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的IT产业刚刚起步,技术、理念和产品大多来自国外。一次偶然的机会,马化腾接触了曾经风靡全世界的即时通讯软件——ICQ。它是一款由以色列人开发的即时聊天工具,当时在国内鲜为人知,在那个电脑尚未普及的年代,马化腾就已经看到了机会。
马化腾认准了ICQ是个好东西,因为在他看来,ICQ可以做PC机之间的传呼机,那个时候,手机是富豪的标志,大多数人用的是BB机(能接收文字信息的机器)。
当时,ICQ忽略了正在悄然崛起的中国,他们没有设计中文版本。更没有把中国大陆市场列在自己的营销策划书中。于是,马化腾想到搞一个中文的ICQ,并很快叫上几个朋友成立了一家公司,仿照ICQ搞一个中国的ICQ。
1998年,离开润讯通信的马化腾带着炒股赚来的一笔资金。和4位同学共同创办了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那一年互联网产业在中国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初期,网民仅有300万,不到现在的零头。
跟其他刚开始创业的互联网公司一样,资金和技术是腾讯最大的问题。“先是缺资金,资金有了软件又跟不上。”1999年2月,腾讯开发出OICQ,即腾讯“QQ”,它很快受到用户欢迎,注册人数疯长。很短时间内就增加到几万人。人数增加就要不断扩充服务器,而那时一两千元的服务器托管费公司都不堪重负。
1999年11月,也就是在QQ推出的第十个月,注册人数已经超过100万,这是马化腾从未想到的。也就是在那个月,腾讯公司的账面上只有1万多元了,连工作人员的工资都发不出。
“创业第一年里,我们一直喂不饱那只小企鹅,赚钱模式看不到。那个时候时间好像过得特别快,稍微一眨眼,一个月就过去了,意味着你又要给员工发钱了。”
在这种窘境下,有人建议马化腾把这个小有人气的软件卖掉。但马化腾选择了坚持,他说:“再好的项目也如同那张暗藏艰险的藏宝图,除了努力,没有人送你去那个地方。”
在腾讯最艰苦的一段时间,马化腾和他的创业团队在一间简陋的办公室里,夜以继日地千着一些平时根本“不放在眼里”的活儿,为的只是赚到一点点钱,再投入QQ这个“无底洞”里。
不久,第一次网络泡沫席卷整个中国互联网,90年代末期可以说是腾讯的冬天,腾讯打算出手让贤了。腾讯高层找过中华网、新浪网,说卖100万元,可是,中华网、新浪网的高管层都拒绝了。
软件卖不掉,用户增长又很快,运营QQ所需的投入越来越大,马化腾只好四处筹钱。找银行,银行说没听说过凭“注册用户数量”可以办抵押贷款的;与国内投资商谈,对方关心的大多是腾讯有多少台电脑和其他固定资产。
1999年,互联网热已经从美国“烧”到中国,但中国风投市场还没有现在这般火热,像腾讯这样的初创型互联网企业获得风险投资的机会非常小。幸运的是此时面临生存瓶颈的腾讯迎来了一个机会。
这年下半年,首届高交会(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深圳举行,也将全国乃至全球的投资者吸引到了深圳。在这一届高交会上,马化腾拿着改了6个版本、2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跑遍高交会馆推销QQ和腾讯。
一开始,站在展台前的这个年轻人并未引起参会投资机构的关注。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深圳本地一家知名创投企业的投资经理至今还有些惋惜,虽然和马化腾交谈了两次,但因为不熟悉互联网即时工具,QQ最终未能入选。最后,腾讯引起了IDG和盈科数码的重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