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我国高技术行业破坏性技术创新二元动力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4135961
  • 作      者:
    陈炜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陈炜,南京审计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作为主要参与人参加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项,横向课题2项;主持完成校级课题1项。在《科学管理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科技管理研究》、《消费经济》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我国高技术行业破坏性技术创新二元动力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和数据研究,创造性提出破坏性创新是我国高新技术行业技术进步的新途径。基于评价和分析我国高技术行业的破坏性技术创新现状,研究破坏性技术创新的最根本的两大动力因素及其影响,提出高新技术行业破坏性创新的主要措施。
展开
精彩书摘
  管理人员必须要“创建”有关这类市场的信息——谁是未来客户、哪些方面的产品性能对哪些客户最重要,以及价位定在多少比较合适。克里斯藤森认为较大的企业在面对激进竞争时会失败,是由于他们过分关注消费者和利润,这一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是,对于破坏性技术创新者而言,潜在危险则是其适应性、缺乏约束的态度和成功导向,这些会使他们难以在企业成长和同时管理范围更广的产品时重获成功。
  细分市场是一切产品创新的依据,这一点并没有错,问题在于怎样才算是科学的市场细分。传统的、习惯的做法是以产品和消费者的特性来界定市场,而这恰恰是错误的。实践证明,它往往会导致企业将新产品定位在虚幻的目标上而最终走向毁灭。正确的做法应当是以消费者所处的环境(即消费者所需要完成的工作)为标准来界定市场,这样才会找准产品创新的立足点。市场上不乏这样的教训: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每个商家都努力在自己的产品中添加竞争对手的产品功能,想方设法制造功能齐全的万能型产品。结果却是产品互相雷同,丧失了各自特点,反而连原来的功能也无法很好地完成。然而,消费者不会仅仅因为市场上出现了新产品而去改变他们“想要完成的工作”,只有当新产品能帮助顾客以更有效、便捷的方式达成现有目标,他们才可能购买。这就是破坏性创新的奥妙。
  由于前摄调研的费用相当大,如果市场前摄调研能够集中在特定的细分市场,就会更具有成本效益上的优势。加蒂农和罗伯逊以及邓菲和赫比格指出,企业如果以合适的人群为目标,将会提高扩散率。对大多数破坏性技术创新而言,导入市场阶段的创新采用者就是现成的目标群体,由创新者和早期采纳者两类人所组成。
  创新者欣赏创新有他们自己的理由:他们往往对学习新的创新感兴趣;他们为了了解创新是如何运作的而想要尝试它,因此,他们喜欢冒险,也能接受挫折;他们在创新的扩散过程中扮演看门人角色,这使得创新者成为一个重要的目标群体。
  ……
展开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破坏性技术创新日益重要
1.1.2 破坏性技术创新带来新挑战
1.2 问题提出
1.3 相关术语界定
1.3.1 破坏性技术创新的界定
1.3.2 技术创新的分类
1.3.3 破坏性技术创新分类
1.3.4 “破坏性技术创新”的特征
1.3.5 “破坏性技术”识别与检验
1.4 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4.3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的创新与局限
1.6.1 研究的创新
1.6.2 研究的局限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破坏性技术创新研究概述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1.3 相关研究评述
2.2 破坏性技术创新失败的相关研究
2.2.1 技术创新成败相关研究概述
2.2.2 破坏性技术创新失败相关研究现状

第3章 破坏性创新——高技术行业技术进步新途径
3.1 技术进步是影响高技术行业绩效的主因
3.1.1 技术效率测度方法比较与选择
3.1.2 高技术产业TFP效率分析
3.1.3 计量分析结果总结.
3.2 高新技术行业进行破坏性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3.2.1 技术壁垒挤压我国企业的国际市场空间
3.2.2 专利申请凸显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困境
3.3 破坏性技术创新——是威胁还是机遇
3.3.1 面对“破坏性技术创新”在位者和非在位者的立场各异
3.3.2 破坏性技术创新对领先企业是威胁而不是机会
3.3.3 破坏性技术创新是处于劣势的落后者颠覆领先者的主要选择
3.4 破坏性技术创新——我国高技术行业技术进步的新思路
3.4.1 我国培育破坏性技术创新的基础优势明显
3.4.2 可使我国高技术产业突破技术引进的被动局面
3.4.3 破坏性技术创新更利于刺激我国经济增长
3.5 综述
……

第4章 高技术行业破坏性技术创新技术动力分析
第5章 高技术产业破坏性创新市场动力分析
第6章 二元动力的交互作用对破坏性技术的影响
第7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附录:外国学者姓名中英文对照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