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启东天汾电动工具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行为
正如前文所述,在集群形成阶段,企业的主要创新模式为技术模仿,对于启东天汾电动工具产业集群来说也不例外。与一些产业集群不同,启东天汾电动工具产业集群的技术知识并非来自传统的民间技术和经验,但也经过了多年的传承和积累。20世纪70年代末,天汾镇两位村民陶汉忠、刘宝忠在外出打工的过程中,通过“干中学”在上海等大城市积累了电动工具维修的有关知识。正是这两个爱钻研的天汾人将电动工具的技术知识传人天汾镇,成为启东天汾电动工具产业集群形成的知识源。
20世纪80年代,通过地缘、亲缘等人际关系,陶汉忠、刘宝忠将自身积累的电动工具知识一传十、十传百地传播给天汾地区村民,并在他们的带领下走出家门,使当地村民获得了电动工具维修的基本知识和技术。之后,由于当时市场需求旺盛,电动工具维修量大,外出维修电动工具的天汾人收益颇丰。良好的示范效应和基于人际关系网络的专有知识传播带动了更多的天汾人外出从事电动工具维修。外出创业的天汾人通过耳濡目染、经验积累等方式,获取了更多关于电动工具维修的技术知识。在外创业期间,他们彼此之间经济生活关系密切,经常相互交流经验和技术,关于电动及维修的技术知识逐渐在这些人当中传播和积累下来。90年代中期,一些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村民回乡创办生产型企业,利用其在外地获取的专有知识和资金在启东本地固化。此后,在外维修电动工具的部分村民在彼此的带动和影响下回乡办厂,从事简单零配件生产。此时的产品类型较单一、产品附加值较低,企业之间从事相近的生产工作,生产同类产品,技术易于模仿,一学就会,模仿成本较低,因此在这一阶段从业者之间形成了基于模仿的内部技术扩散模式。
由于技术难度不高,进入壁垒较低,更多人进入电动工具生产行业,推动了启东天汾电动工具集群规模的迅速扩大。但是,由于集群创新停留在简单的技术模仿上,基本没有深层次的技术创新和原发性创新,企业曾一度失去创新的动力,加上缺乏外部创新源的输入,整个集群产生了技术锁定,技术创新活动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