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在确保稳定的食品供应目标中,实行多重刺激粮食生产的补贴政策。2003年,日本粮食总供给率为40%,其中,谷物自给率仅为27010,偏低的粮食自给率使得日本居民“诚惶诚恐”,朝野政客“夜不能寐”,为此于2005年日本政府以多重补贴政策为依托,制定五年农业生产计划。其中,涉粮期望目标主要有:到2010年谷物综合自给率要上升至30010,食用谷物的自给率要上升至62%。补贴内容主要有:以满足机械生产技术要求为条件的农田与品种改良、基础设施强化与新建等方面的补贴以及后面提到的绿色粮食生产补贴、定向与定点生产补贴等。从实际数据来看,2005年两项粮食自给率分别达到28%、61010,几乎接近期望目标,证明日本多重补贴政策运行效果十分明显。2001~2007年期间日本粮食进口指数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变化,又一次佐证日本多重补贴政策刺激粮食生产作用的彰显性。
第二,在发挥农业的多功能作用目标中,粮食生产实行“政府补贴+生产法人投入”的政策。1999年之前日本居民局限地认为:粮食生产部门只是农产品供给的载体,农民收入的依托。按照这一逻辑推演,粮食生产部门只是供给公共品范畴的社会安全品,因此,对粮食生产实施政策补贴被居民耳熟能详地演化为政府的专利,由此政府财政不堪重负。粮食生产单一功能定位难以形成社会资金自觉流人粮食生产的虹吸效应。因此,如何在减轻财政负担的前提下,利用社会资金力量来实现粮食生产投入的继续增加,是日本政府冥思解决的一个难题。1999年日本政府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放在了农业功能的拓展上。在《新农业法》中提出农业具有涵养水源、防止洪涝、净化空气、消融有机废弃物、提供自然景观等多项功能。多功能农业的效能在于能深度挖掘粮食生产新的经济增长点,开辟新的粮食生产业态,通过粮食生产技术的提高,扩大粮食生产利润的潜在空间,使粮食生产部门虹吸社会资金,以此产生政府补贴与社会投入合力共振效应。截至2004年,日本社会上有资质的农业生产法人(多数为有限责任公司)数量已达到7383个,有相当一部分法人是专门经营粮食或兼业粮食经营。这就说明,以农业生产法人为载体,社会资金流人粮食生产的机制已经形成,对增加粮食生产投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粮食生产中已经衍生出多种业态,其中一个重要的类型是体验型粮食生产,即市民在春季到农田进行播种体验(同时在粮农家进行食宿消费),秋季时可免费获得一定数量的粮食,以此品尝到自己的劳动果实。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