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农户劳动力转移研究的理论基础
当前国内外对劳动力转移的研究主要是在第2章所综述的劳动力转移理论基础上开展的。Harris-Todaro模型及之前的劳动力转移理论,以城乡或工农业部门分割为背景,将预期收入作为劳动力个体转移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深入分析可以发现,这些理论是将劳动力转移作为单个劳动力行为来进行研究的。Stark等人有关新劳动力转移经济理论的建立,一方面解释了“预期收入假说”所不能解释的问题,另一方面将劳动力转移作为农户家庭的整体决策行为而不仅仅是个体行为。同样,本研究将农户家庭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主体来进行研究。因此,新劳动力转移经济理论更符合本研究的理论需要。此外,农户劳动力转移是农户家庭劳动力配置决策的结果,其决策过程即农户家庭劳动力配置的决策过程;农户劳动力转移作为一种决策行为,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及有限理性。因而,根据研究需要,在此就新劳动力转移经济理论、农户劳动力配置理论及行为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作详细阐述。
1.1新劳动力转移经济理论
1.1.1新劳动力转移经济理论的核心思想
新劳动力转移经济理论强调家庭及家庭策略在劳动力转移中的重要作用,将劳动力转移的决策单位由劳动力个体拓展为农户家庭。即Stark(1991)所描述的,“尽管劳动力转移行为的执行者通常是以单个转移者的形式出现的,但是劳动力转移本身比单个人的利益最大化蕴涵着更多的含义。由个别人进行的转移行为实际上是一组人决策的结果,或是对一组人决策的执行,家庭就是这一组人的存在形式之一”。
新劳动力转移经济理论的核心思想包括两个方面:(1)新劳动力转移经济理论用投资组合理论(PortfolioInvestmentTheory)来解释劳动力转移行为与家庭决策之间的关系,视转移为分散经营风险的农户家庭战略,或在农村信贷、保险市场不健全的情况下克服资金限制的一种方式(Stark,1991)。(2)新劳动力转移经济理论通过“相对贫困假说”(RelativeDeprivation)来解释劳动力转移现象,认为农村劳动力是否转移,不仅决定于他们与城镇劳动力之间的预期收入差距,而且取决于一种由转移者家庭或个人的收入在其社区内所处的相对位置以及社区的收入分布所决定的“相对贫困程度”(Stark,1984;Stark,Taylor,1991)。根据相对贫困假说,农户家庭劳动力转移的目的并不是必须去提高家庭的绝对收入,而是要改善家庭地位(与特定群体相比较)(Stark,1984;Stark,Taylor,1989)。(本研究主要应用相对贫困假说来研究土地因素对中国农户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而,我们将重点讨论相对贫困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