建好,他要把企业利益放在第一位,还要有心胸,有肚量,有一套控制企业的人格魅力等等。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