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县域城乡统筹发展动力机制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547106
  • 作      者:
    苏发金著
  • 出 版 社 :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苏发合,男,1967年出生,湖北枝江人,数学本科毕业,在中学从教十余年.2005年湘潭大学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毕业,2012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共宜昌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从事农村经济与金融经济研究。近年来,在《大连理工大学学报》、《中国地质大学学报》、《暨南学报》、《经济经纬》等期刊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先后参编著作3部,参与省级以上课题研究4项。
展开
内容介绍
  县域层面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在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有力支持的同时,把外力牵引与县域潜力挖掘充分结合起来,能产生明显的效果。抓住工业化这个中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发挥工业化的原动力作用,可使之成为县域统筹发展的推动器;以县域城镇化建设带动县城、乡镇、村庄协调发展,在空间上成为统一整体,可使城镇化成为县域城乡统筹发展的助推器;加快县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村剩余人口向城镇转移,可使农业现代化成为县域城乡统筹发展的加速器;创新县域城乡统筹发展的制度,可为城乡协调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展开
精彩书摘
  (一)城市
  城市(City)在古代指集中商品进行交易的地域。在今天,城市指工商业聚集、人口高度集中、居民构成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区域。由于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城市自然成为所在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赫希(Hirsh)认为城市具有相当规模的面积、经济活动和家户比较集中,在私人企业和公共部门产生规模经济的连片地理区域。巴顿(K,J.Button)认为城市是各种经济市场相互交织形成的网状系统,这些市场包括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市场。
  人类生产发展导致城市产生。早期先民居无定所,随遇而栖,人们以渔猎为生,分散活动,三五成群。但有时需要人群的集中,比如遭到个体庞大、生性凶猛的动物时,人数太少则无法对付,群体联合能增强集体力量,在打猎中可以获得更大的收获,即人的相对集中产生经济效率。群体力量越大,规模效应越明显,人们的收获越丰富。与此同时也出现新的问题,如抓获的猎物不便携带,人类在迁徙中不得不扔掉多余的食物,造成极大浪费。人们便开始改变过去不断迁徙的生活方式,在某一个地方定居下来,有利于食物贮藏。定居地点要具有相对优越的自然禀赋,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发展,如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盛产天物。面临野兽的侵扰,人们便在定居点周围编织篱笆,形成早期的村落。随着人口增加,村落规模不断扩大,而捕杀一只猎物,较少的人就可以完成,人太多则分配水平降低,村落内部产生分化,分割为若干个群体,各自从事猎杀活动,群体内分配劳动成果。早期群体划分随意,不同群体的人员构成不同,有些群体体力强壮,有些群体年老体弱,前者往往收获颇丰,而后者往往少有所获,不同群体产出水平的差异明显。年老体弱的群体只好依附年壮体强的群体,获得一些食物。另外,产出多余的群体也拿出消费不完的新产品与其他群体交换自己的所缺商品,商品交换由此产生了,随着交换的繁盛,为了降低商品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人们便在某个固定地点进行交易,城市的雏形便应运而生。
  上面从人类学的角度对城市的产生进行了追溯,但关于城市起源可以归纳为三种。一是防御说,避免外敌侵犯建城郭,如有外敌入侵,城市中大量人口迅速集中起来,进行及时的反抗。因为早期的高级战斗工具是马匹和弓箭,城池和城墙成为防御敌人的最好屏障;二是集市说,由于私有制的产生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在满足消费的同时出现产品剩余,人们把多余的农产品、畜产品拿出来与他人进行交换,为了减少交换成本,人们便到集市进行交换。在经历多次交换以后,交换的场地慢慢固定,聚集的人口也不断增加,形成固定的市场,为了服务于市场,城开始建立,所以一般人认为先有市后有城,从而带来人口的更大集中;三是社会分工说,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分工出现了,出现专门从事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经济活动。而手工业生产需要生产要素相对集中,为利于分工协作,在一个固定的场所生产极为有利。商业活动对象面向无数买者,在固定场所进行销售降低成本,从购买的角度讲,人们也容易在固定场所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生产、交换的集中直接导致了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在中国古代“城”和“市”是两个独立的概念,有的城市因“城”而“市”而形成,有的城市因“市”而“城”而形成。有些地方由于具有战略地位或地处边疆,所以先在此设城作为驿站和战略关口,后来在城的基础上商品交换活动在此集聚,这就是因“城”而“市”,如天津起源于天津卫;有些地方由于经济较发达,商品交换成为内在要求,交换引起人和物的集聚,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市场交易,作为服务工具的城便建立起来,这种形成方式构成城市产生的主体形态,它是人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成熟并走向文明的标志,人类开始了高级的群居生活,城市成为人类交易中心和聚集中心,比如沿海城市与江浙城市大多属于这种类型。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动态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相关理论
第一节 核心概念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第三节 城乡统筹发展理论
第四节 动力机制理论

第三章 县域城乡统筹发展动力机制的分析框架
第一节 县域城乡统筹发展的国际检视
第二节 我国县域城乡统筹发展的历史考察
第三节 我国县域城乡统筹发展动力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第四节 县域城乡统筹发展动力机制体系

第四章 县域城乡统筹发展的工业化动力机制
第一节 工业化促进县域城乡统筹发展的机理
第二节 工业化与城乡统筹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县域城乡统筹发展工业化的问题剖析
第四节 国内外工业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经验
第五节 县域城乡统筹发展工业化动力机制的构建
第六节 湖北省宜都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工业化动力机制实践

第五章 县域城乡统筹发展的城镇化动力机制
第一节 城镇化促进县域城乡统筹发展的机理
第二节 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国外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第四节 县域城乡统筹发展城镇化的问题与机遇
第五节 县域城乡统筹发展城镇化动力机制的构建
第六节 山东省寿光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城镇化动力机制实践

第六章 县域城乡统筹发展的农业现代化动力机制
第一节 农业现代化促进县域城乡统筹发展的机理
第二节 国内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经验
第三节 县域城乡统筹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问题剖析
第四节 县域城乡统筹发展农业现代化动力机制的构建
第五节 吉林省辉南县城乡统筹发展农业现代化动力机制实践

第七章 县域城乡统筹发展“三化”动力机制联动性分析
第一节 “三化”动力机制联动的机理
……
第八章 完善县域城乡统筹发展动力机制的政策思路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