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农本.第贰辑,新型城镇化:挑战与寻路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7700227
  • 作      者:
    王曙光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发展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农本》的宗旨,在于以学术的严谨态度关注中国“三农”,以沉潜客观的心态观照中国乡土社会,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生态学等诸多学科综合的视角研究中国农村,忠实而系统地记录我们这个时代中国农业和农村所发生的变化。
展开
内容介绍
  《农本(第贰辑)·新型城镇化:挑战与寻路》第二辑在城镇化这一大主题下,对城镇化的内涵和推进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学术探讨,其中既有理论解析,又有地方经验梳理,既有经济学层面的探究,又有政治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思考,并广泛涉及土地问题、金融创新问题、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农民创业问题、乡村治理问题、农民组织化问题等深层次问题。相信这些讨论,会加深整个社会对于城镇化的理解,为城镇化的顺利推进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与思考。
展开
精彩书摘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城市化既是人类必然经历的自然进程,也是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城市化不仅是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转换和人口、资金、技术等要素集聚的过程,也将对社会构成、思想文化的传播等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在全面走向小康社会的同时,城市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直接关系到可持续发展、平稳转型过渡、实现和平崛起等战略目标。
  一、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下的缓慢城市化
  工业化的一般规律,是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动,人口逐步地由传统的农业向新兴的二、三产业转移,也就是城市化的过程。但是在1953-1978年的25年间,为了保证优先快速发展工业和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大大局限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速度,甚至一度出现了城市人口向农村倒流的“逆城市化”,而为了制止广大农民自发地向收入和生活条件好的城市流动,又逐步建立起严格的城乡分隔的就业制度和户籍制度。
  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仅由11.2%上升到19.40%。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0-10;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CDP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从1950-1980年的30年中,全国城镇因迁移和市镇区划变动(即农转非)增长的人口估计约为6300多万人,平均每年增长210万,仅占同期城镇新增人口总数的48.57%。其中50年代的城镇人口增长主要来自人口迁移;而60年代和70年代的城镇人口增长,则主要来自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与城市化没有多大关系。
  由于人口的流动受到严格限制,农村人口进入大中城市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发展镇的数量和规模就成为1978年以前农村城市化的一个可以选择的途径,即农民通过建立和发展镇来实现自己的城市化。实际上,由于大城市土地资源的昂贵和其他问题,小城市化也是许多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但是,在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下,由于农业剩余非常有限和农村商品生产和集市贸易的萎缩,镇的人口增长很慢。据统计,1953年全国镇人口为3372万人,1957年则降为3047万人,1965年增长为3793万人,1970年为4576万人,1978年为5316万人。1978年仅比1953年增加57.65%,低于全国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同时,镇的数量不但没有增长,反而有所下降。1954年全国共有建制镇5400个,1957年则减少为3596个,1963年进一步减少到2877个,到1978年,全国镇数降至2850个。由此可见,在1978年以前,“镇”并没有成为农村城市化的基地。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①政府是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主体。②城市化对非农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很低。③城市化的区域发展受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制约。④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优先于地域转换。⑤城市运行机制具有非商品经济的特征。
  ……
展开
目录
宏观篇: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路径
中国城镇化道路的回顾与前瞻
中国城镇化的灵魂
当前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形势、挑战与对策
谈谈我国城镇化的几个问题
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
中国新型城镇化必须进行体制改革
从葫芦到蘑菇
——论小城镇与我国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金融创新与新型城镇化、城乡发展一体化
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新时期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基础、问题与展望
如何推进中国城镇化
——读李克强总理关于推进城镇化问题的讲话有感
小城镇的软件建设
——智慧城市与文化经营
中观篇:新型城镇化的主体与机制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必要性、发展形式和对策建议
新型城镇化与金融创新
城镇化需关注就业和金融服务问题
新型城镇化与农民合作社的互动:从理念到行动
农发行支持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与探索
让“智慧城市”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
关于建构流动人口福利保障政策体系的若干思考
微观篇:新型城镇化的调研与实践
城镇化发展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关系研究:理论与实证
新型城镇化、城乡消费差距与物价变动影响
——基于分位回归模型的实证研究
农村养殖业规模化生产的市场风险与调控机制研究
中国农民创业的影响因素与政策支持框架
新型城镇化中的土地问题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智慧之路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